罷龍(疲龍)

罷龍

疲龍一般指本詞條

《罷龍》是清代文學家蒲松齡創作的一篇小說。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罷龍
  • 作品別名:疲龍
  • 創作年代:清朝
  • 作品出處:《聊齋志異》
  • 文學體裁:篇小說集
  • 作者:蒲松齡
原文,注釋,譯文,作者簡介,

原文

罷龍(1)
膠州玉侍御(2),出使琉球(3)。舟行海中,忽自雲際墮一巨龍,激水高數丈。龍半浮半沉,仰其首,以舟承頷;晴半含,嗒然若喪(4)。闔舟大恐,停橈不敢少動。舟人曰:“此天上行雨之疲龍也。”王懸敕於上(5),焚香共祝之。移時,悠然遂逝。舟方行,又一龍墮,如前狀。日凡三四。又逾日,舟人命多備白米,戒曰(6):“去清水潭不遠矣。如有所見,但糝米於水(7),寂無嘩。”俄至一處,水清澈底。下有群龍,五色,如盆如瓮,條條盡伏。有蜿蜒者,鱗鬣爪牙,歷歷可數。眾神魂俱喪,閉息含眸,不惟不敢窺,並不能動。惟舟人握米自撒。久之,見海波深黑,始有呻者。因問擲米之故,答曰:“龍畏蛆,恐入其甲。白米類蛆,故龍見輒伏,舟行其上,可無害也。”
據《聊齋志異》手稿本

注釋

“注釋”
(1)罷龍:疲憊之龍。罷,通“疲”。
(2)膠州:州名,明初置,治所在今山東省膠縣。侍御:清代指稱御史。詳《丁前溪》注。
(3)琉球:古國名。在我國台灣省東北,今稱琉球群島。清末為日本侵占,改為沖繩縣。
(4)嗒(tà踏)然若喪:本為茫然自失之意,見《莊子·齊物論》,此處形容極度疲憊之狀。
(5)敕:皇帝的詔書,即聖旨。
(6)戒:告戒,警告。
(7)糝(sǎn三)米於水:把米撒入水中。糝,紛散,撒。

譯文

膠州的王侍御,奉命出使琉球國。船行海中,忽然從天上雲間掉下一條巨龍,激起了數丈高的海浪。龍半浮半沉,高高地昂著頭,把下巴支在船上,眼睛半閉著,一副筋疲力盡的樣子。船上的人都十分恐慌,停下船槳,一動也不敢動。船家說:“這是在天上行過雨的疲龍。”王侍御忙將皇詔懸在龍頭上,和眾人一塊燒香禱告。過了一會兒,巨龍方悠然游去。船剛行駛,又從天上掉下條龍,像上次一樣;一天內先後掉下三四條。又隔一天,船家叫人多備一些白米,告戒眾人說:“離清水潭不遠了,大家如看見什麼,只管往水裡撒米,要肅靜,不能喧譁!”一會兒船來到一個地方,海水清澈見底,底下盤踞著一群巨龍,五種顏色,像盆、瓮那樣,一條條地伏在海底。有的正在蜿蜒爬行,龍身上的麟、鬣、瓜、牙歷歷可數。船上的人見了,魂飛魄散,屏住呼吸,閉著眼睛,不僅不敢看,動也不敢動,只有船家不斷抓米撒到海水裡。過了很久,看到海水的顏色逐漸轉為深黑色,才有人敢出聲,便問船家撒米的緣故。船家回答說:“龍害怕蛆,怕蛆鑽入它的鱗甲內。白米像蛆,所以龍見了往往伏在海底,船行駛在上面,可保全全。”

作者簡介

蒲松齡(1640~1715 年),清代傑出的文學家,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川(今山東淄博市)人。蒲松齡一生熱衷功名,醉心科舉,但他除了十九歲時應童子試曾連續考中縣、府、道三個第一,補博士弟子員外,以後屢受挫折,一直鬱郁不得志。他一面教書,一面應考了四十年,到七十一歲時才援例出貢,補了個歲貢生,四年後便死去了。一生中的坎坷遭遇使蒲松齡對當時政治的黑暗和科舉的弊端有了一定的認識。生活的貧困使他對廣大勞動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和體會。因此,他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寫了不少著作,今存除《聊齋志異》外,還有《聊齋文集》和《詩集》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