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密

疏密

疏密,亦作“疎密”,稀疏與稠密,疏密不勻地排列;疏遠與親密,不間疏密;鬆散與堅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疏密
  • 外文名:density
  • 拼音:shū mì
  • 釋義:疏遠與稠密
  • 出處:《景福殿賦》
詞語,拼音,引證解釋,出處,

詞語

疏密

拼音

shū mì

引證解釋

1、稀疏與稠密。
三國 魏 何晏《景福殿賦》:“斑閒賦白,踈密有章。”踈密,一本作“疏密”。
葛洪《抱朴子·尚博》:“若夫翰跡韻略之宏促,屬辭比事之疏密,源流至到之修短蘊藉汲引之深淺,其懸絕也,雖天外毫內,不足以喻其遼邈,其相傾也,雖三光熠耀,不足以方其巨細。”
南朝 梁 簡文帝《答湘東王上王羲之書》:“試筆成文,臨池染墨,疏密俱巧,真草皆得。”
謝肇淛《五雜俎·人部三》:“古無真正楷書……至國朝,文徵仲先生始極意結構,疎密勻稱,位置適宜。”
2、簡與繁;略與詳。
《後漢書·文苑傳下·禰衡》:“衡為作書記,輕重疎密,各得體宜。”
3. 粗疏與精密。
《晉書·律曆志中》:“六十日中疏密可知,不待十年。”
《隋書·律曆志中》:“大象元年,太史上士馬顯等,又上《丙寅元歷》,抗表奏曰:‘……去年冬,孝宣皇帝乃詔臣等,監考疎密,更令同造。’”
宋 曾鞏《請令長貳自舉屬官札子》:“如臣之說為可采者,其推行之法,陸贄所陳,惟陛下察其疎密,詳加損益,取進止。”
4. 寬嚴。
《晉書·刑法志》:“鹹康之世,庾冰好為糾察,近於繁細,後益矯違,復存寬縱,疏密自由,律令無用矣。”
5. 鬆散與堅實。
唐 柳宗元《種樹郭橐駝傳》:“甚者爪其膚以驗其生枯,搖其本以觀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離矣。”
宋 沈括《夢溪筆談·象數一》:“其法先治一室,令地極平,乃埋律琯,皆使上齊,入地則有淺深……地有疏密,則不能無差忒。”
6. 疏遠與親密。
宋 蘇舜欽《大理評事程君墓志銘》:“又樂賑人急難,不間疎密。”
7. 高下。
清 李漁《閒情偶寄·詞曲上·音律》:“《南西廂》翻本既不可無,予又因此及彼,而有志於《北琵琶》一劇……但能保與自手所填諸曲,如已經行世之前後八種,及已填未刻之內外八種,合而較之,必有淺深疎密之分矣。”
疏密(shumi):不勻的排列。
豐子愷竹影》那些竹葉的方向,疏密,濃淡,肥瘦,以及集合的形體,似乎都有意義,表現著一種美的姿態,一種活的神氣。

出處

源自選入國小語文(蘇教版)六年級上冊教科書笑源的姥姥的剪紙》中:梅枝與喜鵲形象生動,大小疏密無可挑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