發展經濟學:從貧困到富裕(第三版)

本書是國際知名經濟學家速水佑次郎的作品,是發展經濟學領域最重要的著作之一。本書作者認為要發育適宜的制度,並進而根據每個經濟體特有的文化和制度條件,把經濟系統中的市場、國家和社區結合起來,使社會生產率增長最大化。最為重要的問題是不同國家,有獨具特色的發展方式,不可等一而論

基本介紹

  • 書名:發展經濟學:從貧困到富裕(第三版)
  • 又名:社科文獻精品譯庫·經濟系列
  • 作者:李周 (日)神門善久(YoshihisaGodo) (日)速水佑次郎(YujiroHayami)
  • 頁數:380
  • 出版時間:2009-01
  • 裝幀平裝
  • 開本:16
作者簡介,目錄信息,

作者簡介

[日]速水佑次郎,國際著名經濟學家,青山學院大學國際經濟學教授。 [日]神門善久,京都大學農學博士,明治學院大學經濟學部副教授。

目錄信息

導 論……………………………………………………………………………………………1
發展中經濟的視野…………………………………………………………………………2
本書的組織…………………………………………………………………………………4
第一章 經濟發展的理論框架…………………………………………………………………8
1.1 社會體制的發展 ……………………………………………………………………8
1.1.1 辯證的社會發展模型 ………………………………………………………8
1.1.2 歷史上的一個例子 …………………………………………………………10
1.1.3 馬克思和新制度主義 ………………………………………………………12
1.2 誘致性創新理論 ……………………………………………………………………14
1.2.1 誘致性技術創新 ……………………………………………………………14
1.2.2 誘致性制度創新 ……………………………………………………………17
1.2.3 政治市場的邏輯 ……………………………………………………………18
1.2.4 歷史的路徑依賴 ……………………………………………………………21
1.3 用這種理論框架觀察發展中經濟 …………………………………………………23
第二章 對發展中經濟的比較研究……………………………………………………………26
2.1 經濟成長與結構變化 ………………………………………………………………27
2.1.1 人均GDP及其增長……………………………………………………………27
2.1.2 產業結構變化 ………………………………………………………………32
2.2 資本積累的結構 ……………………………………………………………………37
2.2.1 經濟成長中的資本形成和儲蓄 ……………………………………………37
2.2.2 外債和通貨膨脹 ……………………………………………………………40
2.3 人力資本積累 ………………………………………………………………………44
2.3.1 人力資本的衡量 ……………………………………………………………44
2.3.2 教育水平的地區差異 ………………………………………………………47
2.4 人口、自然資源和食品 ……………………………………………………………49
2.4.1 人口對自然資源的壓力 ……………………………………………………49
2.4.2 人口增長與食品供給 ………………………………………………………51
第三章 人口增長與自然資源限制……………………………………………………………53
3.1 經濟發展中的人口增長 ……………………………………………………………53
3.1.1 世界人口的歷史變化 ………………………………………………………54
3.1.2 人口過渡 ……………………………………………………………………57
3.1.3 印度案例 ……………………………………………………………………59
3.2 人口增長的經濟理論 ………………………………………………………………61
3.2.1 馬爾薩斯(Malthus)模型……………………………………………………61
3.2.2 家庭效用最大化模型 ………………………………………………………63
3.3 經濟成長的資源制約理論 …………………………………………………………66
3.3.1 從馬爾薩斯到羅馬俱樂部 …………………………………………………66
3.3.2 李嘉圖模型 …………………………………………………………………68
3.3.3 二元經濟模型 ………………………………………………………………73
第四章 打破自然資源限制……………………………………………………………………77
4.1 以科學為基礎的農業的潛力 ………………………………………………………77
4.2 綠色革命的透視 ……………………………………………………………………81
4.2.1 現代品種的開發和擴散 ……………………………………………………81
4.2.2 技術轉移的條件 ……………………………………………………………83
4.2.3 外延式和內涵式的土地擴大 ………………………………………………87
4.3 誘致性創新的障礙 …………………………………………………………………90
4.3.1 非洲的問題 …………………………………………………………………91
4.3.2 綠色革命將去向何方? ……………………………………………………94
4.4 靠冗餘的自然資源獲得發展 ………………………………………………………97
4.4.1 殖民主義和剩餘輸出理論 …………………………………………………97
4.4.2 原材料理論 …………………………………………………………………99
4.4.3 荷蘭病 ………………………………………………………………………100
