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傷痛來臨:陪伴的修煉》講述當傷痛來臨,我們常常感受到不安、無措,這種情緒黑洞不斷拉扯,讓人掩藏起自我真實的模樣與聲音,學會在關係中偽裝自己,不論是裝作沒事或故作堅強;其實,我們想要的只是陪伴而已。陪伴,是純淨的心靈接觸,情緒共振的狀態,覺察所陪伴的對象的處境,承接住對方心靈的過程。當你痛,該如何勇敢誠實的面對受傷的自己,向身邊的人吐露心聲?當你身邊的人面臨痛苦,該如何付出不缺席的陪伴關懷?這是一份愛的練習課題,獻給所有在陪伴關係中的人們,重拾人與人之間的關懷能力與連結。
基本介紹
- 書名:當傷痛來臨:陪伴的修煉
- 出版社:江蘇文藝出版社
- 頁數:237頁
- 開本:32
- 品牌:江蘇文藝出版社
- 作者:蘇絢慧
- 出版日期:2012年10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39954132, 9787539954134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當傷痛來臨:陪伴的修煉》是繼《於是,我可以說再見》之後,悲傷療愈專家蘇絢慧,體會正在經歷痛苦、經歷過痛苦、走過痛苦創傷的人們,以心理諮商工作者的身分,帶給陪伴者及被陪伴者最貼心的提醒。《當傷痛來臨:陪伴的修煉》以十堂課為例,教導我們在面對生命的關卡之際,唯有調整自己有限的視野,理解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以一種輕鬆的姿態豐富生命,才能用愛乘以無限大。
作者簡介
蘇絢慧,投入助人工作至今十四年,特別聚焦在死亡與失落哀傷的議題上。近幾年也擴展到自我整合與生命療愈的領域,並關注關係議題。清楚知道心靈療愈工作是此生的職志,而創作工作是此生的熱情所在。早期曾任美術設計人員、櫥窗設計師,後進入專業養成學習歷程,成為臨床社工師,現今為醫療機構協談中心的諮詢心理師。除了個人諮詢服務工作外,也非常熱愛帶領支持性團體、各種體驗工作坊,並投入大量時間在專業的教育訓練工作上。曾出版的作品:《於是,我可以說再見》(寶瓶文化)、《因愛誕生》(寶瓶文化)、《死亡如此靠近》(大堍文化)、《請容許我悲傷》(張老師文化)、《生命河流》(張老師文化)、《這人生·繪本》(張老師文化)、《喪慟夢》(張老師文化)。
圖書目錄
【推薦序】並肩同行——陪伴的力量/謝茉莉/001
【自序】陪伴,找回現代人喪失的關係與關懷/001
第一課
陪伴的意義/001
第二課
接受人生的受苦本質/013
第三課
進入真實真誠的關係/029
第四課
陪伴的耗竭與界線/047
第五課
陪伴的迷思/067
第六課
陪伴中的自我狀態與準備/087
第七課
陪伴與同理心/121
第八課
敏睿的陪伴/145
第九課
陪伴者的自我關愛/159
第十課
陪伴類型/175
結業式
陪伴的實踐(練習作業)/227
【自序】陪伴,找回現代人喪失的關係與關懷/001
第一課
陪伴的意義/001
第二課
接受人生的受苦本質/013
第三課
進入真實真誠的關係/029
第四課
陪伴的耗竭與界線/047
第五課
陪伴的迷思/067
第六課
陪伴中的自我狀態與準備/087
第七課
陪伴與同理心/121
第八課
敏睿的陪伴/145
第九課
陪伴者的自我關愛/159
第十課
陪伴類型/175
結業式
陪伴的實踐(練習作業)/227
序言
我帶著讚賞和欣喜的心情為絢慧寫這篇序。我與絢慧亦師亦友,有著深厚但是不黏膩的情誼。隨著生活的歷練,我們的生命廣度和深度不斷地拓展,也越來越能共鳴,越能默默地分享做人和專業心理師的豐富和承擔。這本書,文字一如前面幾本書的體貼和深情,記錄了絢慧對“陪伴”這個角色的反思和觀點,卻又比過去更增添了幾分寬厚和豁達。我在閱讀時,不僅深深感動,也重新審視了自己的專業態度和哲學。即使我已在助人專業工作這個行業超過二十年,仍然覺得書中的許多內容值得我反覆思索、細細品味。
