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傑林克
Martinus Wllem Beijerinck,1851~1931 ,荷蘭微生物學家。1872年畢業於德爾夫特科技學院。1887年獲博士學位。1895年起在德爾夫特科技學院任教。貝傑林克研究菸草花葉病時發現榨取受感染的菸草葉汁能感染健壯植株,但從葉汁中既未找到細菌病原體,也未能從葉汁中培養出微生物。還發現受感染的植株可以感染另一健壯植株,並能無休止地感染下去,這表明感染因子能夠增殖。由此他指出菸草花葉病由非細菌的病原因子誘發,貝傑林克指出,引起菸草花葉病的致病因子有三個特點:1,能通過細菌過濾器;2,僅能在感染的細胞內繁殖;3,在體外非生命物質中不能生長。根據這幾個特點他提出這種致病因子不是細菌,而是一種新的物質,稱為“有感染性的活的流質”,並取名為病毒,拉丁名叫“Virus”。貝傑林克是最先發現病毒,並為病毒定名的人。
勞斯
Rous,Francis Peyton,1879-1970,美國著名病毒學家,證明動物的癌症由病毒引起,1966年獲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1879年10月5日生於馬里蘭州巴爾的摩;1970年2月16日卒於紐約。勞斯曾在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學習,於1905年獲得醫學學位。 1909年,他進入洛克菲勒醫學研究所。他剛到研究所不久,有一位家禽飼養員找上門來,手裡拿著一隻普利茅茨岩雞,想請人檢查一下。這隻岩雞長了一個腫瘤。這隻雞後來死了,勞斯很想查明它體內是否有病毒。(勞斯當時確信它不含病毒。)他把腫瘤研碎,讓碎屑通過一個能擋住除病毒外的所有傳染因子的過濾器。然而他發現,這樣得到的“無細胞濾出液”具有傳染性,會使其他雞生長腫瘤。他在1911年發表的報告中還不敢稱之為一種病毒。二十五年以後,病毒研究已取得了長足的進展,這種過濾性物質也被斷定是病毒無疑了。“勞斯雞肉瘤病毒”是最先發現的一種“腫瘤病毒”。 1966年,他由於這項工作分享了諾貝爾醫學與生理學獎。從這項工作完成之日到獲獎之是相距五十五年之久,而他獲獎已達八十七歲高齡,可是他仍在積極進行研究工作—所有這些都是創紀錄的。實際上,到他度過九十歲生日是為止,他一直在工作。
杜爾貝科
羅納托·杜爾貝克(Renato Dulbecco),1914年2月22日,義大利出生的病毒學家。生於義大利坎坦扎羅。 1936年杜爾貝科在都靈大學獲得醫學學位,1947年到美國,1953年加入美國國籍。他先在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教學,也曾在塞爾克研究所和聖迭戈的加利弗尼亞大學醫學院工作過。 杜爾貝科最重要的工作是研究癌症病毒,研究它們如何使細胞產生化學變化導致癌變。由於細胞內有極其錯綜複雜的無數化學反應在相互作用,所以他倡導了向細胞內注入已知功能的單個病毒基因而不注入完整病毒的技術,以研究因此而發生的化學變化。這項技術的效果使他分享了1975年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1973年他獲得哥倫比亞大學的路易莎·格羅斯·霍維茨獎(Louisa Gross Horwitz Prize)。
豪森
哈拉爾德·楚爾·豪森(Harald zur Hausen),1936年3月11日,德國著名醫學科學家與榮譽退休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病毒學,200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之一,其於1970年代研判人類乳突病毒很可能會是子宮頸癌的成因,經深入且細密、鍥而不捨的研究,終證實兩者間的直接關連性,讓病毒會是癌症成因,成為醫科學中新的學術理論。
生於1936年3月11日,德國醫學科學家和退休教授。青年時期目睹了戰後德國的景象,對待生活十分認真。他專注於學業。雖然經歷了20世紀60年代末期的享樂主義,但是他認為自己從來都不是嬉皮一族。 他畢生精力用於研究乳頭狀瘤病毒。2008年,因為發現了乳頭狀瘤病毒(papilloma virus)是子宮頸癌的成因,而與另外兩位法國科學家,弗朗索瓦絲·巴爾-西諾西和呂克·蒙塔尼獲得諾貝爾生理及醫學獎。 楚爾·豪森在波恩大學、漢堡大學及杜塞道夫大學學習醫學,並於1960年獲得醫學博士學位。兩年後,他進入杜塞道夫大學微生物研究所擔任科研助理。三年半後,在美國費城的兒童醫院病毒實驗室工作。隨後成為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助理教授。1969年,成為維爾茨堡大學教授,並在病毒學研究所工作。1972年,他執教埃爾朗根-紐倫堡大學,1977年在弗萊堡大學執掌教席。從1983年到2003年,楚爾擔任位於海德堡的德國癌症研究中心(DKFZ)主席。2003年3月,正式退休。他也是國際癌症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的主編。
