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州港,位於蓬萊城北海濱,黃、渤海交匯處,蓬萊閣東側,是古代海上交通重要口岸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登州港
- 所屬地區:蓬萊城北海濱,黃、渤海交匯處,蓬萊閣東側
登州港,位於蓬萊城北海濱,黃、渤海交匯處,蓬萊閣東側,是古代海上交通重要口岸之一。
登州港,位於蓬萊城北海濱,黃、渤海交匯處,蓬萊閣東側,是古代海上交通重要口岸之一。早在漢代,該地就為山東半島至遼東航線的主要進出港。漢武帝及隋、唐等王朝用兵去朝鮮,曾在此造船、出海。宋慶曆二年(1042年)置刁魚巡檢,屯...
《登州古港史》是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登州古港史編委會 內容簡介 登州港是中國著名古港之一,特別是對北方沿海貿易運輸以及對中日、中朝、中韓經濟、文化交流起過重要作用。本書翔實記述了登州港從先秦的起源、秦漢的興起、隋唐的繁榮、明代的海防要地、至清代衰落的歷史,全面展現了這一古港的盛衰演變...
●登州古船博物館 登州古船博物館位於蓬萊閣東,坐北朝南,1990年建,為仿古園林式建築。博物館正門為仿古彩繪牌樓,琉璃瓦覆頂,門額“神遊”,大門西側鑲嵌“登州古船博物館”陰刻大理石字碑,東側鑲嵌4方古船航海花崗岩浮雕。館內設3個展廳:一展廳置蓬萊水城(古登州港)沙盤和兩方PVC顯示板,顯示板分別顯示“...
《登州港與中韓交流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是山東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陳尚勝 內容簡介 參加這次學術討論會的學者共有來自中國和韓國以及澳大利亞的50餘名專家,收到論文42篇。這些論文多從新的視角、新的材料等方面,有的對登州港以及山東半島在中韓交流史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了深入的考察和研究,有的對中韓關係...
古登州的絲路花絮已落魯東 傳承登州歷史文化,提升蓬萊城市品質 我對蓬萊有一種特別的感情 明代登州與海洋文明——城市空間的解讀 登州曾是隋唐的一個門戶——開元寺所連線的歷史的一環 登州在唐與新羅關係中的重要地位 《明實錄》所見登州的對外往來 蓬萊,“東方海上絲綢之路”的起航地 論唐代登州港的歷史作用 ...
2012海上絲綢之路與蓬萊古船·登州港國際學術研討會是2012年5月25日在蓬萊舉辦的研討會。2012年5月25日,在上級業務部門的指導下,蓬萊閣景區籌備歷時近半年的海上絲綢之路與蓬萊古船·登州港國際學術研討會,如期召開。會前通過近兩個月的緊張篩選論文、排版校對,最終選定來自中、日、韓三國在各自的領域研究中屬於...
明代登萊巡撫共14任,只有袁可立是被列入登州府名宦祠的,他不但軍事才幹卓越,還特別愛民,安置逃難遼民,鼓勵農耕生產。清末開埠 1858年,中英不平等《中英天津條約》,把登州闢為通商口岸。1861年,清政府派人督辦開闢"登州"等通商口岸事宜,英方勘察代表認為登州"灘薄水淺",看中煙臺芝罘灣這一天然良港,清政府...
千年古港廳 第三廳為《千年古港廳》,展示了具有海上“絲綢之路”之稱的古登州港在歷史上發揮的重要商貿作用。陳列海上打撈的滑輪、錨具、生活用品等文物60餘件。海防重鎮廳 第四廳為《海防重鎮廳》,陳列了古登州上自商周下至民國不同的歷史時期與軍事相關的銅戈、銅劍、碗口炮等兵器,以及烽火台、拋石機等...
蓬萊古船博物館(Penglai Ancient Ship Musuem)位於山東省煙臺市蓬萊閣景區小海西南岸,占地面積8603平方米,AAAAA級景區,是一座以古登州港與出土古船為主題的專業性遺址博物館,2012年5月18日正式對遊客開放。蓬萊古船博物館主要展示了在蓬萊出土的四艘元明時期的中外古船、紫檀木舵桿、黃花梨造船木、木錨、雲龍紋...
