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新媒體藝術特徵

當代新媒體藝術特徵

《當代新媒體藝術特徵》是2016年4月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金江波。

基本介紹

  • 書名:當代新媒體藝術特徵
  • 作者:金江波
  • 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6年4月
  • 定價:78 元
  • ISBN:9787302425809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新媒體藝術不同於以往的任何一種藝術形式,它是融合時代和社會的綜合性藝術,是當下社會生活方方面面的反映。新媒體藝術的實踐方式與哲學、生活美學、物理力學、化學、生物學、光學、數碼科技等有著緊密的聯繫。本書從新媒體藝術的欣賞方式、傳授模式、創作目的、藝術媒介及空間與運作機制等諸多方面展開全面的論述。詳解新媒體藝術特徵的開放、體驗、虛擬、逾時空等個性要素,將藝術帶入了與公共對話的領域,使客群的個性體驗在公共性的基石下拓展了更大的自由文化空間。它既賦予了個體不同的體驗感受,亦重構了公眾的知覺經驗與時空觀念,對於人類探知未來社會發展的趨勢有一定的實驗意義。
本書從人文和文化的層面建立認知新媒體藝術的新角度,有別於以往眾多出版物偏重於從技術層面對新媒體藝術的解讀,為研究新媒體藝術建立一個文化學意義的基礎理論框架,以期對新媒體藝術的教學與創作實踐提供有益的幫助。本書提出的“公共性”與“個性體驗”融合的觀點在新媒體藝術的發展進程中是一組辯證關係,缺一不可,共同作用於藝術的整體感知系統,也是嶄新的學術研究觀點。

圖書目錄

序一
序二
前言
緒論
1
一、新媒體藝術的發展歷程
2
二、新媒體藝術的研究現狀
4
三、本書研究重點和意義
6
四、筆者的新媒體藝術實踐
9
第一章新媒體藝術的產生和分類
13
第一節 新媒體藝術的產生
16
一、技術動因
17
二、哲學動因
20
三、藝術動因
21
第二節 新媒體藝術的主要形式
25
一、影像藝術
26
二、數碼攝影
30
三、網路藝術
38
四、互動裝置藝術
41
五、虛擬仿真藝術
47
六、電子遊戲藝術
49
七、人工智慧藝術
52
第三節 新媒體藝術與傳統藝術的區別
56
一、對技術依賴的程度不同
57
二、作品形態的不同
57
三、與觀者的關係不同
57
目錄 I
四、使用材料的不同
57
五、認知模式的不同
58
本章小結
58
第二章新媒體藝術特徵分析
61
第一節 新媒體藝術的技術特性
62
一、數位化
63
二、互動性
65
三、虛擬現實
66
四、逾時空與實時性
69
五、人工智慧
71
第二節 新媒體藝術的時代特性
72
一、全球語境
73
二、塑造新知覺
74
三、未來的實驗性
76
第三節 新媒體藝術的審美特性
79
一、由觀看走向體驗
80
二、行為、視覺與意識
80
三、科技與人性
81
四、文化語境的變遷
83
五、公共內涵
85
本章小結
86
第三章新媒體藝術的公共性
89
第一節 “公共性”概念詮釋
92
一、公共領域的概念
93
二、公共領域的轉型
95
第二節 “公共性”的基本要義
96
一、參與對象的公共性
97
二、內容的公共性
97
三、場域的公共性
97
四、目的的公共性
97
第三節 藝術“公共性”的四大主體要義
99
一、公眾參與
100
二、大眾符號
101
三、開放平台
101
四、權利共享
102
第四節 機械複製時代與大眾消費文化
103
第五節 藝術史上兩次“公共性”的嘗試
108
一、杜尚:現成品的意義
109
二、波普藝術
112
第六節 新媒體藝術的“公共性”
116
一、參與對象的公共性
117
二、場域的公共性
120
三、目的的公共性
126
四、內容符號的公共性
129
本章小結
133
第四章融合的邊界:公共性與個性體驗
135
第一節 多元的個性體驗
136
一、用戶體驗:web2.0的時代精髓
137
二、超現實與“夢境”:通向潛意識的迴廊
139
第二節 多元個性體驗的創作機制
143
一、雙向、交融的創作路徑
144
二、創作主體身份的消解
144
三、跨學科的整合、互滲
145
四、觀念的無限增殖與現代性
147
五、從個人走向集體
148
第三節 藝術傳受方式的雙向變更
150
一、藝術傳播方式的變更
151
二、改變接受藝術的方式
151
第四節 多元個性體驗與新時空感知
153
一、沉浸式感知系統
154
二、虛擬身份與情感
156
第五節 權利共享與自由感知
158
本章小結
163
第五章結束語
165
一、解惑的路徑
167
二、創新的維度
168
三、啟示與未來
169
參考文獻
174
附錄
A 國內外新媒體藝術主要研究機構
180
附錄
B 國內外主要新媒體藝術節和藝術展
197
後記
210
作者簡歷、發表的學術論文及專著、獲獎經歷與研究成果
212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