疳積藥

疳積藥

疳積藥,中藥名。為唇形科植物腺花香茶菜Isodon adenanthus (Diels) Kudo的根。分布於四川西南部,貴州西南部,雲南西部、中部及中南部。具有健脾利濕,鎮吐理氣之功效,用於上吐下瀉,消食化積,除脹滿,消痞滿,澀腸止痢。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疳積藥
  • 別稱:食疙瘩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管狀花目
  • :唇形科
  • :香茶菜屬
  • :腺花香茶菜
  • 分布區域:四川西南部,貴州西南部,雲南西部、中部及中南部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採集加工,形態特徵,生長環境,

入藥部位

根。

性味

味澀,性溫。

歸經

入脾,胃,大腸經。

功效

健脾利濕,鎮吐理氣。

主治

用於上吐下瀉,消食化積,除脹滿,消痞滿,澀腸止痢。

相關配伍

1、治上吐下瀉:食疙瘩五錢,吳萸子一錢。煨水服。
2、治食積飽脹:食疙瘩一錢。研末,開水吞服,一日二次。
3、治痢疾:食疙瘩五錢,麥子三錢(炒焦)。煨水服,一日三次。(1至3方出《貴州草藥》)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9g;或研末沖服,3-6g。

採集加工

秋季挖根。

形態特徵

多年生半木質草本,高15-40cm。根莖肥大,常呈不規則結節狀,直徑可達3cm。莖斜向上升,多自根莖生出,四棱形,被倒向微柔毛。葉對生;葉柄長0.2-1cm;葉片菱狀卵圓形或卵狀披針形,長1.5-6.5cm,寬1-2.5cm,先端鈍,基部寬楔形下延,邊緣除基部全緣外為圓齒狀粗鋸齒,上面被具節柔毛及腺點,下面被微柔毛及腺點。二歧聚傘花序3-5花,組成頂生疏離的總狀花序,花梗及序軸均密被微柔毛;小苞片線形,長約2mm;花萼鐘狀,長2-3mm,常呈紫色,外面被疏柔毛及腺點,內面無毛,萼齒5,卵狀披針形,先端具小尖頭,上唇3齒,下唇2齒較大;花冠藍、紫、淡紅或白色,外面密被微柔毛及腺點,內面無毛,上唇外反,先端4圓裂,下唇內凹呈舟形;雄蕊4,二強,內藏;子房4裂,柱頭2淺裂;花盤杯狀,前方呈指狀膨大。小堅果卵圓形,棕褐色。花期6-8月,果期7-9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1150-3400m的松林、松櫟林、竹林下或林緣草地上。分布於四川西南部,貴州西南部,雲南西部、中部及中南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