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羅浮宮遇見紫禁城

當羅浮宮遇見紫禁城

《當羅浮宮遇見紫禁城》是上海東方傳媒集團有限公司、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等聯合出品人文歷史紀錄片,由徐歡、周兵執導。該片於2010年10月2日在上海廣播電視台紀實頻道首播,2011年2月17日在中央電視台紀錄頻道(CCTV-9)播出。

《當羅浮宮遇見紫禁城》共12集,每集40分鐘,分別演繹古代中亞、埃及、希臘、羅馬以及中世紀文藝復興等不同時空背景下的東西方藝術演進歷史,穿插各領域專家學者的最新評析,同時也呈現了羅浮宮和故宮依託宮殿建築設立博物館的精妙構思與創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當羅浮宮遇見紫禁城
  • 製片地區:中國大陸
  • 導演:周兵
  • 編劇:朱青生
  • 集數:12
  • 每集長度:40分鐘
  • 類型:紀錄片,歷史
  • 上映時間:2010年10月2日(上海廣播電視台紀實頻道)
劇情簡介,分集劇情,幕後製作,創作背景,拍攝過程,主創團隊,音樂原聲,獲獎記錄,發行信息,作品評價,

劇情簡介

該片以藝術史為線索,根據羅浮宮的館藏分類,分別演繹兩河流域,古埃及,古希臘,古羅馬,中世紀,文藝復興,巴洛克,洛可可,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等主題。每一集都在展現西方藝術的同時向觀眾呈現不同時代中國的藝術;每一集中都有一位重量級的中國當代藝術家或藝術史研究者與西方同行進行相互探討,達到不同文明之間對話的創作實踐。
當羅浮宮遇見紫禁城

分集劇情

第1集 遇見
  兩座雄踞於首都中心、城市中軸線上的宮殿——羅浮宮與紫禁城,1792年5月22日、1925年10月10日,先後從皇家宮殿變為普通民眾的博物館。它們有著怎樣的過去,現在與將來,這裡我們將講述兩座博物館的前世今生。
第2集 逐盪兩河
  故宮內收藏著甲骨文、羅浮宮內收藏著楔形文字泥板漢莫拉比法典,通過對兩種文字的比較,揭示出世界文明發端時已然走向不同的道路。中國當代藝術家徐冰關於文字的行為藝術則是思考“即使打破了文字的羈絆,人類就可以溝通了么。
第3集 永恆天沙
  這是兩條河流的故事,也是兩個由河流誕生的偉大古文明——尼羅河所孕育的古埃及文明和黃河所孕育的古華夏文明的故事,中國的青銅器、法老的金字塔,古老的帛畫,神秘的木乃伊,讓我們與中國藝術史學家巫鴻一起探尋藝術的起源。這也是一次人類文明起源的探究之旅。
第4集 典雅千古
  羅浮宮的鎮館三寶中希臘雕塑獨占其二,作為西方藝術最經典的象徵,它的地位好似書法之於中國藝術。希臘雕塑與中國書法形象的巨大差異是否正映射著東西方文明的不同路徑。而在當代雕塑家隋建國的手中,希臘雕塑又會獲得怎樣的新生。
第5集 鐵血長風
  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東西方的對話——羅馬帝國與秦漢王朝。儘管他們的交流只限於民間小器,但帝國的神韻卻傳揚千年——直到乾隆與拿破崙。文治武功,開疆拓土,於是羅浮宮的凱旋門,紫禁城的午門,成了勝利的象徵。這一次漢畫研究者朱青生將帶我們回望盛世,展望未來。
繼續看6-10集
選集
選集
參考資料來源

幕後製作

創作背景

這部紀錄片的創作源於一次契機,2008年4月4日,故宮博物院和羅浮宮博物館首次在故宮午門城樓上合作舉辦“羅浮宮·拿破崙一世”展覽。通過這次展覽,紀錄片的作者萌生了將兩座博物院放在一個片子中的想法,通過它們館藏的文物對比整箇中西文明。他們把這樣的想法告訴羅浮宮後,他們也十分感興趣——究竟在中國人的眼中,如何看待這些西方的經典,透過這些西方經典又如何反觀中國文化。於是,羅浮宮第一次面對華人媒體全面開放拍攝,誕生了中國第一部深入探索東西方文化的紀錄片——《當羅浮宮遇見紫禁城》。

