癎

出《素問·大奇論》等篇。又名胎病。一種發作性神誌異常的疾病。說明《內經》早已指出病因中的遺傳因素。古代癎、癲兩字通用,故癎亦稱癲。《備急千金要方》稱為癲癎。俗名羊癎風、羊癲風。亦有稱十歲以上為癲,十歲以下為癎。多因驚恐或情志失調,飲食不節,勞累過度,傷及肝脾腎三經,使風痰隨氣上逆所致。症見短暫的失神,面色泛白,雙目凝視,但迅即恢復常態;或見突然昏倒,口吐涎沫,兩目上視,牙關緊急,四肢抽搐,或口中發出類似豬羊的叫聲等,醒後除感覺疲勞外,一如常人,時有復作。在發作時,治宜豁痰宣竅、熄風定癎。平時則以培補脾腎為主。按病因又分驚癎、風癎、食癎等。此外,醫書中也有把神志昏亂、狂叫奔走的病症稱為癎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癎
  • 拼音:xián
  • 部首:疒
  • 注音:ㄒㄧㄢˊ
部首筆畫,基本字義,古籍解釋,

部首筆畫

部外筆畫:12,總筆畫:17
五筆86&98:UUJD 倉頡:KANA
筆順編號:41341251125112511 四角號碼:00127 UniCode:CJK 統一漢字 U+764E

基本字義

● 癎
xián ㄒㄧㄢˊ
◎ 古同“癇”。
English
◎ epilepsy, convulsions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唐韻》戸閒切《集韻》《韻會》何閒切,音閒。《說文》病也。《玉篇》小兒瘨病。《正字通》癇有風熱,有驚邪,皆兼虛與痰。方書:小兒有五癇,五臟,各有畜所屬。心癇,其聲如羊。肝癇,其聲如犬。脾癇,其聲如牛。肺癇,其聲如雞。腎癇,其聲如豬。發則卒然倒仆,口眼相引,手足搐搦,口吐涎沫,食頃乃甦。《後漢·王符傳》哺乳多則主癇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