第五章 經濟發展中的資本積累………………………………………………………………102
5.1 從亞當·斯密到馬克思 ……………………………………………………………103
5.1.1 亞當·斯密的資本觀 ………………………………………………………103
5.1.2 李嘉圖的修正 ………………………………………………………………105
5.1.3 馬克思的資本主義發展模型 ………………………………………………105
5.1.4 馬克思模型和效率工資理論 ………………………………………………110
5.2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的發展理論和政策 …………………………………………112
5.2.1 平衡增長理論 ………………………………………………………………112
5.2.2 哈羅德—多馬模型的套用 …………………………………………………113
5.2.3 低均衡陷阱模型 ……………………………………………………………114
5.2.4 發展理論和政策選擇 ………………………………………………………116
5.3 新古典生產函式和增長模型 ………………………………………………………117
5.3.1 生產函式的不同假設 ………………………………………………………117
5.3.2 索洛—斯旺模型 ……………………………………………………………119
5.4 增長核算檢驗 ………………………………………………………………………122
5.4.1 增長核算方程 ………………………………………………………………123
5.4.2 現代經濟成長的源泉 ………………………………………………………126
5.5 經濟成長類型的變化 ………………………………………………………………128
5.5.1 增長核算的歷史延伸 ………………………………………………………128
5.5.2 馬克思增長類型的陷阱 ……………………………………………………131
第六章 技術進步的類型和源泉………………………………………………………………135
6.1 馬克思與庫茲涅茨的經濟成長類型比較 …………………………………………135
6.1.1 兩種類型的程式化 …………………………………………………………135
6.1.2 儲蓄率、利息率和工資率趨勢 ……………………………………………138
6.2 兩種增長類型的技術條件 …………………………………………………………141
6.2.1 工業技術體制的變化 ………………………………………………………141
6.2.2 需求結構的轉變 ……………………………………………………………143
6.2.3 借用技術和馬克思類型的增長 ……………………………………………144
6.3 尋求技術進步源泉 …………………………………………………………………145
6.3.1 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的原因 …………………………………………………146
6.3.2 學校教育和經濟成長 ………………………………………………………148
6.3.3 回報遞增和內生增長模型 …………………………………………………153
6.3.4 熊彼特和中央計畫經濟 ……………………………………………………156
6.3.5 引進技術的制度條件 ………………………………………………………159
第七章 收入分配、貧困與環境問題…………………………………………………………161
7.1 不平等和貧困 ………………………………………………………………………161
7.1.1 收入分配的概念和衡量 ……………………………………………………161
7.1.2 貧困的概念和衡量 …………………………………………………………164
7.1.3 不平等和貧困的變化模式 …………………………………………………167
7.2 不平等的原因 ………………………………………………………………………176
7.2.1 要素份額的變化 ……………………………………………………………176
7.2.2 二元經濟結構 ………………………………………………………………177
7.2.3 農業—非農產業的收入差異 ………………………………………………179
7.2.4 論收入和財產的再分配 ……………………………………………………180
7.3 經濟停滯和貧困 ……………………………………………………………………183
7.3.1 綠色革命的收入分配效應 …………………………………………………184
7.3.2 印度尼西亞兩個村莊的比較 ………………………………………………186
7.4 經濟發展中的環境問題 ……………………………………………………………189
7.4.1 環境問題的核心 ……………………………………………………………189
7.4.2 農村貧困和環境破壞 ………………………………………………………191
7.4.3 工業化和環境污染 …………………………………………………………193
7.4.4 降低倒U字型曲線的峰值……………………………………………………197
7.4.5 面向全球合作 ………………………………………………………………199
第八章 市場和國家……………………………………………………………………………203
8.1 市場和國家的經濟功能 ……………………………………………………………203
8.1.1 競爭性市場的效率 …………………………………………………………204
8.1.2 市場失靈 ……………………………………………………………………206
8.1.3 政府失靈 ……………………………………………………………………207