拍攝過程

該片創作團隊五次赴歐洲大規模拍攝,深入羅浮宮七大館藏,總導演徐歡、周兵帶領的紀錄片創作團隊力邀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朱青生教授擔任總撰稿,近百位影視工作者和中外藝術史專家參與,影視創作和學術研究通力合作,歷時兩年完成。

主創團隊

總導演
總撰稿徐歡、周兵
總撰稿
朱青生
製片人
劉靜
導演
張越佳、曲楠
前期導演
袁丁、劉寧寧
撰稿
張越佳、曲楠
學術顧問
劉平
攝像
朱興輝、赤平勉、Patrick Czaplinski、馬志偉、苗壯
攝像助理
張榮、王嘉偉
作曲
張天廣
解說
溫濤
音樂編輯
冀翔
動畫導演
劉華
動畫製作
ZTWO影視動畫
片頭製作
北京完美動力有限公司
數字調色
丁宇
畫面合成
金晶、馮濤、劉濤、孫志富
後期製作
北京市新媒體技師學院
製片統籌
汪哲
統籌助理
吳志偉
製片
彭蘇林、金贏
推廣統籌
徐秋麗
資料統籌
侯智瑤、聶麗芳、吳志偉
設備統籌
齊慶鑫、李想
責任編輯
吉鳳頌、吳志偉
海外協助
法國天泰文化傳媒製作公司
參考資料來源

音樂原聲

歌名作詞作曲演唱備註
《心依戀》
朱青生、徐 歡、王之一
王之一
常石磊
主題曲
《prelude cello suite No.1》
-
-
巴赫
背景音樂
《心經》
-
-
楊小琳(敬善媛)
背景音樂

獲獎記錄

時間獎項獲獎方具體情況
2011年
第11屆四川電視節“金熊貓”人文類紀錄片獎(最佳長紀錄片)
當羅浮宮遇見紫禁城
獲獎
2019年
“壯麗七十年 螢屏慶華誕”--“視聽中國全球播映”活動主推片目
當羅浮宮遇見紫禁城
入選

發行信息

時間頻道備註
2010年10月2日
上海廣播電視台紀實頻道
首播
2011年1月19日
北京法國文化中心
觀影會
2011年2月17日
每晚22:00
2011年8月7日
猜火車文化沙龍(方家胡同46號院C1)
14:00-16:00
2014年8月31日-9月2日
山東有線高清暢享館探索紀實頻道
每天4集
2014年10月5日
河北博物院北區一樓報告廳
第一、二集
聯合出品
上海東方傳媒集團有限公司
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
東方良友影視傳媒(北京)有限公司
參考資料來源

作品評價

影片以中國人的眼光來敘述藝術與歷史。面向東方與西方,包容共同與差異,展現交流與碰撞。從文物看文化,從文化思考文明,力圖呈現一座媒體的世界藝術館,建造一條民族之間增進了解,各文明之間互相理解、互相尊重的道路—這對於中國觀眾或者西方觀眾而言,都將是一次全新的視覺體驗與思想碰撞。以繪畫為例,影片著重解讀了同樣的時代,不同的文明中,一幅幅畫作怎樣將心情寄託。整部影片以藝術為紐帶,貫穿的是人類歷史和文明的發展對比。影片在解讀故宮和羅浮宮藝術品的同時,也為觀眾們從更寬廣的角度展示了文化的差異之美。(齊魯晚報評)
該片以藝術史為線索,根據羅浮宮的館藏分類,分別演繹中亞、埃及、希臘、羅馬、中世紀、文藝復興、巴洛克、洛可可、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等主題。每一集中都有一位重量級的中國當代藝術家或藝術史研究者與西方學者相互探討,進行不同文明之間的對話。(新華網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