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癶
- 拼音:bō
- 注音:ㄅㄛ
- 部首:癶
- 結構:獨體結構
- 總筆畫:5
- 部外筆畫:0
- 詞性:形容詞、動詞
- 異體字:𣥠、𠇿
- 五筆:WNYT
- 鄭碼:XSAA
- 倉頡:NIYO
- 四角碼:12802
- 統一碼:7676
- 筆順:フ丶ノノ丶
- 筆順編碼:54334
基本解釋,詳細解釋,漢語大字典,中華字海,古籍解釋,康熙字典,說文解字,說文解字注,中上古音,
基本解釋
◎癶
拼音:bō ,注音:ㄅㄛ
①漢字部首之一。
②兩足分張相背,行走不順。北周·衛元嵩《元包經 · 少陽》:“艮……北癶癶。”
③表示兩足在行走。
詳細解釋
◎癶
拼音:bō ,注音:ㄅㄛ
(1)漢字部首之一。
〈形容詞〉
(3)同本義。
癶,足剌癶也。—— 《說文· 癶部》
艮……北癶癶。——北周·衛元嵩《元包經 · 少陽》李江註:“兩人相背也。”
剌癶古語,謂足動止不自由,形容其行不前貌也。—— 饒炯《說文解字部首訂》
〈動詞〉
(4)表示兩足在行走。
漢語大字典
《說文》:“癶,足剌癶也。從止、𣥂。”
bō 《廣韻》北末切,入末幫。月部。
兩足分張不正,行而不順。《說文· 癶部》:“癶,足剌癶也。”徐鍇系傳:“兩足相背不順,故剌癶也。”段玉裁註:“剌癶,疊韻字。”饒炯部首訂:“剌癶古語,謂足動止不自由,形容其行不前貌也。”北周·衛元嵩《元包經 · 少陽· 艮上艮下》:“艮……北癶癶。”李江註:“北,背也。”又《少陽· 艮上艮下》:“漸……辵之癶。”李江註:“辵,足也;癶,行也。”
中華字海
bō 音波〗兩足分張相背,行走不順。見《說文系傳》。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午集中】【癶部】 癶 ·康熙筆畫:5 ·部外筆畫:0
《唐韻》《集韻》𠀤北末切,音缽。《說文》足刺癶也。《六書本義》兩足張,有所撥除也。《元包經》𥃩北癶癶。傳曰:兩人相背也。《注》北,背也。《又》漸辵之癶。傳曰:足有所行也。《注》辵,足也。癶,行也。 《字彙》從二止相背。有分癶之象。別作撥蹳,非。
說文解字
【卷二】【癶部】 北末切
足剌癶也。從止、𣥂。凡癶之屬皆從癶。讀若撥。
說文解字注
足剌𣥠也。剌𣥠㬪韻字。剌盧達切。從止𣥂。凡𣥠之屬皆從𣥠。隸(𣜩)變作癶。讀若撥。北末切。十五部。
中上古音
漢字:癶上古音
時代 | 聲韻系統名稱 | 韻部 | 聲母 | 韻母 | 備註 |
先秦 | 高本漢系統 | p | wɑt | ||
先秦 | 周法高系統 | 月 | p | wat |
漢字:癶中古音
時代 | 聲韻系統名稱 | 韻部 | 聲調 | 聲母 | 韻母 | 備註 |
隋唐 | 擬音/高本漢系統 | p | uɑt | |||
隋唐 | 擬音/王力系統 | p | uɑt | |||
隋唐 | 擬音/董同龢系統 | p | uɑt | |||
隋唐 | 擬音/周法高系統 | p | uɑt | |||
隋唐 | 擬音/李方桂系統 | p | uât |
漢字:癶韻書集成
字形 | 韻書 | 攝 | 聲調 | 韻目 | 字母 | 聲類 | 開合 | 等第 | 清濁 | 反切 | 擬音 | 釋義 | 索引 |
---|---|---|---|---|---|---|---|---|---|---|---|---|---|
癶 | 廣韻 | 山 | 入 | 末 | 幫 | 合 | 一 | 全清 | 北末切 | puɑt | 485.31 | ||
集韻 | 入 | 末 | 疵末切 | 692.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