韋勒
托馬斯·哈克爾·韋勒(Thomas Huckle Weller),1915年6月15日,是一位美國病毒學家。1954年,他與約翰·富蘭克林·恩德斯、弗雷德里克·查普曼·羅賓斯一同被授予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以表彰他們在實驗環境下培育脊髓灰質炎病毒的成就。 除了贏取諾貝爾獎的在脊髓灰質炎的研究,韋勒還為血吸蟲病與柯薩奇病毒的治療作出了貢獻。
斯坦利
溫德爾·梅雷迪思·斯坦利,1904-1971,斯坦利是美國生化學家和病毒學家,1904年8月16日出生於印第安納州。在伊利諾斯州立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在普林斯頓病理實驗室從事植物病理學研究。他首先用鹽析法從植物細胞中分離出傳染性病毒的晶體蛋白,提示了病毒能通過細胞遺傳的反應機理,開闢了研究癌症的重要途徑,推動了病毒學的研究,因而於1946年分享的諾貝爾的化學獎。1971年6月15日病逝於西班牙,終年67歲。
湯飛凡
湯飛凡,1897-1958,中國第一代醫學病毒學家。在病毒學發展的早期,他用物理方法研究闡明病毒的本質。1955年他首次分離出沙眼衣原體,是世界上發現重要病原體的第一個中國人,也是迄今為止唯一的一個中國人。他對中國的生物製品事業的發展有不可磨滅的功績。他在抗日戰爭期間和抗日戰爭勝利後兩次重建中國最早的生物製品機構——中央防疫處,並創建了中國最早的抗生素生產研究機構和第一個實驗動物飼養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他主持組建了中國最早的生物製品質量管理機構——中央生物製品檢定所。
曾毅
曾毅,1929.3-,病毒學家。廣東揭西人。於1929年3月出生於廣東揭西縣。他幼年時特別愛學習,5歲便入坡頭墟國小讀書。1943年1月,他在五經富中學國中畢業後,便考入有名的梅州東山中學讀高中。1946年高中畢業,考入上海復旦大學商學院,一年後又考入上海醫學院。1952年大學畢業後,留校參加高級師資培訓班。1953年調廣州中山醫學院微生物室任助教,從事鉤端螺旋體、恙蟲病和立克次氏體的研究。1956年調北京中央衛生研究院病毒系,從此開始他的病毒研究工作。
在病毒系,他先是研究脊髓灰質炎病毒和腸道病毒,和同事們一起,首次在國內各地進行脊髓灰質炎病毒型別的流行病學調查,參加了我國首次進行的兒童脊髓灰質炎減毒活疫苗的免疫工作,並獲得成功。1961年他研究麻疹病毒,在國內首先套用血凝抑制實驗檢測麻疹病毒抗體,以檢驗麻疹疫苗的免疫效果。
1962年曾毅晉升為助理研究員,開始研究腫瘤病毒。他先後研究了多瘤毒、腺病毒、雞白血病病毒等。首先發現我國母雞帶淋巴白血病病毒的陽性率很高,雞蛋中病毒陽性率高達80%以打破免疫耐受性,雞獲得高滴度的中和抗體,使雞蛋的帶毒率大大下降,甚至轉為陰性,為建立不帶淋巴白血病病毒的雞群提供了有效措施。同類的工作國外在7年後才有報導。
1973年曾毅開始研究Epstein-Barr病毒與鼻咽癌的關係。1974年他作為客座研究員去英國格拉斯大學研究腫瘤病毒。一年後回國,繼續從事鼻咽癌與EB病毒關係的研究,一直至今。
1977年曾毅晉升為副研究員,1983年晉升為研究員。1984年因在鼻咽癌早期診斷和EB病毒與鼻咽癌關係研究中取得的突出成就,被評為對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科學家。自1981年至1983年任中國醫學科學院病毒學研究所副所長、所長。1984年至1996年任預防醫學科學院副院長、院長。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現任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病毒學研究所腫瘤和愛滋病研究室主任,中華預防醫學會會長,中國預防性病愛滋病基金會會長,中華醫學會常務理事。1995年被選為俄羅斯醫學科學院外籍院士,自1978年起一直任世界衛生組織腫瘤專家顧問組顧問,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
黃禎祥
