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魚會生這種病,而且是病毒性疾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痘瘡病
- 病原:痘瘡病是一種病毒性傳染病
- 流行情況:秋末至春初的低溫季節及密養池
- 病症:早期病魚體表出現乳白色斑點
簡介,病原,流行情況,病症,診斷,預防,治療,
簡介
在魚類病害中鯉魚痘瘡病(病毒性)是一種很少見的疾病,在生產中很少被報導,2006年春季先後在濟寧地區範圍內出現,造成大批量鯉魚種死亡,造成經濟上重大損失。針對以上病情,我們積極應對採取各種措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現總結如下:
鯉魚痘瘡病是由一種皰疹病毒類群引起的一種病毒性魚病。主要危害一、二齡鯉魚魚種。一般流行季節在秋末至初冬或春季,水溫在15℃以下易發病。在發病期間同池其它魚類都不感染。
病原
痘瘡病是一種病毒性傳染病,病原為皰疹病毒,病毒直徑為0.07-0.1微米,通常由成群的球狀病毒顆粒感染所致,病毒複製適溫為15℃~20℃。
流行情況
流行於秋末至春初的低溫季節及密養池,當水溫升高到15℃以上後,病魚會逐漸自愈,一般不會引起大批死亡。此病不常見,只有鯉魚對這種病較為敏感,流行面不廣,危害性不大。
病症
早期病魚體表出現乳白色斑點,以後變厚、增大,形成表皮的“增生物”。色澤由乳白色逐漸轉變為石蠟狀,長到一定程度後自行脫落,但又會重新長出。當“增生物”數量不多時,對病魚無多大危害。如蔓延到魚體的大部分,就嚴重影響魚的正常生長,使魚消瘦,並影響親鯉的性腺發育。
診斷
1、根據症狀和流行情況初診。
2、進一步診斷用增生物組織切片,最後確診用增生物超薄切片。
預防
1、增高水溫及適當稀養。
2、嚴格執行檢疫制度,不從患有痘瘡病漁場進魚種,不用患過病的親魚繁殖。
3、將0.5千克大黃研成粉末,用開水浸泡12小時後,與100千克餌料混合製成藥餌,給越冬魚投餵5-10天。
4、做好越冬池和越冬魚消毒工作,調節池水pH,使之保持在8左右。
治療
1、將病魚放到含氧量高的清水或流水中飼養一段時間,體表的“增生物”會逐漸脫落轉愈。
2、每立方米水體用0.4-1克紅黴素全池潑灑,對治療痘瘡病有一定的效果。
3、投餵大黃藥餌,一次量,每一千克飼料混50g大黃粉,大黃粉用開水侵泡12小時,,一天一次,連用5至 10天。同時全池遍灑濃度為4毫克/千克的病毒靈,有一定療效。
4、排去原池水3/5,用生石灰全池潑灑,調pH為9.4,10小時後加入新水。
5、複合碘溶液,或10%聚維酮碘溶液,或10%聚維酮碘粉,一次量,每一立方水,0.1ml,或0.45~0.75ml,全池潑灑一次。
6、銀翹版連根,或七味板藍根,或清熱散,一次量,每1kg飼料,3.2~4.8g,或6~8g,一天兩次,連用2~3天。
7、扶正解毒散或黃連解毒散,一次量,每1kg飼料,均為6~8g,1天2次,連用7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