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呆・脾虛濕困證(dementia with syndrome of damp retention due to spleen deficiency)是2010年公布的中醫藥學名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痴呆・脾虛濕困證
- 外文名:dementia with syndrome of damp retention due to spleen deficiency
- 所屬學科:中醫藥學
- 公布時間:2010年
痴呆・脾虛濕困證(dementia with syndrome of damp retention due to spleen deficiency)是2010年公布的中醫藥學名詞。
痴呆・脾虛濕困證(dementia with syndrome of damp retention due to spleen deficiency)是2010年公布的中醫藥學名詞。定義脾氣不足,痰濕內阻,以終日不言不語...
痴呆·脾虛濕困證 痴呆·脾虛濕困證是一種疾病。
病・脾虛濕困證 病・脾虛濕困證是2010年公布的中醫藥學名詞。 定義 脾氣不足,痰濁內盛,以倦怠乏力,身體瘦弱,胸悶,眩暈,納差,便溏,發作時面色晦滯或s白,四肢清冷,蜷臥拘急,嘔吐涎沫,啼聲低怯,舌淡,苔白膩,脈濡滑等為常見症的陰證候。 出處 《中醫藥學名詞》。
青盲·脾虛濕困證(blue blindness with pattern of spleen deficiency and dampness retention)是2013年公布的中醫藥學名詞。定義 脾虛濕泛,以視物昏蒙,視界日窄,目珠脹硬,視乳頭邊界不清,色澤變淡,頭重頭痛,胸悶泛惡,納呆食少,腹脹便溏,舌淡苔白,脈沉而滑為常見症的青盲證候。出處 《中醫藥學名詞》第...
小兒癲・脾虛濕困證(infantile epilepsy with syndrome of damp retention due to spleen deficiency)是2010年公布的中醫藥學名詞。定義 脾氣虛弱,濕聚痰生,癲反覆發作,或發作頻繁,神疲乏力,面色無華,時作眩暈,納呆,大便稀薄,舌質淡,苔薄白,脈細軟為常見症的小兒癲證候。出處 《中醫藥學名詞》第二版...
脾虛泛指因脾氣虛損引起的一系列脾生理功能失常的病理現象及病證。包括脾氣虛、中氣下陷、脾不統血等證型。多因飲食失調、勞逸失度,或久病體虛所引起。脾有運化食物中的營養物質和輸布水液以及統攝血液等作用。脾虛則運化失常,並可出現營養障礙,水液失於布散而生濕釀痰,或發生失血等症。2.脾陽 虛脾陽虛證是...
脾虛有濕,是一個中醫學術語,指脾虛濕困和濕困脾陽兩個臟腑辯證方法。主要症狀有飲食減少,胃脘滿悶,大便泄瀉,甚或噁心嘔吐,口粘不渴或渴喜熱飲,肢體睏倦,甚或浮腫,舌苔厚膩,脈緩等。常吃山藥,茯苓,薏苡仁,可以幫助利水運濕,還可以服用一些燥濕的中藥,陳皮,半夏,蒼朮,厚朴等,都是可以化濕補脾。
多寐·濕困脾胃證 脾氣虛弱,濕盛擾神,以頭蒙如裹,昏昏嗜睡,肢體沉重,偶伴浮腫,胸脘痞滿,納少泛惡,舌淡,苔膩,脈濡等為常見症的多寐證候。
小兒癲 ·脾虛濕困證 小兒癲 ·脾虛濕困證。
濕阻・脾虛濕困證 濕阻・脾虛濕困證是2010年公布的中醫藥學名詞。 定義 脾虛失運,水濕滯留,以四肢睏乏,脘腹痞悶,喜揉按,大便溏薄,神疲乏力,厭食油膩,舌淡胖,苔薄膩,脈濡緩等為常見症的濕阻證候。 出處 《中醫藥學名詞》。
濕瘡·脾虛濕困證(eczema with pattern of spleen deficiency and dampness retention)是2013年公布的中醫藥學名詞。定義 脾虛濕困,蘊於肌膚,以發病較緩,皮損淡紅,散在丘疹、丘皰疹,瘙癢,抓後糜爛滲出,可見鱗屑,伴有納少,神疲,腹脹便溏,舌質淡胖,舌苔白或膩,脈弦緩為常見症的濕瘡證候。出處 《中醫...
耳閉·脾虛濕困證(ear block with pattern of spleen deficiency and dampness retention)是2013年公布的中醫藥學名詞,出自《中醫藥學名詞》第二版。定義 脾虛濕困,以耳內脹悶堵塞感,日久不愈,聽力漸降,鼓膜內陷、混濁或有積液征,或伴胸悶納呆、腹脹便溏、肢倦乏力、面色不華,舌質淡紅,或舌體胖,邊有齒...
黧黑斑·脾虛濕困證(brownish black macula with pattern of spleen deficiency and dampness retention)是2013年公布的中醫藥學名詞。定義 脾虛濕困,以斑色灰褐,狀如塵土附著,伴有疲乏無力,納呆睏倦,月經色淡,白帶量多,舌質淡胖邊有齒痕,脈濡或細為常見症的黧黑斑證候。出處 《中醫藥學名詞》 (第二版)...
