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特點
當陽峪絞胎瓷是利用胎內的紋飾變化來裝飾瓷器的藝術品種,與其他陶瓷品種相比其質量特色為:紋飾由胎而生,表里如一,內外相通,一胎一面,不可複製。其製作原理是,利用不同色調的坯土料分別製成坯泥,並把不同色調的坯泥擀成板塊,相互疊合,再進行絞揉、切片、拼接、貼合、擠壓,製作成型,然後上釉燒制。絞胎瓷的紋路分自然紋與規整紋兩類。
當陽峪絞胎瓷以太行山特有的矸石為制瓷原料,製作流程為選土、煉泥、調色揉泥、制胎(拉坯、編花、貼片、鑲嵌等)、修胎、陰乾、打磨、施釉、焙燒(柴或煤)等30多道工序。因瓷器花紋由胎而生,內外相通,里外相透,一胎一面,不可複製,也被稱之為“編出來的瓷器”,是世界上唯一一種表里如一的瓷器。著名古陶瓷專家葉喆民曾評價絞胎瓷為“瓷中君子”,並因其由多色瓷泥相間揉和而成,且所出成品紋飾各不相同,故又言乃“君子和而不同”。當陽峪絞胎瓷工藝複雜,每道工藝要求極其嚴格,尤其是在手工制胎的編花和高溫燒造過程中,對不同泥料各項係數的把握都強調精準,因此成品率低,這也是其極具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的緣由之一。
當陽峪絞胎瓷燒制技藝的特徵著重表現在:胎變和窖變相結合的陶瓷產物;多色瓷泥相間揉合而成;瓷器的紋飾裝飾內外通透且變化多樣,如羽毛、席編、菊花、自然紋等。當陽峪絞胎瓷因其瓷質韌性強、敲擊聲音清脆悅耳、獨樹一幟的絞胎製作技法,在北宋年間就聞名遐邇,當陽峪也因此被譽為“絞胎瓷之鄉”。
產地環境
地理區位
修武縣地處河南省西北部,太行山南麓,地理坐標為:北緯35°07'39"—35°28'32"35°,東經113°08'17"—113°32'03"之間,東鄰新鄉市獲嘉縣、輝縣市,南接焦作市武陟縣,西連焦作市區,北靠山西省晉城市、澤州市和陵川縣,全縣南北長40千米,東西寬36千米,最窄處4千米,版圖為不規則啞鈴狀。修武縣北部為山區和丘陵,南部為沖積平原,縣區地勢北高南低,最高點海拔1308米,最低點海拔77.4米,全縣平均海拔為692.7米。
氣候特徵
修武縣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春夏秋冬四季分明,氣候宜人。年平均氣溫14.5℃,春季平均氣溫14.8℃,夏季平均氣溫26.4℃,秋季平均氣溫15.0℃,冬季平均氣溫1.7℃。最冷月為1月,平均氣溫0.1℃,最熱月為7月,平均氣溫27.2℃,氣溫年較差27.1℃。年平均降水量560.4毫米。按照降水分布情況,一年又可分為乾、濕兩季,冬半年少,夏半年多,降水主要出現在汛期6—8月。全年降水量1月份最少,只有5.2毫米,7月份最多,可達154.9毫米。年平均無霜期216天,年平均日照時數2062.4小時,光熱資源豐富。
水系水文
修武縣水資源豐富,河流泉瀑眾多。平原河流主要有大沙河、大獅澇河、新河、蔣溝等,山區主要有山門河、紙坊溝河、清水河等季節性自然河流,其中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6條。此外,還有總乾渠、東乾渠、西乾渠、三道河、引黃一乾渠等人工渠道和河流。位於北部山區的世界地質公園雲台山風景名勝區內瀑布遍布,比較著名的有落差314米的華夏第一高瀑“雲台天瀑”、落差180米的天門瀑布和落差60米的黑龍潭瀑布。另外景區內還有總庫容1038萬立方米的馬鞍石水庫(又名子房湖)。修武縣現存較大泉源主要有:馬坊泉、大泊泉、小泊泉、明月泉等。據勘查,修武縣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14937萬立方米,其中地下水可開採量為9540萬立方米。
礦產資源
修武縣礦產資源豐富,已探明的礦產有煤、鋁土礦、鐵礦、耐火粘土、高嶺土、硫鐵礦、石灰岩(含水泥用灰岩、熔劑用灰岩、建築石料)、方解石、水晶、白雲岩、水泥配料粘土、礦泉水、煤層氣、地熱等20餘種,儲量大,品質好,主要分布於北部山區。境內有多個國家大中型統配煤礦,原煤產量年均300萬噸。修武縣優越的地理區位,豐富的自然礦藏資源,為當陽峪絞胎瓷製作技藝的產生和延續提供了先天的物質。
歷史淵源
“絞胎瓷”又名“透花瓷”,是由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顏色的瓷泥採用獨特的絞胎手工技法相間揉合制胎成型、焙燒而成。其源於唐,興於宋,千餘年來在河南省焦作境內世代相傳,因主要產於焦作當陽峪窯群區域,故俗稱“當陽峪絞胎瓷”。
當陽峪宋代瓷窯遺址現存有宋崇寧四年(1105年)《德應侯百靈翁之廟記碑》,記載了當年當陽峪窯業繁榮的盛況,特別是焦作當陽峪窯系用絞胎、絞釉、剔花技法裝飾的瓷器,以剔花著稱,絞胎取勝,其風格獨樹一幟。
北宋時期,重要窯址在焦作修武當陽峪,人們評價絞胎瓷:“白如雪,紅如朱,綠如翠,薄如紙,明如鏡,聲如磬,花如錦,凝如脂,潤如玉。”北宋
