瘤穗弓果黍(變種)分布於福建、台灣、廣東、海南,生長於丘陵草叢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瘤穗弓果黍(變種)
- 分布:福建、台灣、廣東、海南
- 生長環境:丘陵草叢中
- 高:15-30厘米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相關物種,
形態特徵
瘤穗弓果黍(變種)(海南植物志)圖版59:11-13
var. schmidtii (Hack.) A. Camus in Lecomte, Fl. Gen. L'Indo-Chine 7:465. 1922. ——Panicum schmidtii Hack. in Bot. Tidsskr. 24:99. 1901. ——Panicum muricatum Retz. Obs. Bot. 4:18. 1786. ——Cyrtococcum schmidtii (Hack.) Henr. in Blume 3:436. 1940. ——Cyrtococum muricatum (Retz. ) Bor, Grass. Burm. Ceyl. Ind. Pakist. 291. 1960.
與原變種的主要區別在於:第二穎及第一外稃具點狀瘤體及短毛。
生長環境
生長於丘陵草叢中。
分布範圍
分布於我國福建、台灣、廣東、海南和雲南等省區。亞洲南部一些地區也有分布。模式標本采自泰國。
相關物種
弓果黍(原變種)圖版59:10, 125:6
var. patens
一年生。稈較纖細,花枝高15-30厘米。葉鞘常短於節間,邊緣及鞘口被疣基毛或僅見疣基,脈間亦散生疣基毛;葉舌膜質,長0.5-1毫米,頂端圓形,葉片線狀披針形或披針形,長3-8厘米,寬3-10毫米,頂端長漸尖,基部稍收狹或近圓形,兩面貼生短毛,老時漸脫落,邊緣稍粗糙,近基部邊緣具疣基纖毛。圓錐花序由上部稈頂抽出,長5-15厘米;分枝纖細,腋內無毛;小穗柄長於小穗;小穗長1.5-1.8毫米,被細毛或無毛,穎具3脈,第一穎卵形,長為小穗的1/2,頂端尖頭;第二穎舟形,長約為小穗的2/3,頂端鈍;第一外稃約與小穗等長,具5脈,頂端鈍,邊緣具纖毛;第二外稃長約1.5毫米,背部弓狀隆起,頂端具雞冠狀小瘤體;第二內稃長橢圓形,包於外稃中;雄蕊3,花葯長0.8毫米。染色體2n=18。花果期9月至次年2月。
產江西、廣東、廣西、福建、合灣和雲南等省區;生於丘陵雜木林或草地較陰濕處。模式標本采自印度。
本變種主要特徵:稈較纖細;葉片長3-8厘米,寬3-10毫米,邊緣粗糙,近基部邊緣具疣毛;圓錐花序較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