疣果豆蔻

疣果豆蔻

疣果豆蔻(Amomum muricarpum Elm. )植株高大;根莖粗壯。果能入藥,有開胃消食、行氣和中、止痛安胎的功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疣果豆蔻
  • 拉丁學名:Amomum muricarpum Elm.
  • 別名:牛牯縮砂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木蘭綱 
  • :姜目
  • 姜科
  • 豆蔻屬
  • :疣果豆蔻
  • 分布區域:中國廣東、海南、廣西、 雲南省、貴州及菲律賓
  • 保護級別:近危(IUCN標準)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海拔高度,生存習性,生存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栽培技術,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直立草本,高1.5—2.5厘米;根莖粗壯。葉片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26—30厘米,寬6—8厘米,先端尾狀漸尖,基部楔形,兩面無毛;葉柄長0.5—1厘米;葉舌全緣,長7—9毫米。穗狀花序卵形,長6—8厘米,從根莖基部抽出1—2枚,花序梗長5—10厘米,基部被覆瓦狀排列的鱗片,下面的鱗片較小,向上逐漸增大,花序軸密被黃色茸毛;小苞片筒狀,長2—2.5厘米,褐色,一側開裂至近基部;花萼管狀,長約2.5厘米,先端2裂,紅色;花冠管與萼管近等長,裂片長2—3厘米,杏黃色,有明顯的紅色脈紋;唇瓣倒卵形,長2.5—3厘米,杏黃色,中央具紫紅色脈紋及紫斑,先端2裂,邊緣皺波狀;側生退化雄蕊鑽狀,藥隔附屬體半圓形,長5毫米,寬10毫米。蒴果橢圓形或球形,直徑約2.5厘米,紫紅色,被黃色柔毛及分枝刺,刺長3—6毫米。花期5—6月,果期6—11月。
疣果豆蔻
疣果豆蔻線稿圖

生長環境

海拔高度

野外生於海拔300~1000米的密林中。

生存習性

喜高溫、高濕環境、忌霜凍和乾旱。宜在土壤疏鬆、肥沃、濕潤和稍蔭蔽的環境中生長。

生存環境

密林中, 山谷密林下

分布範圍

勐臘;廣東;菲律賓也有.海南省, 廣西壯族自治區, 雲南省,貴州也有分布

主要價值

果入藥,能開胃消食、行氣和中、止痛安胎。民間有作砂仁用。夏初時,橘紅色的花序破土而出,中間開出杏黃色的花朵,它的雄蕊似蝶狀,甚為奇特。可作為園林觀賞或盆栽室內觀賞。

栽培技術

可採用分株或播種繁殖。如要進行種子繁殖,可即采即播,也可沙藏至第二年春季氣溫轉暖時播種。採用分株繁殖時,宜選擇生長健壯的植株,操作時,切取帶1~2條嫩根狀莖的壯苗進行定植即可。疣果豆蔻在栽培的過程中,由於需水量大,要經常保持土壤濕潤,特別是開花期要注意防旱,並在開花前和收果後要施肥培土1次,以利其花色鮮艷和花後恢復生長。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近危(NT)。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