疹後陰傷證

疹後陰傷證,中醫病證名。見於痧毒外透之後,肺胃陰津耗傷,常持續一段時間。常見於猩紅熱(丹痧)。

病因病機,辨證要點,臨床表現,治法,方劑,常用中藥,常見病,預防調護,

病因病機

邪毒漸清,陰液耗損。痧毒外透,壯熱耗陰,陰虛內熱,故見低熱留戀;疹後肺胃陰津耗傷,故口乾,唇燥,乾咳;胃陰虧損,脾胃不和,故食欲不振,舌紅少津,舌苔剝脫;陰津虧耗,皮膚失潤,故皮膚乾燥脫屑。

辨證要點

口乾唇燥,皮膚乾燥脫屑,舌紅少津。熱毒未清者有低熱、咽部疼痛等症。

臨床表現

丹痧布齊後1-2天,身熱漸退,咽部糜爛疼痛減輕,或見低熱,唇乾口燥,或伴有乾咳,食欲不振,舌紅少津,苔剝脫,脈細數。約2周后可見皮膚脫屑、脫皮。

治法

養陰生津,清熱潤喉。

方劑

沙參麥冬湯加減。

常用中藥

沙參、麥門冬、玉竹、天花粉、甘草、扁豆、桑葉。

常見病

丹痧。

預防調護

1. 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
2. 保護易感兒童:對密切接觸病人的易感兒童,可服用板藍根等清熱解毒中藥煎劑或成藥。
3. 急性期臥床休息,注意居室空氣流通,防止繼發感染。
4. 供給充足的營養和水分,飲食宜以清淡易消化流質或半流質為主。
5. 注意皮膚與口腔的清潔衛生,可用淡鹽水或一支黃花煎湯含漱。皮膚瘙癢者不可抓撓,脫皮時不可撕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