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金山雄跨亭》是元代詩人薩都剌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登金山雄跨亭
- 作者:薩都剌
- 創作年代:元代
- 作品出處:《雁門集》
- 作品體裁:七言律詩
《登金山雄跨亭》是元代詩人薩都剌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
《登金山雄跨亭》是元代詩人薩都剌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作品原文登金山雄跨亭朱欄六曲倚高秋,元氣茫茫日夜浮①。客去客來天地老,潮生潮落古今愁。疏鐘水國前朝寺,落日海門何處舟②。更擬黃昏盡餘興,卻從燈火望揚州③。詞句注釋①元氣...
題金山雄跨亭 《題金山雄跨亭》是一首於宋代創作的詩,作者是江定齋。作品原文
題金山(南宋)孝宗 贈金山牛石上人(南宋)趙葵 登金山(南宋)晁公武 金山(南宋)李燾 水調歌頭·金山觀月(南宋)張孝祥 金山次唐人韻(宋)性嘉 金山(宋)法涌 妙高台(元)趙孟頰 登金山雄跨亭(元)薩都剌 宿金山(元)薩都剌 過金山和人韻二首之一(元)耶律楚材 金山紀游(元)文宗 金山(元)...
鎮江市金山公園是鎮江市的公園。公園簡介 金山位於市區西北,高四十四米,周五百二十米,距市中心三公里。古代金山是屹立於長江中流的一個島嶼,“萬川東注,一島中立”,與瓜洲、西津渡成犄角之勢,為南北來往要道,久以“卒然天立鎮中流,雄跨東南二百州”而聞名,被稱為“江心一朵芙蓉”。直至清代道光年間,...
古代金山是屹立於長江中流的一個島嶼,“萬川東注,一島中立”,與瓜洲、西津渡成犄角之勢,為南北來往要道,久以“卒然天立鎮中流,雄跨東南二百州”而聞名,被稱為“江心一朵芙蓉”。直至清代道光年間,才開始與南岸陸地相連,於是“騎驢上金山”曾盛行一時。金山形勝天然,風景幽絕,自古為我國優美遊覽勝地...
雄鎮關的門上,刻著一副對聯:“雄跨南北雙方脊,鎮攝雲深兩澳關”,說明了雄鎮關之險要。簡介 雄鎮關位於雲澳和深澳交界的山脊上,建於明萬曆十三年,是古代雲深兩鎮的古隘要衝。據清《南澳志》載:“戚繼光破吳平道出於此”,說明了在這裡建關的歷史意義和它對鎮守南澳、鞏固海防的重要作用,被譽為中華名關...
關的正門兩邊有對聯:“雄跨南北雙方脊,鎮攝雲深兩澳關”,是1938年南澳賢達柯禮臣書寫的。對聯點明了地勢的雄奇和關隘的險要。關牆的背面,門匾書“雲深處”三字,也是柯禮臣手書。景點特色 雄鎮關的兩側山上,據說清代時就有一座佛寺和一座真武廟。黃檗(音柏)派的釋門高僧仁智曾在此寺出家修行。真武廟原建築...
”明人高賓《詠仙橋》詩曰:“奇石自雄跨,仙橋誰侈石”。清人朱彝尊《貴溪》一詩也提及此景,有“連山奇復釜,獨石忽成橋”之句。舊志載:“自山麓 中仰眺,生態遠出。”是以當年徐霞客行至山下,見一橋高架山間,大異之,遂以勃勃之興往游,其稱道之句記於《江右游日記》中。(五)“大肚羅漢戲不得”...
一座長396米、高39米、廣西多結構組合型大橋之冠的賜福大橋雄跨西北,把賜福湖分為東南湖和西北湖,橋南有海拔600多米的維漢山,橋北500多米的識立山,兩座山拱衛橋頭,雄視湖面,氣勢雄偉。許多山嶺大半截被水淹沒,露出水面的山頭便成了數百個島嶼和半島,成為展現在遊人面前碧水常駐的賜福湖。賜福湖西北起自三...
江心的金山,似一朵霜侵露凌的芙蓉,雄跨東南二百州。石柱的飛亭,傳說著臣今見駕的佳話,磨蝕了歲月的筆痕。靜默的水墨江南,在我的心裡,你還是那么的凝重。高聳的閣樓,吸納了天地的靈氣日月的精華,橫臥在贛水之濱。千古的佳句,透露出一代才子的靈秀,和無路請纓的困惑。江南啊,我千描萬繪的江南,什麼...
今因新建高鐵橋,挖掘黃泥半片山,大橋雄跨山自餒,武警輪守器宇軒。次景點 游完虎山頂,邁出白山門;南繞主脈復成坳,高鐵站旁有曹岙、利岙二村。越曹岙嶺頭旁,可觀光福安寺、慈光普寺;峰迴路轉入毛頭村,重返潘郎街。潘郎古鎮美女山婀娜多姿,山腹坐勢如太師椅,傳言風水蔭貴人。旁存東嶽大帝廟,信仰者...
荊山橋修建於1682年,它北枕荊山,南抵土山,腰部微向東弓,雄跨廣闊的不老河,仿佛一道長虹橫越天險,又恰似一條巨龍在煙波渺渺的水面躍躍欲飛。石橋全長1615米,中段主橋高6米,頂寬7米,底寬10米,有29孔拱形橋洞。南北兩端引橋為梭形橋爪隔開的文武橋洞,其中南岸95孔,北端45孔,總計169孔。引橋南北端各...
此橋建造,工程浩大,兜底起拱,單個圈洞,寬四米之多,拾級而上的坡長在六米之間,全部用優質金山石整料砌築,白礬水嵌縫,結構嚴密,造型別致,雄跨在福山塘兩岸,蔚為壯觀。橋的裝飾也別有風格:橋堍兩頭砌有五米多長的特種金山橫條石枕,兩邊豎立四根二米高的對聯石,四周鑿有花紋,可惜中間書寫的句子,年久...
朱山傳古田彭德成(俗家第二代),德成再傳俗家第三代彭金山。1945年傳到泉州市區西街的一池大師(黃承懋),已是俗家第十代。龍尊拳法分為兩個流派,一派為“直上清溪”,即一路龍法;另一派為“太子游龍門”,即二路龍法。泉州流傳的是二路龍法。龍尊拳為福建七大拳之一,在福州猶為盛行,而日本人對此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