陰黃・脾虛濕困證 陰黃・脾虛濕困證是2010年公布的中醫藥學名詞。 定義 脾虛濕滯,以面目及肌膚淡黃,甚則晦暗不澤,肢軟乏力,心悸氣短,大便溏薄,舌淡,苔薄,脈濡細等為常見症的陰黃證候。 出處 《中醫藥學名詞》。
肌痹・脾虛濕困證是2010年公布的中醫藥學名詞。 定義 脾氣虛弱,痰濕內蘊,以肌肉疼痛酸楚,肌膚不仁,鬆軟無力,手軟難握,臂軟難舉,足軟難履,身倦困重,面色萎黃,胃納減退,口黏多痰,舌淡,苔白膩,脈濡或滑緩等為常見症的肌痹證候。 出處 《中醫藥學名詞》。
口瘡·脾虛濕困證(oral sore with pattern of spleen deficiency and dampness retention)是2013年公布的中醫藥學名詞,出自《中醫藥學名詞》第二版。定義 脾虛濕困,以反覆發作,潰瘍數目少,1~2個,面積直徑大多在3mm以上,潰瘍周圍水腫高起,色暗紅或淡紅,基底成灰白色,癒合緩慢,口淡乏味,伴頭沉頭重、口黏...
陰水・脾虛濕困證 陰水・脾虛濕困證是2010年公布的中醫藥學名詞。 定義 脾氣虛弱,水濕內停,以面浮足腫,反覆消長,勞累或午後加重,食少,腹脹,大便溏瀉,尿少色清,身體困重,或有微腫,舌淡胖,苔白潤或膩,脈濡緩等為常見症的陰水證候。 出處 《中醫藥學名詞》。
臌脹・脾虛濕困證 臌脹・脾虛濕困證是2010年公布的中醫藥學名詞。 定義 脾虛失運,水濕內停,以腹部脹滿,腸鳴便溏,面色萎黃,神疲乏力,四肢無力,少氣懶言,舌淡胖有齒痕,苔薄膩,脈沉弱等為常見症的臌脹證候。 出處 《中醫藥學名詞》。
小兒水腫・脾虛濕困證(infantile edema with syndrome of damp retention due to spleen deficiency)是2010年公布的中醫藥學名詞。定義
肝癌・脾虛濕困證(liver cancer with syndrome of damp retention due to spleen deficiency)是2010年公布的中醫藥學名詞。定義 脾氣虛弱,水濕內停,以上腹結塊,按之疼痛,腹大脹滿,如囊裹水,身重納呆,神疲乏力,大便溏薄,小便短少,肢酸足腫,舌淡胖,苔白膩,脈弦滑或濡等為常見症的肝癌證候。出處...
肝癌·脾虛濕困證 肝癌·脾虛濕困證是一個病症名稱。
月經後期・脾虛濕困證(delayed menstruation with syndrome of damp retention due to spleen deficiency)是2010年公布的中醫藥學名詞。定義 脾虛生痰,痰濕內盛,滯於沖任,氣血運行不暢,血海不能如期滿溢,以月經周期延後,量少,色淡質黏,心悸氣短,胸悶噁心,帶下量多,伴形體肥胖,多痰,食少便溏,兼見舌...
臊瘊·脾虛濕困證(condyloma with pattern of spleen deficiency and dampness retention)是2013年公布的中醫藥學名詞。定義 脾虛濕困,以濕疣反覆發作,疣體色淡或灰暗,表面濕潤或有滲液,有腥臭味,伴納少,神疲乏力,小腹有下墜感,尿清長,舌質淡,苔白膩,脈濡數為常見症的臊瘊證候。出處 《中醫藥學名詞...
月經後期·脾虛濕困證 月經後期·脾虛濕困證是一種疾病。
肛門濕瘡·脾虛濕困證(anal eczema with pattern of spleen deficiency and dampness retention)是2013年公布的中醫藥學名詞。定義 脾虛濕困,以發病較緩,皮損潮紅,瘙癢,搔抓後糜爛滲出,可見鱗屑,伴有納少,神疲,腹脹便溏,舌質淡胖,舌苔白或膩,脈緩為常見症的肛門濕瘡證候。出處 《中醫藥學名詞》第二版...
小兒水腫·脾虛濕困證 小兒水腫·脾虛濕困證是一個病症名稱。
”脾虛生濕為主者,治以健脾,佐以化濕;濕困而脾運呆頓者,治以醒脾、運脾為治,兼以化濕。濕從寒化,傷及脾陽者,除苦溫燥濕外,還應配合溫運脾陽之法。濕從熱化,傷及脾陰者,又當化濕養陰並治,清熱化濕而不傷陰,生津養陰而不助濕。總之;治療濕阻,方藥應以輕疏靈動為貴,輕指劑量宜輕,輕可去實...
③脾氣下陷:常見胃下垂、子宮下垂、脫肛、久瀉等病證,並伴有脾氣虛證候。④脾胃虛寒:有脾胃氣虛或脾陽虛的證候,尚伴見畏寒喜熱、口吐清水、便溏、苔白、脈遲等虛寒證候。⑤脾虛濕困:有脾胃陽虛或氣虛的證候,尚有頭重身困、白帶多,或有水腫、苔白厚膩、脈濡緩等濕證表現。⑥脾胃濕熱:以脘腹痞滿、不...
內濕的產生與臟腑氣血功能失調有密切的關係,譬如脾虛運化失職,水濕內停,下注任帶;腎陽不足,氣化失常,水濕內停;素體陰虛,感受濕熱之邪,傷及任帶等。總之,“夫帶下俱是濕症”《傅青主女科》,脾腎功能失常是發病的內在條件,任脈損傷、帶脈失約是帶下過多的基本病機。臨床常見分型有脾虛濕困、腎陽虛、...
主症表現為身熱不揚,胸脘痞悶。次症表現為頭重如裹,四肢懈怠,肢體沉重,腹脹納呆,噁心嘔吐,大便不爽,小便短赤。舌淡紅苔滑膩或垢膩,脈濡緩。辨證要點:必須具備主症和兩項以上次症加典型舌脈,好發於盛夏季節。本法常用於對濕溫、暑溫、伏暑、瘟疫等病的辨證。應與脾虛濕困證、濕遏衛陽證等相鑑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