絢慧經歷了許多人生的高峰深谷,卻總能以正向的能量,優雅地將她的歷練變成助人的養分和人性的關懷,進而透過深刻的省思和紮實的專業訓練和實務,將她的經驗轉化為溫柔的同理心和實用的技巧。她還能深入淺出將艱澀的心理概念,化為淺顯易懂的文字。在她的書中,可以看到各大心理諮詢理論,例如,精神分析的投射和客體、完形學派的對立兩極、溝通分析的心理遊戲等。即使是沒有專業訓練的一般讀者,都能輕鬆學習和獲益於她的智慧。最可貴的是,她對人性的掙扎瞭然於胸,又能輕柔呵護。這份對人的尊重、善解和精準就是同理心最好的示範。
不論多么幸福的人生,都免不了要面對失落,例如:分手、寵物死亡、天災人禍、親人不和、孩子離家、孤獨、寂寞、失望等。看著周遭認識或不認識的人的生老病死離別,我不由得不斷質疑生命痛苦的本質和意義。但是在絢慧的書中我看到了一個面對痛苦很核心的觀點,就是,對於痛苦,最有效的態度是接納而不是對抗。
因為,抗拒痛苦的本身,往往帶來更多的痛苦。而接納痛苦的良方之一。就是被了解和包容,心理痛苦是這樣,生理痛苦亦然。也就是說,讓受苦的人覺得他的痛苦被聽到,而且被寬容地接受。如同書中提到的“容許軟弱與悲傷”的陪伴,我們都需要被陪伴,有同理心的陪伴。少了這份寬容與接納,就不是真正的陪伴。
陪伴需要接納,人被接納才能安心做自己。才有力量和信心探索和療愈,也才能長出新的力量和自我。
我在醫學院教醫學生“醫病溝通”課程。現在醫學教育逐漸重視以“病人”為中心的醫療模式,所以,同理心成為重要的基礎。我那些年輕的醫學生常常不懂,他們認為只要把身體的疾病醫好就行了,為什麼還要學習傾聽和理解病人的心情?他們很認真,也盡力給病人最好的建議,但是病人不一定買賬。他們也感到很挫敗。在經過多次同理心演練和體會之後,學生慢慢明白,原來,被了解的感受是多么鼓舞且激勵人心,被同理的病人往往會比較願意跟醫生合作,進而對醫病關係和病情療愈都有幫助。透過同理和接納,心理和生理的疼痛會緩解,甚至疾病也會因此痊癒。
我的醫學生又問:“那誰來同理我們呢?”
我隨口回答:“你們得要照顧自己,也要互相照顧。”
在本書中,絢慧為這個問題,有了發人深省的闡述。作為身心耗竭高危險群的工作人員,誰來幫助他們?大多數助人工作者在各種場合扮演陪伴的角色,這些工作極其耗費心神,但是我們的專業訓練中,很少教導這些奉獻心力的人,如何愛護自己。書中提醒我們,我們是助人的媒介,要好好保養自己,通過界定自我和專業的界限,和體認到自我的限制,可以給自己找到喘息的空間。該休息時,不要忽略自己身心的訊號,才能在專業表現上更愉悅自信,專業壽命也會延長。本書第五課的《陪伴的迷思》值得我們在專業訓練課程中討論和反省。
在與學生的互動和諮詢工作中,我意識到在我們的教育領域中,同理心的氛圍是匱乏的,生活中充斥著標準答案和“應該”,學生們只要呈現出師長要的行為,個別的獨特感受就被忽視,同理心的互動既未被強調,也不為人所熟悉。連在意外案件中喪親的受害者,我們都要催促他們趕快走過傷痛,以免觸怒不相干的大眾。有同理心的環境是學習同理心的必要條件,我們的社會環境還有待努力,這本書的內容正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學習機會。
我非常喜愛這本書,覺得只要是對生命有興趣的人都該讀,不論是專業的陪伴者、非專業的照顧者、教師、訓練者和學生……,因為我們總會遇到需要陪伴別人或被陪伴的情境。現代人是孤寂的,我們四處搜尋,希望能被聽見,可是總是失望而歸,卻連問題的根源——我想要被了解,都無從表達。
現在很少有書如此細膩地詮釋同理心,並以同理心為基礎,說明陪伴的本質,以及對陪伴者的提醒和常見的陷阱,書後的練習,更提供給教學和訓練者很好的題材。絢慧寫出了我多年生活和實務工作的三個體會:其一,出於真誠的同理心是非常有力的心理治療和陪伴方式,勝過許多花哨的心理技巧;其二,不論是專業或是非專業的陪伴者都要記得愛護自己;最後,人和痛苦是分不開的,但是透過同理心的支持,我們可以減緩彼此的痛苦,這是家人友伴的意義。
