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發電器

病毒發電器

病毒發電器原理在於“壓電效應”,這一效應在1880年首次被發現,是某些特定晶體、蛋白質和DNA的特性。壓電材料所包含的分子,一端的正電壓比另一端高,這些分子以一種重複性的序列牢固地連線在一起,帶有正電荷的一端全都朝向同一方向,帶有負電荷的一端則朝向相反的方向。一旦按壓這種物質,就會增強這種物質的極化並產生電壓。同時,如果增強電流,也可以改變壓電物質的形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病毒發電器
  • 原理:壓電效應
  • 研發者: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
  • 用途:為各種設備提供電能
簡介,研究成果,套用,

簡介

病毒發電器所產生的電量相當於一塊7號電池所產生電能的四分之一
病毒發電器是指把無害病毒作為壓電物質,利用“壓電效應”將機械能轉化為電的裝置。這款和普通紙張一樣輕薄的發電器上覆蓋有經過特殊處理的無害病毒,在放在鞋子裡後,這種病毒就能夠把人們走路時產生的動能轉化為電能。這是世界上第一個“活體”發電器,是第一款使用生物材料壓電性能的發電器。[1]

研究成果

病毒發電器
病毒發電器由美國能源部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研發而成。
大部分壓電物質是一種PZT晶體,但這種晶體很昂貴而且製造工藝難度很大,研究者試圖把名為“M13”的病毒作為壓電物質。這種病毒只攻擊細菌,對人體無害。同時,它又具備病毒的特性,可以在幾個小時內進行幾百萬次自我複製,因此在發電供應方面不會短缺。
為了測試這款發電器的性能,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科學家們用手指拍打電極的方式來模仿走路時按壓發電器所產生的動能。結果表明,這種發電器所產生的電能可能供一個小型液晶顯示屏使用,相當於一塊7號電池所產生電能的四分之一。
病毒發電器
該項研究結果於2012年5月刊發在英國《自然—納米技術》上。

套用

這項技術將來可用於給各種設備提供電能,還將引領通過日常生活中的各種振動能量來發電的風潮,比如開關大門、上下樓梯等。[3]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