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戍石鼓山

登上戍石鼓山

《登上戍石鼓山》是南朝宋詩人謝靈運創作的一首五言古詩。這首詩可分為三個部分。前八句為第一部分,寫的是將要登山,以及登山的原因。中間六句為第二部分,寫的是登山時看到的景物。最後四句為第三部分,寫的是登覽總的感慨,表達了去國離鄉的悒鬱之情。這首詩用筆比較清朗、生動,情景交融,是謝靈運寫景抒情詩之佳作。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登上戍石鼓山
  • 創作年代:南朝宋
  • 作品出處:《謝康樂集
  • 文學體裁:五言古詩
  • 作者:謝靈運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文章賞析,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登上戍石鼓山1
旅人2心長久,憂憂自相接。
故鄉路遙遠,川陸不可涉3
汩汩4莫與娛,發春5托登躡。
歡願6既無並7,戚慮庶8有協9
極目睞左闊10,回顧11眺右狹12
日沒13澗增波14,雲生嶺逾疊15
白芷16競新苕17,綠蘋18齊初葉19
摘芳20芳靡諼21,愉樂樂不燮22
佳期23緬無像24,騁望誰雲愜25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上戍(shù):即上戍浦,在永嘉江中。石鼓山:在永嘉西約四十里,山上有石,扣之則響,放名石鼓山。
2.旅人:自指。
3.涉:不用舟船過水而行。
4.汩汩(gǔ):心情不安。
5.發春:開春。
6.歡願:歡樂美好的願望。
7.並:合,這裡有實現的意思。
8.庶(shù):表示希望的副詞。
9.協:有諧調、緩和的意思。
10.睞(lài)左闊:斜視左邊,是一望無際的寬闊平原。
11.回顧:回過頭來。
12.眺右狹:遠望右邊,峰嶺對聳,形成狹隘的山溝深谷。
13.日沒:太陽沉沒人海(或下山)。
14.澗(jiàn)增波:太陽下山時海水漲潮,臨海的江河溝瀆都會提高水位,故言“澗增波”。
15.嶺逾疊:雲團籠罩于山峰之上,好像又疊加了許多山峰,所以說“嶺逾疊”。
16.白芷(zhǐ):一種香草。
17.競新苕(tiáo):跟剛剛發芽的蘆葦競相生長。
18.綠蘋(píng):一種水草。
19.齊初葉:剛剛長出的嫩葉大小一致,非常整齊可愛。
20.摘芳:摘取鮮花香草。
21.靡諼(mǐxuān):不能忘優。
22.燮(xiè):和諧。
23.佳期:指回鄉與親友團聚的日子。
24.緬(miǎn)無像:遙遠渺茫無影無蹤。
25.誰雲愜(qiè):哪裡能得舒適愜意。

白話譯文

謫居永嘉並非我的心愿,心中裝滿沉甸甸的憂愁。
回家的路多么遙遠啊,望眼欲穿總難如意。
時光飛逝,而內心的落寞無法排遣,只好在明媚的春光里登山解憂。
歸家的願望無法實現,思也悠悠,恨也悠悠。
睜大眼睛斜視左邊,是一望無際的寬闊平原,回過頭來遠望右邊,峰嶺對聳,形成狹隘的山溝深谷。
太陽下山了,初春的寒風吹起了山澗的水波,令人感到絲絲涼意,晚雲一層層起來,縈繞在山頭、橫亘在山腰,在暮色中望去,似乎山嶺又增添了許多重疊。
白芷這時生出了新莖,綠苹也長出了新葉。
摘取芳草而芳草並未使他忘憂,一時愉樂而終不愉快。
那回歸的日子不知在何時,即使登高遙望,又叫人怎么高興得起來呢!

