疊牌坊(永康打羅漢)

基本介紹

  • 項目名稱:疊牌坊(永康打羅漢)
  • 主題詞:疊牌坊,永康,打羅漢
  • 認證級別:省級
  • 項目分類: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
  • 國家:中國
  • 認證時間:2009年
  • 認證批次:第三批
  • 申報地區或單位: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永康市
簡介,歷史淵源,基本內容,基本特徵,瀕危狀況,

簡介

永康打羅漢是方岩廟會的主要內容之一,時間為農曆八月初到九月中旬,最盛時方岩廟會有七十二個羅漢班。活動時以村為單位組成羅漢班,主要以男性為主,近年來也有婦女參加,老、中、青、少、幼俱全。“永康打羅漢”以男性為主,老、中、青、少、幼俱全,近年來由於男子外出工作的多,婦女參與漸多。打羅漢分為三部分:第一段,即走陣(也叫參陣、團陣);第二段民間武術;第三段疊羅漢和民間藝術表演。整個表演過程中,有鑼鼓班和樂隊助演。

歷史淵源

相傳,北宋時的兵部侍郎——胡則,倡導“蓄兵於民”,主張閒時把農民集中起來,組織團練,練武強身,以便抵抗外敵入侵。在任時,他清正廉明,頗有政績,百姓感恩,遂於方岩山頂(少時念書之地)建廟以紀念。永康的後人,以村為單位進行自編的“打羅漢”活動演出,用“打羅漢”形式紀念胡則生日,代代相傳。到了明代,戚繼光任台(州)金(華)參將,在金華募兵利用打羅漢練武,隊伍驍勇善戰,抗倭屢立奇功,打羅漢在金華的多個縣市的民間流傳開來。

基本內容

“永康打羅漢”以村為單位組成羅漢班,所練武術,因師承不同略有所異。其中最普遍的是刀、棍、滾叉、盾牌、羅漢拳、疊羅漢、四尺凳花等。到了後來,打羅漢主要在紀念胡則活動中表演,有較為固定時間和場所。時間在農曆八月初到九月中旬,方岩廟會期間。活動地點在本村和所屬的都、圖(民國以前的行政區域)及方岩山頂活動。史載,最熱鬧時,同一天有七十二個羅漢班在上方岩進行活動。
活動時以村為單位組成羅漢班,主要以男性為主,近年來也有婦女參加,老、中、青、少、幼俱全。分為三個部份:第一段,即走陣(也叫參陣、團陣),其陣式多變,有長蛇陣、三角陣、八卦陣、梅花陣、蜈蚣陣、龍門陣等;第二段,民間武術表演。因師承不同略有差異。其中最普遍的是刀、棍、滾叉、盾牌、羅漢拳、疊羅漢、四尺凳花等;第三段,疊羅漢與民間藝術表演。永康疊羅漢以頭旗(也稱蜈蚣旗)為主導,以鑼鼓班和樂隊助演。壓軸戲是疊羅漢,形式有豎牌坊、彩塔疊、疊香亭、荷花翻葉、游城、拜觀音、十八洞、過仙橋等。是由三十人左右疊成人體牌坊,最少要疊兩座,多則不限,每個牌坊合圍成圈,四周用頭旗圍著,看似一座精美的彩塔。彩塔疊成後,在地動山搖的吶喊聲中,羅漢們從上到下,由里往外徐徐外翻,似一朵出水芙蓉徐徐綻放,最後中間顯露出三個荷花神。

基本特徵

“永康打羅漢”具有六個方面的特點:
1、廣泛性。打羅漢是幾乎遍及永康城鄉的各個村的活動,每年都定期進行活動。每個村參與人在數十人至上百人,活動群體中老、中、青、幼俱全。
2、綜合性。打羅漢活動內容豐富,集舞蹈、武術、雜技、造型藝術等為一體。
3、自娛性。每年八、九月都各村要自發舉辦活動,村民都自發參與,樂在其中。
4、觀賞性。打羅漢動作編排銜接自然、流暢,造型新穎獨特,變化多端,極具觀賞性。
5、健身性。對協調要求較高,節奏、動作需要高度統一,並能增強團隊的整體意識,又能強身健體,鍛鍊意志。

瀕危狀況

近幾十年內,打羅漢村和人數呈快速萎縮狀態。主要原因是打羅漢的成員一般為男性,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男大多外出務工或自己創業,很少有時間學習打羅漢,在活動期間也很難召集到足夠的“打羅漢”人手。出現後繼乏人的局面,亟待加以傳承和保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