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瘧

痰瘧在祖國醫學領域裡屬瘧疾之範疇,乃指感受瘧邪,觸發宿痰而病,好發於夏秋之間,其他季節也有散發。臨床表現以寒熱交作,休作有時,嘔吐痰沫,甚則昏迷為特徵。現代醫學中的瘧疾病,屬於本證範疇。

基本介紹

  • 英文名稱:phlegm malaria
  • 就診科室:中西醫結合科
  • 常見病因:感受外邪和飲食內傷所致
  • 常見症狀:寒熱交作,休作有時,嘔吐痰沫,甚則昏迷
病因病機,臨床表現,辨證施治,

病因病機

《醫學入門》指出:“痰瘧,外感內傷,郁聚成痰。”又說:“瘧無痰不成,內傷脾胃虛寒……”。由此可見,痰瘧的主要成因,是感受外邪和飲食內傷所致。
外感寒邪或飲食不節,過食生冷、黏膩之品,損傷脾胃,運化失常,痰濕內蘊,困阻脾陽,或脾胃虛弱,痰自內生,復感瘧邪、瘴毒,痰邪相合伏於半表半里,出入營衛之間,入與陰爭則寒,出於陽爭則熱,正邪交爭而發痰瘧之證,故有“無痰不成瘧”之說。
痰瘧久而不愈,既可傷耗氣血,正虛邪戀,又可致血瘀痰凝,脅下結塊,形成瘧母。

臨床表現

見《醫學入門》:“痰瘧嘔沫多昏迷。痰瘧,外感內傷郁聚成痰,熱多頭疼肉跳,吐食嘔沫,甚則昏迷卒倒,宜柴陳湯加草果”。《證治匯補•瘧疾》:“痰瘧,因夏月多食瓜果油麵,鬱結成痰,熱多寒少,頭疼心跳,吐食嘔沫,甚則昏迷卒倒。寸口脈浮大者,吐之;關脈弦滑者,化之;若胸滿熱多,大便燥實,大柴胡湯下之。”《雜病源流犀燭•瘧疾源流》:“痰瘧者,痰結胸中,與凡瘧所挾之痰更甚,故寒熱乍已,胸中滿悶不退,或頭疼肉跳,吐食嘔沫,甚則昏迷卒倒,皆是痰涎結聚之故,宜二陳湯、導痰湯。”

辨證施治

根據患者體質陰、陽的偏虛,以及感受外邪寒、熱的偏盛,將其分為寒痰瘧、熱痰瘧、瘴痰瘧、痰瘀瘧。臨床上均以化痰祛邪為先,常選用常山、蜀漆、草果、檳榔等化痰祛濕之藥,並酌情加以散寒,或加以清熱,或加以燥濕辟穢,或加以芳香開竅,或採用痰瘀同治。久瘧不愈,正氣虛弱,宜扶正祛邪。
1.寒痰瘧
證候:但寒不熱,或熱少寒多,口不渴,泛吐痰涎,胸脅痞滿,神疲倦怠,苔白膩,脈弦遲。治則:溫散寒痰,達邪截瘧。主方:柴胡桂枝幹薑湯《傷寒論》加減。方藥:柴胡、栝蔞根、桂枝、黃芩、牡蠣、乾薑、炙甘草(柴胡桂枝幹薑湯);蜀漆、陳皮、檳榔、川朴、附子。
2.熱痰瘧
證候:但熱不寒,或熱多寒少,煩渴時嘔,胸膈痞滿,頭脹口膩,咳痰不爽,甚則神昏不語,四肢抽搐,舌質偏紅,苔黃膩,或黃白膩,脈弦滑。治則:清熱化痰除瘧。主方:柴胡達原飲《通俗傷寒論》。方藥:檳榔、厚朴、草果、黃芩、甘草、柴胡、桔梗、青皮、枳殼、荷葉梗。
若見熱盛,脘腹脹滿,大便燥結,加大黃、芒硝。若昏迷抽搐,當以清熱開竅豁痰為治,急選“三寶”(安宮牛黃丸、至寶丹、紫雪丹)灌服或鼻飼。
3.瘴痰瘧
(1)熱瘴  證候:熱甚寒微,或壯熱不寒,頭身煩疼,面紅目赤,煩渴喜冷飲,胸悶嘔吐,便秘尿赤,舌質紅絳,苔黃膩或垢黑,脈洪數或弦數。其閉證見神昏譫語,或抽搐,頸項強直,脈洪數;脫證見昏迷不醒,汗出淋漓,唇舌乾紅,脈虛數無力。治則:辟穢除瘴,清熱保津。主方:清瘴湯加減。方藥:柴胡、炒常山、生石膏、枳實、黃芩、青蒿、竹茹、半夏、陳皮、茯苓、知母、六一散(甘草、滑石)、黃連、硃砂。
若熱盛傷津,舌質深絳,加生地、玄參、石斛、栝簍根;若大便秘結,加生大黃、元明粉。
(2)寒瘴  證候:寒甚熱微,或惡寒戰粟,嘔吐痰涎,無熱。甚則神昏不語,苔白厚膩,脈弦。治則:辟穢除瘴,芳香化濕。主方:不換金正氣散(《太平惠民合劑局方》)。方藥:厚朴、蒼朮、陳皮、藿香、佩蘭、草果、半夏、檳榔、菖蒲、荷葉、甘草。
若痰濕穢濁之氣蒙閉心竅,出現神昏不語,可用蘇合香丸鼻飼或灌服。嘔吐甚者,先服玉樞丹(《片玉心書》:雄黃、硃砂、麝香、五倍子、紅芽大戟、山茨菇、續隨子)。
4.痰瘀瘧母
證候:久瘧不愈,反覆發作,脅下形成癥塊(稱為瘧母),伴有面色萎黃,體形瘦,脈弦澀。治則:化痰祛瘀,軟堅散結。主方:鱉甲煎丸(《金匱要略》)。方藥:鱉甲、射干、黃芩、柴胡、鼠婦、乾薑、大黃、芍藥、桂枝、葶藶、石葦、厚朴、丹皮、瞿麥、紫葳、半夏、人參、阿膠、蜂窠、朴硝、蜣螂、桃仁。
瘧母屬血凝痰滯,正虛邪實之證,故用鱉甲煎丸行瘀破癥、利濕滌痰、補益氣血。此方藥力峻猛,氣血虧甚者,應予八珍湯(《正體類要》:熟地黃、當歸、川芎、白芍、黨參、白朮、茯苓、炙甘草)配合套用,虛實兼顧。以冀攻邪而不傷正,扶正而不滯邪。
上述諸證,除以上治法外,亦可選截瘧之法,截瘧七寶飲(《楊氏家藏方》:常山、厚朴、青皮、陳皮、炙甘草、檳榔、草果仁)為痰瘧首選方劑,並根據具體情況,酌情加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