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二妃廟

《登二妃廟》是南朝梁文學家、詩人吳均創作的一首五言古詩。此詩首二句寫詩人登上二妃廟所見之景;第三、四句寫二妃對舜的迷戀眷念之情;第五、六句是追述,把二妃的深情再深寫了一步;結尾二句,呼應首聯,又轉回到現實中來,寫詩人向四周舉目遠望,只見眼前的景物似乎都瀰漫著一層二妃對舜的相思之情。全詩將傳說、景物和詩人自己的心情熔於一爐,情思深摯,筆調清雅,特別是結尾的截情入景,使全詩顯得空靈含蓄,為神來之妙筆。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登二妃廟
  • 創作年代:南朝
  • 作品體裁:五言古詩
  • 作者:吳均
  • 作品出處:《吳均集》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登二妃廟1
朝雲亂人目2,帝女湘川宿3
折菡巫山下4,采荇洞庭腹5
故以輕薄好6,千里命艫舳7
何事非相思,江上葳蕤竹8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二妃廟:又稱黃陵廟。《方輿勝覽》云:“黃陵廟,在潭州湘陰北九十里”。二妃,即虞舜的兩個妃子娥皇與女英。相傳虞舜巡視南方,中途死於蒼梧之野,遂葬在九嶷山(今湖南省南部永州市寧遠縣)。娥皇、女英起先沒有隨行,後來追到洞庭、湘水地區,得悉舜已去世,便南望痛哭,投水而殉。
2.朝云:早上的雲彩。語出戰國楚·宋玉《高唐賦》:“旦為朝雲,暮為行雨。暗示了此詩主題與男女之情有關。人:《詩紀》雲,當作人。
3.帝女:指帝堯的二女娥皇、女英,嫁於舜即湘妃。或說指傳說中的天帝之女瑤姬。《山海經·中山經》:“又東二百里,曰姑媱之山帝女死焉,其名曰女屍。”江淹《潘黃門悼亡》:“我北海術,爾無帝女靈。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江水二》:“丹山西即巫山者也,有帝女居焉。”據詩意,此帝女應指前者。
4.菡(hàn):即荷花,古人稱未開的荷花為菡萏,即蓮花的花苞。荷花之實為蓮子蓮子諧音為“憐子”,故被古人視作多情之物。
5.荇(xìng):荇菜,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葉略呈圓形,浮在水面,根生水底,夏天開黃花。《詩經·周南·關雎》:“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所以若菜也是淑女的代稱。
6.輕薄:指船的輕巧靈便。說明二妃為了儘快見到夫君,希望船更輕巧,船速更快。
7.艫舳(lú zhú):大船。
8.葳蕤(wēi ruí):草木茂盛,枝葉紛披下垂的樣子。竹:此有所特指。湖南特生一種竹,名為斑竹,又叫湘妃竹,出於君山和九嶷山。民間傳說斑竹是二妃的眼淚染成的。據晉張華《博物志》記載,“堯之女,舜之二妃,曰湘夫人。帝崩,二妃啼,以涕揮竹,盡斑。”《述異記》云:“舜南巡不返,歿,葬於蒼梧之野。堯之二女娥皇、女英,追之不及,相思慟哭,淚下沾竹,文悉為之班班然”。

白話譯文

早上的雲彩呈現出迷人的光景,奇詭變幻令人目不暇接,這是娥皇、女英居宿於此的原因吧。
她倆或折菡萏於巫山之下,或采荇菜於洞庭之中。
二妃為了儘快見到夫君,希望船更輕巧,船速更快,千里迢迢、從風波浪尖中闖過來。
此處景物似乎都瀰漫著二妃對舜的相思,尤其是那江邊的翠竹,草木茂盛、枝葉紛披下垂的樣子。

