疔瘡丸(中藥)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疔瘡丸,中醫方劑名。出自《瘍醫大全》卷三十四。具有瀉熱,涼血,拔毒之功效。主治一切疔瘡,濕痰流注,梅瘡初起。

基本介紹

  • 名稱:疔瘡丸
  • 出處:《瘍醫大全》卷三十四
  • 組成:巴豆仁、明雄、生大黃
  • 功用:瀉熱,涼血,拔毒
  • 主治:一切疔瘡,濕痰流注,梅瘡初起
組成,用法用量,功用,主治,方義,使用注意,附註,重要文獻摘要,

組成

巴豆仁(去皮膜),明雄、生大黃各三錢。

用法用量

上為細末,加飛面醋糊為丸,如金鳳花子大。每服二十三丸,熱湯送下,瀉三四次無妨;弱人只服十九丸自消,得嚏即愈。

功用

瀉熱,涼血,拔毒。

主治

一切疔瘡,濕痰流注,梅瘡初起。

方義

疔瘡大毒,乃火毒熾盛,內攻臟腑,屬陽明腑實證。治當通腑瀉熱,解毒消腫。本方用雄黃攻毒消腫;生大黃瀉熱祛瘀;巴豆霜瀉壅滯,消腫毒。三藥寒熱配伍,製成藥丸,緩其毒性,治療疔瘡大毒正合其機。本方藥性峻猛,故虛人、孕婦勿用。

使用注意

《瘍科綱要》:虛人、孕婦勿用。

附註

“金鳳凰花”,《本草綱目》作風仙花,其子名“急性子”。
《瘍科綱要》本方用量:明雄黃一兩,生大黃二兩,巴豆霜四錢。

重要文獻摘要

《太醫院秘藏膏丹丸散方劑》:“治疔瘡丸:雄黃三錢,大黃三錢,巴豆三錢(去油、皮、心)共搗如泥,醋麵糊為丸,如鳳仙子,每服二十一丸。如不省人事,以二十三丸,熱開水化開,掀口角灌之,瀉二三次,涼水止。如不辨此症,以黑黃豆令病人嚼,不知味即是此症。”
《近代國醫名家珍藏傳薪講稿》:“癰疔百效丸百試不爽,盧成琰氏方,陳修園醫書中亦附載之,原名疔瘡丸,編者以其治一切癰癤均有奇效,故改以今名。方用巴豆(去皮膜)三錢、明雄黃三錢、生大黃三錢,各研細,再共研極細,加飛羅面醋糊為丸,如梧子大,輕者每服五六丸,重者每服八九丸,如極重之大癰,或疔毒走黃(全身傳染症)者,可服至十二三丸,用白開水送下,務使患者得三五次之大瀉,症乃可愈。如欲止瀉,可量身體之強弱,症候之輕重,得以隨時截止之。其法,用冷開水或冷稀粥以飲之,則瀉即立止,不致再耗體力。每瀉一次,則炎症之腫痛必輕減一次,即疔瘡之已走黃者,亦可救治,大癰初起三日內服之,必大瀉數次而消。”
《余無言》:“婦人患生指疔,初則腫若紡錘,潰爛出膿,腐臭不堪,痛楚幾絕。延及半月,旁又增生,紅腫蔓延,迅至手腕至肘關節,皆發赤腫。再二三日,手掌、手背、手腕等處,又潰穿十餘處,此疔毒走黃也。與以疔瘡丸,連續大瀉而痊。後試之於癰證,其效亦良。因易其名日癰疔百效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