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樂遊園望

《登樂遊園望》是唐代詩人白居易所寫的一首五言古詩。全詩從登樂遊園所望見的“宮闕”、奔走於十二街的“車馬”及“南北路”上的“高蓋車”著筆,極巧妙地把小人得志,志士沉淪的事實融於景色之中。全詩充盈著抑鬱不平之氣,表達了詩人內心壯志難酬的苦悶之情。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登樂遊園望
  • 創作年代:唐朝
  • 作品出處:《白氏長慶集》
  • 文學體裁:五言古詩
  • 作者:白居易
詩詞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詩詞原文

登樂遊園1
獨上樂遊園,四望天日曛2
東北何靄靄3,宮闕入煙雲。
愛此高處立,忽如遺4垢氛5
耳目暫清曠,懷抱郁不伸。
下視十二街6,綠樹間7紅塵。
車馬徒滿眼,不見心所親8
孔生9死洛陽,元九1011荊門12
可憐13南北路14,高蓋15者何人。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 樂遊園:又名樂遊原、樂游苑,是長安的遊樂勝地。故址在今陝西西安市大雁塔東北。
  2. 曛(xūn):日落的餘光。
  3. 靄靄:煙雲密布的樣子。
  4. 遺:拋棄、丟開。
  5. 垢氛(gòu fēn):指濁氣。這二句意為人的耳目雖然暫時清爽開闊,但胸中抑鬱不暢。
  6. 十二街:唐長安城南北七街,東西五街,共十二街。
  7. 間:隔開。
  8. 心所親:指志同道合者。
  9. 孔生:指孔戡,元和五年因受誣陷憂憤而死。
  10. 元九:指元稹。
  11. 謫(zhé):貶官。
  12. 荊門:縣名,唐貞元間置,屬江陵府。
  13. 可憐:可惜。
  14. 南北路:唐皇宮在長安城北,南北路指來往於皇宮的路。
  15. 高蓋:肥馬高車。借指高官權貴們。

白話譯文

獨自爬上樂遊原頂,落日的餘光帶來黃昏。
東北為什麼一片昏暗,金闕琳宮都埋入煙雲!
愛在這高曠的地方站立,好像逃出了污濁的氣氛;
耳目暫時清爽明朗,心胸仍然鬱郁悶悶。
下望長安的十二條大街,綠樹中間飄起紅塵。
徒然看見滿街的車馬,看不見心中親愛的人們。
孔生埋在荒涼的北邙,元九貶到僻遠的荊門。
可惜那南北縱橫的大路,穩坐高車的都是何人?

創作背景

這首詩作於元和五年(810),白居易時在長安。當時作者登高四望,觸景生情,念及友人,引發對小人得志、直士受壓抑的憤懣,於是寫下了這首五言古詩。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首二句點明時、地、人,接下來的兩句描寫所望之景。四句中“曛”“靄”“煙”“雲”共同構造了一幅浮雲落日、昏黃黯淡的基調,這種色調不僅瀰漫於天地自然,更瀰漫於人世之間。第五句筆調忽然一轉:“愛此高處立”,似乎詩人因為眺覽而心曠神怡,然而接下來的三句否定了這一點。
“垢氛”加重了上四句“曛”“靄”“煙”“雲”所造成的混沌感,詩人身在樂遊園,似乎離開了城中的污濁塵氛。然而一個“如”字表明這種遠離不過是一種幻覺,而即使是在眺望的幻覺中遺世獨立,耳目得以“清曠”,這種清新開闊也只是暫時的,更何況這種清曠只在耳目之間,詩人的壯志抱負仍然鬱郁難伸。三句層次遞進,曲折寫出了詩人的鬱卒憤懣。
此詩首二句緊扣題目,“獨上樂遊園,四望天日曛。” 詩人到此本是為了尋求耳目清新,然而很不幸,他看到的僅是黃昏一線夕陽的餘暉而已。這不僅讓我們聯想到晚於白居易的另一位著名詩人李商隱在遊園時所作《樂遊原》詩:“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似乎盛唐以後,知識分子都有一種夕陽西下,美好時光一去不返的窮途末路之感。因為樂遊園是長安城中的最高點,所以遊人很自然地“四望”。至於白氏“四望天日曛”,看到一片天日昏暗,煙雲籠罩的景色,還和他“獨上樂遊園”有關。“獨’’字是指沒有友人陪伴,孤單一人來此游賞,這是實寫;但也令人聯想到詩人孤標傲世,不同流合污的品格。與陳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滄然而涕下”之“獨”有異曲同工之妙。在現實生活中,他們鬱郁不得志,身邊沒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無從施展自己的抱負,故常有獨自登高遠望這一令人神傷的場面。
下面的詩句可以說是對“獨上樂遊園”之“獨”作出的解釋。 詩人登上樂遊園,“愛此高處立,忽如遺垢氛”,可見他是從垢氛中走出來的,他的周圍本是充塞著各種污濁不堪的臭氣。現在耳目雖得到暫時的清爽豁朗,但胸中仍有抑鬱不暢之感。他看到高聳入雲的天子宮闕;他看到長安街道上來回奔忙的車馬;就是看不到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因為“孔生死洛陽,元九謫荊門”,孔戡、元稹都是詩人的好友,一個受誣憂憤而死,一個因彈劾貪官,觸犯近臣,被貶到江陵。這些為國為民的正直之士一個個慘遭不幸,那么奔走於皇宮內院的權臣高官們,都是些什麼人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詩人最後發出了“可憐南北路,高蓋者何人”的不平之慨嘆。用“何人”作結,既是疑問,又是感嘆,顯得含蓄蘊藉,雖說“何人”看似疑問,而言外之意卻甚明了。 這首詩是寄給好友元稹的,但卻深深刺痛了權貴們的心。
原因即在於作品因景生情,巧妙自然,雖未明確指斥權貴們的惡行,但詩人擺脫污濁世界的孤傲形象卻躍然紙上,兩相對比,那些奔走於皇宮大道的得志小人不免相形見絀,令人想見其醜態。這正是作品含蓄得體、諷刺巧妙之處。
登高俯瞰人間,對不公平的人間社會看得更加明晰。貧富的懸殊、等級的森嚴固然會令人憤懣,更使人內心壓抑的是那些駟馬高車的人多屬奉迎之輩,而節操高潔一心報效朝廷的忠良之士卻反遭不測。全詩充盈著抑鬱不平之氣。

名家點評

唐代文學家白居易《與元九書》:“聞《樂遊園》寄足下詩,則執政柄者扼腕矣。”

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846年),唐代詩人。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其先太原(今屬山西)人,後遷下邽(今陝西渭南東北)。貞元進士,授秘書省校書郎。元和年間任左袷遺及左贊善大夫。後因上表請求嚴緝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兇手,得罪權貴,貶為江州司馬。長慶初年任杭州刺史,寶曆初年任蘇州刺史,後官至刑部尚書。在文學上,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含為事而作”,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其詩語言通俗。和元稹並稱“元白”,和劉禹錫並稱“劉白”。有《白氏長慶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