絢慧經歷了許多人生的高峰深谷,卻總能以正向的能量,優雅地將她的歷練變成助人的養分和人性的關懷,進而透過深刻的省思和紮實的專業訓練和實務,將她的經驗轉化為溫柔的同理心和實用的技巧。她還能深入淺出將艱澀的心理概念,化為淺顯易懂的文字。在她的書中,可以看到各大心理諮詢理論,例如,精神分析的投射和客體、完形學派的對立兩極、溝通分析的心理遊戲等。即使是沒有專業訓練的一般讀者,都能輕鬆學習和獲益於她的智慧。最可貴的是,她對人性的掙扎瞭然於胸,又能輕柔呵護。這份對人的尊重、善解和精準就是同理心最好的示範。
不論多么幸福的人生,都免不了要面對失落,例如:分手、寵物死亡、天災人禍、親人不和、孩子離家、孤獨、寂寞、失望等。看著周遭認識或不認識的人的生老病死離別,我不由得不斷質疑生命痛苦的本質和意義。但是在絢慧的書中我看到了一個面對痛苦很核心的觀點,就是,對於痛苦,最有效的態度是接納而不是對抗。
因為,抗拒痛苦的本身,往往帶來更多的痛苦。而接納痛苦的良方之一。就是被了解和包容,心理痛苦是這樣,生理痛苦亦然。也就是說,讓受苦的人覺得他的痛苦被聽到,而且被寬容地接受。如同書中提到的“容許軟弱與悲傷”的陪伴,我們都需要被陪伴,有同理心的陪伴。少了這份寬容與接納,就不是真正的陪伴。
陪伴需要接納,人被接納才能安心做自己。才有力量和信心探索和療愈,也才能長出新的力量和自我。
我在醫學院教醫學生“醫病溝通”課程。現在醫學教育逐漸重視以“病人”為中心的醫療模式,所以,同理心成為重要的基礎。我那些年輕的醫學生常常不懂,他們認為只要把身體的疾病醫好就行了,為什麼還要學習傾聽和理解病人的心情?他們很認真,也盡力給病人最好的建議,但是病人不一定買賬。他們也感到很挫敗。在經過多次同理心演練和體會之後,學生慢慢明白,原來,被了解的感受是多么鼓舞且激勵人心,被同理的病人往往會比較願意跟醫生合作,進而對醫病關係和病情療愈都有幫助。透過同理和接納,心理和生理的疼痛會緩解,甚至疾病也會因此痊癒。
我的醫學生又問:“那誰來同理我們呢?”
我隨口回答:“你們得要照顧自己,也要互相照顧。”
在本書中,絢慧為這個問題,有了發人深省的闡述。作為身心耗竭高危險群的工作人員,誰來幫助他們?大多數助人工作者在各種場合扮演陪伴的角色,這些工作極其耗費心神,但是我們的專業訓練中,很少教導這些奉獻心力的人,如何愛護自己。書中提醒我們,我們是助人的媒介,要好好保養自己,通過界定自我和專業的界限,和體認到自我的限制,可以給自己找到喘息的空間。該休息時,不要忽略自己身心的訊號,才能在專業表現上更愉悅自信,專業壽命也會延長。本書第五課的《陪伴的迷思》值得我們在專業訓練課程中討論和反省。
在與學生的互動和諮詢工作中,我意識到在我們的教育領域中,同理心的氛圍是匱乏的,生活中充斥著標準答案和“應該”,學生們只要呈現出師長要的行為,個別的獨特感受就被忽視,同理心的互動既未被強調,也不為人所熟悉。連在意外案件中喪親的受害者,我們都要催促他們趕快走過傷痛,以免觸怒不相干的大眾。有同理心的環境是學習同理心的必要條件,我們的社會環境還有待努力,這本書的內容正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學習機會。
我非常喜愛這本書,覺得只要是對生命有興趣的人都該讀,不論是專業的陪伴者、非專業的照顧者、教師、訓練者和學生……,因為我們總會遇到需要陪伴別人或被陪伴的情境。現代人是孤寂的,我們四處搜尋,希望能被聽見,可是總是失望而歸,卻連問題的根源——我想要被了解,都無從表達。
現在很少有書如此細膩地詮釋同理心,並以同理心為基礎,說明陪伴的本質,以及對陪伴者的提醒和常見的陷阱,書後的練習,更提供給教學和訓練者很好的題材。絢慧寫出了我多年生活和實務工作的三個體會:其一,出於真誠的同理心是非常有力的心理治療和陪伴方式,勝過許多花哨的心理技巧;其二,不論是專業或是非專業的陪伴者都要記得愛護自己;最後,人和痛苦是分不開的,但是透過同理心的支持,我們可以減緩彼此的痛苦,這是家人友伴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