創作背景

這首詩為謝靈運於景平元年(423年)春在永嘉太守任時所作,寫登石鼓山所見景物,抒發客居異地的思鄉之情。

文章賞析

整體賞析

這首詩開頭就寫道:“旅人心長久,憂憂自相接。”把郡守的身份說成是旅人,可見他對職守的態度。這兩句應連成一句讀,就是:旅入的心長久以來憂愁接著憂愁。這是化用《楚辭·哀郢》的句子:“心不怡之長久兮,憂與愁其相接。”下兩句寫憂愁的由來:“故鄉路遙遠,川陸不可涉。”“故鄉”,似乎是指會稽,但這裡一再說“遙遠”,這就不僅是指出生地,還兼指京都住地了。古人詩文抒發的懷鄉情緒中,往往有戀闕之情的交織。這兩句仍是化用《哀郢》:“惟郢路之遼遠兮,江與夏之不可涉。”屈原在《哀郢》中一開始就將去國之痛和懷鄉之情打成一片,謝靈運這樣模仿,可以見出其心情的相似。上四句寫他的憂,下面寫解憂的活動。“汩汩莫與娛,發春托登躡。”他說“莫與娛”,可見很寂寞,所以他的登山不是那種情之所至的遊覽,而帶有相當大的勉強性,只是藉此打發打發寂寞罷了。“歡願既無並,戚慮庶有協。”這兩句是說,歸去的願望既然無法實現,那只有希望登高望鄉能緩解一下愁悶。作者同時寫的《郡東山望溟海》有“瞰海庶忘憂”,意思相近。
對於這次登山活動來說,上面八句都可謂之將登,下面就是登覽了。“極目睞左闊,回顧眺右狹。”寫了東方的大海,西面的山嶺,這就自然有一“闊”一“狹”之感了。“日沒澗增波,雲生嶺逾疊。”這是寫暮景:太陽下山了,初春的寒風吹起了山澗的水波,令人感到絲絲涼意;晚雲一層層起來,縈繞在山頭、橫亘在山腰,在暮色中望去,似乎山嶺又增添了許多重疊。“白芷競新苕,綠苹齊初葉。”白芷這時生出了新莖,綠苹也長出了新葉。這裡用“競”、“齊”二字,顯出了欣欣向榮的生命的活力。這兩句又是化用《楚辭·招魂》“綠苹齊葉兮白芷生”。上面是登覽所見,用三個層次寫景。一般評論說,謝詩的景與情是分離的,其實也不盡然,這首詩的寫景中也見出情緒的波動。他是來解憂的,當他極目遠眺時,心胸一時有所擴張(由“闊”字見出),但又很快侷促起來。他憂鬱的內心像有一股無形的力,將他憂鬱的目光從開朗的海面扭轉過去,投向山嶺、深澗,投向和他心境相合拍的地方。在生機勃勃的初春,觸動他感懷的卻是落日晚風、卻是那層層疊疊的山嶺,他聯想到的只是歸途的阻險、關山的難越。他為解憂而來,卻依然被憂愁所包圍。“極目”以下四句,無一情語,而情自在其中,這就是情景交融的典範。那么,白芷綠苹的芳華競秀、賞心娛目,應當說會使他的心境有所欣悅了吧,然而並不這樣。
下面四句就是他的感想。“摘芳芳靡諼,愉樂樂不燮。”這兩句說,摘取芳草而芳草並未使他忘憂,一時愉樂而終不愉快。這是緊接前二句而發的,可見香草紛呈最終也治不了他的心病。“佳期緬無像,騁望誰雲愜!”這兩句說:那回歸的日子不知在何時,即使登高遙望,又叫人怎么高興得起來呢!這是登覽總的感慨,也是照應前面的“故鄉路遙遠”。這兩句又是化用《楚辭·湘夫人》“登白薠兮騁望,與佳期兮夕張”的句子。
這首登覽詩表現的是去國離鄉的悒鬱之情。值得提起的是,作者在此詩中(其實不止此詩)頻繁地襲用屈原作品的語彙和意象,雖然他們思想懷抱差別很大,但在謝靈運本人來說,他認為自己的被迫外任,是類似屈原的遭遇的。由此也可見出他對宋政權的怨懟憤懣。黃節《謝康樂詩注》引張山來評云:“寫景不厭其繁,能換面目之故。”其實此詩寫景並不算太“繁”,“能換面目”倒是事實。寫景的六句,三個層次很是清爽,“白芷”兩句尤為鮮活。這首詩總的來說,用筆比較清朗、生動,不像他的有些作品那樣平板、生澀和多用玄言。在謝靈運的寫景抒情之作中,這首詩堪稱佳構。

名家點評

清·王夫之古詩評選》:“謝詩有極易入目者,而引之益無盡;有極不易尋取者,而徑遂正自顯。然顧非其人,弗與察爾。言情則於往來動止縹緲有無之中,得靈響而執之有象;取景則於擊目經心絲分縷合之際,貌固有而言之不欺。而且情不虛情,情皆可景;景非滯景,景總含惰。神理流於兩間,天地供其一目,大無外而細無垠,落筆之先,匠意之始,有不可知者存焉。豈徒興會標舉如沈約之所云者哉?自有五言,未有康樂;既有康樂,更無五言。或曰不然,將無知量之難乎?”
浙江省古代文學學會常務理事俞樟華《池塘春草——謝靈運、孟浩然、王維詩選》:“詩人登高覽勝,意不在景,而是要抒發去國離鄉的抑鬱之情,既有思歸故鄉之意,亦有重返朝廷之心,可惜兩者無一可以如願,這怎么叫詩人高興得起來呢!詩中頻繁襲用屈原作品的語彙和意象,後人譽為‘能換面目’。”

作者簡介

謝靈運(385~433年),晉宋間詩人。原籍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生於會稽始寧(今浙江上虞)。東晉名將謝玄之孫,襲爵封康樂公,世稱“謝康樂”。出身名門,兼負才華,但仕途坎坷。為了擺脫政治煩惱,常常放浪山水,探奇覽勝。詩歌大部分描繪了他所到之處,如永嘉、會稽、彭蠡等地的山水景物。其中有不少自然清新的佳句,從不同角度刻畫自然景物,給人以美的享受。他的詩文大都是一半寫景,一半談玄,仍帶有玄言詩的尾巴。儘管如此,謝靈運以他的創作豐富和開拓了詩的境界,使山水的描寫從玄言詩中獨立了出來,從而扭轉了東晉以來的玄言詩風,確立了山水詩的地位。從此山水詩成為中國詩歌發展史上的一個流派,他成為山水詩派的創始人。有《謝康樂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