黃禎祥,1910-1987,1910年2月10日出生於福建廈門鼓浪嶼。良好的家庭環境使他養成了好讀書求知識的習慣。1926年,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當時的醫學最高學府北平協和醫學院,接受了嚴格的醫學教育。他於1934年畢業後,擔任了北平協和醫院內科醫生。北平協和醫院是當年中國條件最好、最有權威的醫學機構,黃禎祥在這裡整整工作了8年。他不僅打下了堅實的醫學基礎,而且培養了善於觀察、發現問題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畢生致力於醫學病毒學研究及人才培養,在世界上首創病毒體外培養新技術,為世界病毒學界所公認,為現代病毒學奠定了基礎。對流行性乙型腦炎、麻疹等病毒性傳染病的病原、流行規律、免疫診斷、發病機制等方面的研究,從理論和實踐上指導了疫苗研製等多方面工作,為我國的病毒性傳染病的控制作出了重要貢獻。
首創病毒培養新技術。本世紀初,國際上對病毒的研究剛剛起步,研究病毒的工作還很不成熟,方法也很落後。由於病毒是微生物中最小的生物,當時檢測病毒存在與否,需要通過對動物注射含病毒物,觀察動物發病或死亡來判斷,顯然這種方法是十分原始的。病毒還有另外一個特性,即它沒有自己的酶系統,需要寄生在活細胞內,因而一般的微生物培養基不能使病毒繁殖和生存。病毒的這兩個特性加大了尋找培養病毒新技術的難度。病毒培養是病毒研究中最基礎、最關鍵的一步,可以說沒有病毒培養新技術的建立,也就沒有病毒研究的突破和發展。因此,許多國家為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國際上許多知名學者為此苦苦探索了幾十年。 1943年黃禎祥在美國發表了《西方馬腦炎病毒在組織培養上滴定和中和作用的進一步研究》,這一研究論文立即引起舉世矚目,並得到同行的普遍認可。這一新技術概括為:第一步,用人為的方法將動物組織經過處理消化成單層細胞,並給這種細胞以一定的營養成分使其在試管記憶體活。第二步,將病毒接種在這種細胞內,經過一段時間,細胞就會出現一系列病理改變。觀察者只要用普通顯微鏡觀察細胞有無病變,即可間接判斷有無病毒的繁殖。這項新技術把病毒培養從實驗動物和雞胚的“動物水平”,提高到體外組織培養的“細胞水平”。也正是這項技術的建立,拓寬了國際上病毒學家的思路,世界上許多國家的病毒學者採用或改良了這一技術,成功地發現了許多病毒性疾病的病原,分離出許多新病毒。50年代,美國著名病毒學家E.恩德斯(E.Enders)獲得諾貝爾獎金,就是在採用了黃禎祥這一技術的基礎上取得的成果。美國1982-1985年各版的《世界名人錄》,稱黃禎祥這一技術為現代病毒學奠定了基礎。
高尚蔭
1909-,中國病毒學家。1909年3月3日生於浙江省嘉善縣陶莊鎮。1930年畢業於東吳大學生物學系,獲理學士學位。同年赴美,在羅林斯學院獲文學士學位。1931年轉入美國耶魯大學研究生院,1935年獲該校哲學博士學位。同年赴英國倫敦大學研究院從事短期研究工作後回國,任武漢大學生物系教授。1945年再次赴美,在洛克菲勒醫學研究所病毒學家及生物化學家W.M.斯坦利的實驗室從事病毒學研究。自1947年回國,一直在武漢大學,歷任武漢大學生物系主任、理學院院長、教務長、副校長。他是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科學院武漢分院副院長、武漢病毒學研究所所長。
1947年他在武漢大學創辦了中國最早的病毒學研究室。1955年和1978年先後在該校創辦了國內大學中的第一個微生物學專業和第一個病毒學系。他培養的學生中有不少人已成為國內外知名的學者。
幾十年來他先後進行了菸草花葉病毒、流感病毒、雞新城疫病毒,家蠶膿病毒、根瘤菌噬菌體、豬喘氣病病原體、腫瘤病毒及多種昆蟲病毒的性質及其與宿主之間的關係方面的研究,先後發表研究論文110多篇。1947年,他在論文《從土耳其菸草和福祿草分離出來的兩株菸草花葉病毒的比較研究》中提出了“病毒的性質、特別是理化性質不因宿主的不同而存在差異”的正確看法。1958年,捷克斯洛伐克科學院組織的國際病毒學討論會上,他宣讀了《培養膿病病毒的組織培養方法研究》,被認為是無脊椎動物組織培養方法的一個重大突破。1980年,在他的指導下武漢大學病毒學系研製成功了中國第一個通過國家鑑定的病毒殺蟲劑 -W-78菜粉蝶顆粒體病毒殺蟲劑。他還出版了《電子顯微鏡下的病毒》(1958,1962)和《中國病毒學研究30年》(1980)等專著。
他是中國微生物學會副理事長,病毒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他早年即被接納為美國西格瑪賽學會會員。1981年獲美國羅林斯學院榮譽科學博士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