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崗村

登崗村

登崗村,隸屬揭陽揭陽揭東縣登崗鎮,曾是歷史古村落,存有著名歷史古蹟登崗橋和寶峰書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登崗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揭陽市
  • 政府駐地:登崗鎮登崗村
  • 電話區號:0663
  • 著名景點:登崗橋和寶峰書院
  • 機場:揭陽國際機場
  • 火車站:揭陽機場站 潮汕站
  • 車牌代碼:粵V
古村名的由來,名勝古蹟,登崗橋,寶峰書院,

古村名的由來

登崗(古作“岡”現作“崗”,義同),原是揭陽縣桃山都的一個古村落,後因成為周邊十多個行政村的政治中心,故又作為村、鎮之名稱。
細品“登崗”這一名稱,頗令人覺得奇怪。登崗,原是個表示動作的動詞,“登”,義為攀升、爬上來,如、登山、登樓、登高望遠。“崗”(岡),義為高起的土坡,也指山脊。所以,登崗應是攀上山頂之意,為何作為村名呢?
原來是這樣的:相傳元朝文宗天曆三年(1330年),登崗始祖黃朝隆公帶其二子。十一子名古樸,十二子名開源,避亂來到潮汕。至揭陽縣之東部,登上了虎頭山岡(傳說是宋朝孫道長飛升之處),見此地近山環水,可農可漁,可牧可樵。是個可以創業發展之地,就在虎頭山之東面荒地上建厝而居。後因屋前有小港一灣。漲潮時便泛濫滿地,退潮後道路泥濘,又多生榛莽,故開源公以其地濕,另卜宅于山之西面,隔山相對,往來不絕。因建村之地是登上山岡見到的,故取名“登崗”。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登崗黃氏一族,也成了揭陽的大鄉望族。

名勝古蹟

登崗有兩個聞名之處,一是古橋;二是書院。

登崗橋

登崗橋與萬里橋、化龍橋同樣馳名。它位於村西,原只架木橋,以通行人。自明朝嘉靖十一年(1532),薛公中離,始率眾建為石橋,分五孔,寬約1丈,橋長20餘丈,成為交通大道,故從潮州府通揭陽縣的兩條驛道,都由登崗橋道所代替。石橋建成,沒有橋欄,沒有跨拱,是用石片砌成四個菱形橋墩,再用幾條大石樑鋪架成橋面,造型簡樸,外觀普通,但是十分堅固,橫臥河面,格外壯觀。每當退潮,水位落差很大,水石相拍,奔騰咆哮,水珠飛濺,人未見橋,先聞水聲,行人至此,莫不留步欣賞,夏天之晚,乘涼橋上,清風徐來,令人心曠神怡,故此,登崗橋也成桃山都之一景。至清朝同治九年(1870),方耀在潮汕剿匪,接受兩大海盜投降,將其所劫財物,作為修橋築路費用,以補罪過。登崗橋便得到一次大修,同時又修築一條潮州府通揭陽縣官道,五里一亭,十里一館,從登崗橋經過,方耀把橋改稱“洗心橋”,把路定為“自新路”,以示大盜悔過自新之意。又於橋兩端立石碑以志其事。至今猶存,登崗墟市中,也還有路程公館一間,都是當年修橋築路的遺物。
日寇侵華,登崗橋因屬交通要道,曾受破壞。日本投降後,雖有修復,但未復原,也不鞏固。改革開放後,才修建成鋼筋水泥結構大橋,分四孔,全長五十多米。橋面寬六七米,兩邊築起護欄,保證行人安全。這對於物資交流,繁榮經濟,促進生產發展,都起到重大的作用。

寶峰書院

再說書院,是培育人才的場所,宋朝時,潮汕便開始有書院的出現。最多還在於清末年間。從南宋至清末,揭陽縣便建有六所書院。藍田書院在新亨,南宋時建,曾聘朱熹在此講學。榕江書院在榕城一中校址,乾隆八年建。梅崗書院在曲溪,乾隆三十年建。興道書院在棉湖,同治十一年建。寶峰書院在登崗,同治十三年建。神山書院在河婆,光緒四年建。
清朝末年的潮汕書院,大多為方耀所建。同治十年(1817),方耀升任潮州總兵(後又升為提督),奉命辦清鄉。在清鄉過程中,把所得的大量資金,一部分用於修建書院,以便育人。幾年間,共建了十座,最有名的是金山書院,在潮州金山,即現在金山中學前身。寶峰學院,也為方耀所手創。書院選址,多在名山勝地,也為地方平衡布局。寶峰書院,建於登崗村的寶峰山麓,便於吸收揭陽地美都、桃山都的生員入學,為這二都培育人才。
書院設山長(相當於校長),聘名師,教授生員。每年招收一定名額生員,以“五經”、“四書”為主要課程。教學以“德禮為先”,即是“先學做人,後知問世”。書院定有一套《學規》《教約》,生員必須絕對服從師長,教習有隨意體罰,處置生員的權利,家長不得過問。生員學習一定年限後,可參加府鄉會考,以求仕進。所以,書院是為科舉培育人才的。到了光緒末年,廢除科舉考試,書院也便多改為學堂了。 登崗的寶峰書院,在當時對揭陽東部的文化教育,也起到了發展的重大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