靖康之變後,絞胎瓷的燒制戛然終止,其燒制工藝消逝在歷史的風煙中。古代的絞胎瓷名品在國內外僅存60餘件,成為稀世珍寶。
20世紀30年代,絞胎瓷因古玩商人的購售而流入京城,始為人知。
1951年及1962年,故宮博物院曾兩次派陳萬里等專家到當陽峪實地調查,並發表了《談當陽峪窯》等兩篇文章,文中指出:“在黃河以北的宋瓷除了曲陽之定、臨汝之汝以外,沒有一處能與當陽峪相媲美。”
在焦作市領導的重視下,生產碗盤等瓷器的修武縣陶瓷廠擔負起了這一重任,政府不但撥款挖掘開發當陽峪絞胎瓷,還成立了相關的研究機構。但是好景不長,因為市場低迷不賺錢,再加上技術方面的原因,到20世紀80年代初,這一項目半途而廢。
1989年,柴戰柱來到當陽峪瓷窯舊址,挖尋殘片,走家串戶購買,並依據這些碎片的紋理特點,開始試驗燒制。
2002年,絞胎瓷燒制技藝恢復。當陽峪絞胎瓷傳統工藝通過省級鑑定,並獲得省科技成果三等獎。
生產情況
2014年,當陽峪的絞胎瓷產業初具規模,規模較大的絞胎瓷生產企業有3家,分散於周邊的絞胎瓷作坊有30多家。
產品榮譽
2009年,當陽峪絞胎瓷製作技藝入選第二批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0年12月24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當陽峪絞胎瓷”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2014年,修武縣被中國工藝美術協會授予“中國絞胎瓷之都”稱號。
2014年11月,當陽峪絞胎瓷燒制技藝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當陽峪絞胎瓷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產地範圍為河南省修武縣當陽峪村現轄行政區域。
質量技術要求
(一)保護品種。
平面掛器類、實體類、空心容器類等。
(二)製作工藝。
1.原料的選擇:
(1)選用當地產高嶺土和皂土,要求原料中雜質少,特別是鐵含量要低於0.5%。
(2)用當地水源。
2.原料的分類與加工:將各種色泥單獨和成,後配合制坯成型。在原料加工步驟,除製作瓷泥外,還需製備白泥漿和色漿,白泥漿中的原料成分與瓷泥的原料成分相同,白泥漿的細度為160目篩全通過至250目篩篩餘量0.1%,白泥漿原料中鐵鈦雜質含量為Fe2O3≤0.5%,TiO2≤0.3%,白泥漿比重在1.25至1.33克/立方厘米之間,色漿是將陶瓷顏料加入水中攪拌而成,色漿的細度為160目篩全通過至250目篩篩餘量0.1%,色漿原料中鐵鈦雜質含量為Fe2O3≤0.3%,TiO2≤0.1%,色漿比重在1.12至1.21克/立方厘米之間。
3.成型步驟:
(1)製作白泥和色泥,色泥中色漿的加入量為白泥漿的2%至40%。
(2)多色泥的加工,將所需要的色泥按比例混合,混合方法按不同紋飾和色彩要求完成,完成泥料加工後必須在兩天內制坯。
(3)成型:純手工制坯,成坯後在避雨通風處陰乾,一般要求4至5天。
(4)修胎:在坯胎陰乾後要立即對胎體進行檢查,修補,雕刻、加工。
(5)施釉:當坯胎陰乾修整後進行施釉,將釉漿按不同的要求進行噴淋。
4.燒成溫度為1300℃至1380℃,升溫時間為8至10小時,1000℃以下用氧化焰,1000℃以上用還原焰燒至所需溫度。在燒成步驟,燒成溫度為1340℃至1360℃,升溫時間為8.5至9小時,降溫時間要5至6小時。
(三)質量特色。
絞胎瓷的各種紋飾由胎而生,表里如一,內外相通,一胎一面,不可複製。以絞胎、絞釉、剔花綜合裝飾見長。
1.感官特色:釉面光潤(無釉產品除外),顏色純正;成套產品釉色、畫面色澤應基本一致;放在平面上平穩,有蓋產品的蓋與主體結合處應基本吻合;創作作品沒有裂穿、磕碰、滲漏、炸釉缺陷。
2.理化指標:
(1)吸水率小於0.5%,氣孔率小於10%,經抗裂試驗應無釉裂和坯裂;
(2)表觀密度大於96%,容積密度大於3.0克/立方厘米;
(3)鉛的溶出量小於0.5毫克/千克,鎘的溶出量小於0.05毫克/千克;
(4)內照射指數須滿足IRa≤0.5,外照射指數須滿足Ir≤0.8。
3.安全要求:產品安全指標必須達到國家對同類產品的相關規定。
專用標誌使用
當陽峪絞胎瓷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產地範圍內的生產者,可向焦作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提出使用“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的申請,經河南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審核,由國家質檢總局公告批准。當陽峪絞胎瓷的法定檢測機構由河南出入境檢驗檢疫局負責指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