8.1.4 經濟體制的選擇 ……………………………………………………………209
8.2 有關保護幼稚產業的爭論 …………………………………………………………210
8.2.1 動態經濟中的市場失靈 ……………………………………………………211
8.2.2 李嘉圖和李斯特 ……………………………………………………………211
8.2.3 李斯特陷阱 …………………………………………………………………213
8.2.4 進口替代工業化政策 ………………………………………………………214
8.3 唯發展論模式的興衰 ………………………………………………………………216
8.3.1 信息的限制和意識形態的作用 ……………………………………………217
8.3.2 舊唯發展市場經濟的破產 …………………………………………………218
8.3.3 中央計畫經濟的崩潰 ………………………………………………………221
8.3.4 民粹主義的陷阱 ……………………………………………………………224
8.4 新唯發展市場經濟的興衰 …………………………………………………………226
8.4.1 新唯發展市場經濟體制 ……………………………………………………226
8.4.2 成功的源泉 …………………………………………………………………228
8.4.3 實現趕超目標以後 …………………………………………………………233
8.5 市場自由主義的復興及其後果 ……………………………………………………236
8.5.1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結構調整政策 …………………………236
8.5.2 拉丁美洲的周期性危機 ……………………………………………………238
8.5.3 東亞的金融危機 ……………………………………………………………243
8.6 從華盛頓共識到後華盛頓共識 ……………………………………………………249
8.6.1 華盛頓共識的評論 …………………………………………………………249
8.6.2 減貧作為直接目標 …………………………………………………………251
8.6.3 後華盛頓協定的前景 ………………………………………………………256
第九章 社區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259
9.1 社區的經濟功能 ……………………………………………………………………260
9.1.1 囚犯困境 ……………………………………………………………………260
9.1.2 信任是一種社會資本 ………………………………………………………262
9.1.3 地方公共品的供給 …………………………………………………………264
9.2 開發中國家的農村組織 ……………………………………………………………264
9.2.1 農民主導 ……………………………………………………………………265
9.2.2 共有財產資源的管理 ………………………………………………………268
9.2.3 地主—佃戶關係 ……………………………………………………………271
9.3 社區的經濟理性:菲律賓村莊的視角 ……………………………………………274
9.3.1 農民的勞動僱傭 ……………………………………………………………275
9.3.2 收入和工作分享 ……………………………………………………………276
9.3.3 分享制度的變遷 ……………………………………………………………278
9.3.4 社區規範的作用 ……………………………………………………………280
9.3.5 利己主義和利他主義 ………………………………………………………283
9.4 市場發展中的社區 …………………………………………………………………284
9.4.1 地方化的信任和行會 ………………………………………………………285
9.4.2 從外包體系到分包體系 ……………………………………………………285
9.4.3 克服社區失靈 ………………………………………………………………287
9.5 社區、市場和國家的最優組合 ……………………………………………………289
第十章 傳統和現代化:總結性評論…………………………………………………………291
10.1 借用技術的制度創新………………………………………………………………291
10.2 日本的經驗…………………………………………………………………………293
10.3 經濟現代化的多條道路……………………………………………………………296
附錄A 技術進步的理論 ………………………………………………………………………301
A.1 資本—勞動比率的提高和生產函式的移動 ………………………………………301
A.2 技術變化的分 類……………………………………………………………………302
A.3 要素價格趨勢和要素份額的變化 …………………………………………………305
A.4 誘致性創新的可能性 ………………………………………………………………306
A.5 利用常規生產函式的解釋 …………………………………………………………308
A.6 要素份額變化的數學分析 …………………………………………………………310
附錄B 消除外部性時徵稅等價於補貼的庇古理論 …………………………………………312
附錄C 土地產權制度選擇理論 ………………………………………………………………315
參考文獻…………………………………………………………………………………………320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