創作背景

魏晉南北朝時,政治黑暗,社會動亂。因而不少知識分子寄情山水來排解心中的苦悶。吳均也因動亂而生髮熱愛山水風光之情,《登二妃廟》一詩即是吳均在潭州時,登臨二妃廟的詠懷憑弔之作。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起句“朝雲亂人目”乃是詩人登上二妃廟所見之景。在“朝雲”中,還含有宋玉《高唐賦》“旦為行雲”之意,暗示了詩與男女之情有關。面對這一幅燦爛的晨景,詩人頓發奇想:這大概是“帝女湘川宿”的緣故吧。帝女,即指娥皇與女英,因她們是古帝唐堯的女兒,故有是稱。這開端兩句,詩人將奇麗的景致與奇特的傳說結合起來,給全詩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一下子就攫住了讀者的心。
“折菡巫山下,采荇洞庭腹”兩句承“帝女”而來,寫二妃對舜的那一份迷戀眷念之情。巫山、洞庭,詩人遙想二妃追趕舜到達此地,念及將與他團聚歡會,心中正是萬般喜悅。那蓮子和荇菜,正代表了她們盼望得到夫君愛憐的心聲。
“故以輕薄好,千里命艫舳”,這二句是追述,把二妃的深情再深寫了一步。折菡采荇,這一番痴情已足令人感嘆了,但更令人感動的是,她們這番前來,是千里迢迢、從風波浪尖中闖過來的。輕薄,原是放蕩之意,但這裡是說二妃追趕夫君的意志十分堅決、一旦決定就不可收回。艫舳,船頭船尾,這裡代指船。二句中值得注目的是一個“故”字,有此一字,便足見得這兩位弱女子的千里遠行,是完全自願的,也是完全知道前程險難的,唯因如此,她們的舉動也更加感人至深了。
懷著如此的痴情,經過了如此的艱程,終於與夫君相去不遠了。“何事非相思,江上葳蕤竹”,在詩的結尾,詩人並不直接回答這個問題,也沒有繼續在這個古老傳說中沉浸下去,而是筆鋒呼應首聯,又轉回到現實中來。站在二妃廟前,詩人向四周舉目遠望,只見眼前的景物似乎都瀰漫著一層二妃對舜的相思之情,尤其是江邊一片片的翠竹,枝幹斑斑點點,仿佛是浸透了二妃的相思之淚。最後一句,詩人沒有直說二妃的殉情,而是採用了以景結情的手法,把情滲透到景中,以淚竹披紛無限的畫面,來透露二妃永無窮止的情思、綿綿不盡的長恨,以及自己對二妃不幸遭遇的感傷,使全詩起到了“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的藝術效果。
這首登臨憑弔之作,將動人的傳說、眼前的景物和詩人自己的心情熔於一爐,情思綿邈深摯,筆調清雅明暢,特別是結尾的截情入景,使全詩顯得空靈含蓄,當真是神來之妙筆。篇末有此奇峰,全詩的意境亦為之拓深了許多。

名家點評

江蘇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張顥瀚《古詩詞賦觀止》:詩人一改詠湘妃之作悲愴的格調。在漫天美麗燦爛的朝霞之中,寄宿湘水的湘妃走出夢鄉,飄飄忽忽,一會兒到巫山下,一會兒涉洞庭水,折芙蓉為衣裙,采荇菜為衣帶,把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的,這是多么美好奇幻的境界!作者嚮往這美麗多情的女神和悽美的傳說,不遠千里命舟來游。這裡的湖光山色引起詩人的遐思,但最令人神往、相思的是湘江兩岸茂密的修竹,因為“斑竹一枝千滴淚”啊。但作者未寫悲苦,只寫令人神往的美好境界,此乃本詩耐人尋味引人遐想的原因。

作者簡介

吳均(469~520年),字叔庠,吳興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南朝梁時的文學家、史學家。好學有俊才,其詩文深受沈約稱讚。其詩清新,且多為反映社會現實之作。其文工於寫景,詩文自成一家,常描寫山水景物,稱為“吳均體”,開創一代詩風。受梁武帝欣賞,任為奉朝請。著有《齊春秋》三十卷、注范曄後漢書》九十卷等;有《吳均集》二十卷,但很可惜並未流傳下來。保留下來的作品收集在《全梁文》《藝文類聚》里。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