蓬萊水城,在唐代以前是一處較大的海灣,至唐為登州港。北宋慶曆二年(1042年),建“刀魚寨”,置刀魚巡檢。明洪武九年(1376年),將刀魚寨擴建為水城。是利用自然地勢,沿山勢修建成南寬北窄的長方形古代城池。東城牆長720米,西城牆長850米,南城牆長370米,北城牆長300米,周長約2200米,面積約270000平方...
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被迫於1858年同英、法等國簽訂《天津條約》,將登州(今山東省蓬萊市)列為通商口岸,英領事考察發現登州港口水淺,便以鄰近的煙臺頂替。1861年8月22日煙臺港對外開放,同時設立了東海關,翌年又設立東海常關。清同治年間為便於港口稅收管理,東海關建造了煙臺港第一座重力式碼頭——海關...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同盟國利用利物浦港的工程設施,停泊艦船1300艘次,進出近500萬人和7400萬噸貨物,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於公元前300~200年在沿海興建港口工程,漢代建設廣州港,後來陸續建有杭州港、溫州港、泉州港和登州港等港口工程,到唐代興建明州港(今寧波港),可東渡日本或經南海西達阿拉伯。宋元時期建...
至唐朝,煙臺的登州港已與明州(寧波)、廣州、泉州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對外貿易港口。清代末期的1861年,煙臺加入了中國沿海被迫開放的港口之列。改革開放初期,煙臺成為中國沿海十四個對外開放城市之一。作者從港、橋、村、酒、城等多側面穿越歷史,織成一幅煙臺的多姿圖景。自然風光與人文歷史在這裡交融,既有厚重...
增開漢口、九江、南京、鎮江、牛莊、登州、台南、淡水、潮州、瓊州、天津11處為通商口岸。這樣一來,加上第一次鴉片戰爭開放的5個通商口岸,中國的大部分沿海、沿江地區都被西方列強所染指。按照不平等的《天津條約》的規定,山東地區只開放一個通商口岸——登州(蓬萊)。選定在煙臺開埠而放棄登州開埠的是英國駐華...
廟島海峽(登州水道),位於南長山島與篷萊角之間,東西走向,長31.5公里,寬6公里,主航道水深12~37米,沙礫底質。港口 長島港,位於長島縣南長山島鵲嘴灣內,1976年建成,是客、貨運合一的綜合性港口。長島漁港,坐落於南長山鎮荻溝村西側海邊。1974年9月動工,1978年12月竣工。投資396萬元。碼頭的結構為...
漢朝開展“絲綢外交”,欒家口港也作出過貢獻。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這裡也是南北海上交通的重要海口。隋唐五代時期,登州港進入鼎盛期,是中國北方最重要的港口,在當時經濟、文化、軍事活動中發揮了突出作用,欒家口港也隨之繁榮。自宋後期到明,登州水城古港的軍事作用漸愈突出,欒家口港更承接了登州水城古港...
被稱為“天然形勝”的旅順港(英文名也叫做 Port Arthur),位於遼寧省大連市旅順口區中心的白玉山南,地處黃、渤海要衝,為京津重要門戶。與山東廟島列島,登州頭共扼渤海海峽咽喉,構成我國首都北京及遼寧地區天然屏障,地勢險要,歷來為軍事要港。旅順港四周群山環抱,港口東有黃金山,西有老虎尾半島,其間有狹長...
康熙二十二年改屬登州鎮。原設馬、步兵1000名,都司1員,守備1員,千總2員。1666~1723年先後4次裁減,僅存都司以下官8名,馬兵86名,步兵279名。其中駐紮本汛都司1員,千總1員,外委千總1員,外委把總2員,馬兵42名,步兵140名。分防嵐山頭、張洛、濤雒、夾倉4海口。另外,分防日照汛兼龍汪口、石臼、...
1891年6月14日,清政府議決在膠澳建置設防,調登州鎮總兵章高元移駐膠澳。1892年,青島近代第一座人工碼頭即青島前海棧橋興建。此外,在青島河入海口以南興建了“衙門橋”。這兩座碼頭的興建,是青島建港的開端。青島港,位於山東半島南岸,膠州灣東南側。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建成的青島棧橋和衙門橋,是青島...
2024年8月22日,山東港口青島港研發打造的港口貨櫃碳足跡核算服務平台正式啟動,全國首張貨櫃碳足跡核算服務報告單在山東港口青島港自動化碼頭開出,標誌著山東港口青島港成為全國首個可提供碳足跡線上核算服務的港口。歷史沿革 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罷膠萊運河,但該運河南段仍通航,由陸路轉至登州。此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