畹町市

畹町市

雲南的畹町市現稱為畹町鎮。其行政區劃歷史沿革如下:1950年4月29日,畹町解放;同年10月,設畹町辦事處,屬保山專區潞西縣;1952年12月6日,經政務院批准,設縣級畹町鎮,為全國唯一的縣級鎮,屬保山專區;1953年屬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區;1958年10月,瑞麗縣混板鄉劃歸畹町鎮;1966年潞西縣戛中鄉及新民鄉的9個村寨劃歸畹町鎮;1985年1月31日,國務院批准撤銷畹町鎮建立畹町市,隸屬德宏州。1992年6月9日,國務院批准畹町市為沿邊開放城市;9月國務院批准設立畹町邊境經濟合作區(5平方千米)。1999年1月1日,國務院批准撤銷畹町市,將其行政區域併入瑞麗市。同年2月8日,雲南省決定成立瑞麗市畹町經濟開發區(副縣級),作為瑞麗市的派出機構,實行“政經合一”的管理體制,行使縣級經濟管理許可權和行政職能,原管轄範圍不變。2005年12月鄉鎮機構改革,整建制將畹町經濟開發區混板鄉、芒棒鄉併入城關鎮,將城關鎮更名為畹町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畹町市
  • 別名:畹町
  • 行政區類別:縣級市(已撤銷)
  • 所屬地區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
  • 下轄地區:城關鎮、混板鄉、芒棒鄉
  • 政府駐地:城關鎮
  • 面積:95平方公里
畹町市位於雲南省西部,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南部,是一個具有熱帶、亞熱帶風貌和民族特色的邊境口岸城市。全市面積95平方公里,國境線全長28.64公里,亦有邊境“袖珍城市”之稱。畹町市與緬甸九穀山水相依,雞犬之聲相聞,為西南陸路通往緬甸和東南亞國家的主要通道,故又有“西南國門”之喻。這裡居住著漢族、苗族、傣族、景頗族、德昂族、回族、白族、壯族、奕族等,全市人口1.08萬。
畹町雖小,卻也飽經滄桑。100多年前,這裡是一片豺狼出沒的荒野之地。一條羊腸小道,就是通往境外的“驛道”;畹町河邊的一間破茅屋,權當過往商販飲馬歇腳的“驛站”。1932年畹町開始設鎮。1938年滇緬公路開通後,畹町為中方一側的終點,用石頭建成的畹町橋成了抗日戰爭中唯一的西南邊陲交通樞紐。解放以後,畹町作為雲南省2個國家級口岸中的一個,其貿易、工業、農業和城市建設都發生了巨大變化。1985年畹町設市。
畹町市容潔淨整齊,依著山勢建設了各色樣式新穎、風格各異的平房和樓房。居民院內種著各種花卉,爭奇鬥妍。海關大樓、畹町飯店、郵電大樓等高層建築矗立街道兩旁,街市上車水馬龍,商賈遊人如織。由於這裡和緬甸山水相連,陸路相通,國界孔道縱橫交錯,各種民族跨界而居,歷史上形成了3天1小集,5天1大集的互市習慣,緬甸居民可以過河在畹町設攤,販賣自己的農副產品,兩國邊民在生產、生活資料上互通有無,調劑餘缺。中緬兩國在這個邊境線上聚集著20多個民族,趕集的人們都穿著各自的民族服裝,紅、黃、藍、白、綠,把整個城市打扮的五色繽紛,鮮艷奪目。在中緬公路上,經常是緬甸重型汽車滿載芝麻、棉花、水果和魚等商品呼嘯而來,又滿載著水泥、棉紗、藥品和啤酒等急駛而去。
畹町市氣候屬亞熱帶季風氣候,1月氣溫12.9℃,7月平均氣溫22.7℃。土壤多為石灰性紅壤及沖積性土壤,主要分布在峽谷地區和丘陵地帶,土層較深,自然肥力高,主要種植水稻、小麥、豆類、玉米、甘庶、橡膠、咖啡和亞熱帶經濟林木。在叢林中,有被國家列為一類保護動物的野驢,二類保護動物綠孔雀、犀鳥、獼猴、馬鹿,三類保護動物穿山甲、岩羊、蟒蛇等。畹町市的工業主要有小型火力發電站、水電站、造紙廠、食品廠、蟲膠廠、皮革加工廠、茶葉加工廠等。在發展邊貿的同時,畹町的旅遊業也日益興旺起來。隨著“中緬邊境游”的開通,進出畹町的國內外遊客長年不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