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大學生政治觀研究

當代大學生政治觀研究

《當代大學生政治觀研究》是肖永梅創作的教育學著作,首次出版於2015年9月。

該書通過理論研究和實證分析,對當代大學生政治觀進行立體式的、動態的研究,從政治關注、政治認知、政治情感、政治信仰四個維度描繪出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後當代大學生政治觀發展的態勢。該書揭示出當代大學生政治觀與時代發展、社會變遷共時性律動的特徵,並提出政治觀教育創新和拓展的思路。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當代大學生政治觀研究
  • 作者:肖永梅
  • 首版時間:2015年9月
  • 字數:20萬字
  • 類別:教育學著作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思想,出版信息,

內容簡介

全書分為六章。除緒論外,第二章和第三章屬於“基礎研究”,即該研究的學理依據和基本理論研究;第四章和第五章屬於“實證研究”,是基於數理統計和結構方程的當代大學生政治觀現實狀況、發展趨勢、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第六章是“研究落腳點”,探討當代大學生政治觀形成的教育引導途徑。

作品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大學生政治觀研究的理論基礎與思想借鑑
第三章 當代大學生政治觀的層次結構與歷史發展
一、研究問題的緣起
二、研究的理論價值與現實意義
三、大學生政治觀國外研究狀況
四、大學生政治觀國內研究狀況
五、當代大學生政治觀概念的界定
六、研究內容、創新之處及研究方法
一、馬克思主義的政治觀
二、西方政治觀
三、中國古代倫理政治觀
四、本章小結
一、當代大學生政治觀結構劃分依據
二、當代大學生政治觀的四維結構解析
三、新中國成立以來大學生政治觀發展軌跡
四、本章小結
第四章 當代大學生政治觀現狀分析及關聯性特徵
第五章 當代大學生政治觀結構模型的實證分析及啟示
第六章 當代大學生政治觀的教育引導
一、大學生政治關注狀況分析
二、大學生政治認知狀況分析
三、大學生政治情感狀況分析
四、大學生政治信仰狀況分析
五、本章小結
一、結構方程模型及其套用
二、建構大學生政治觀結構模型的理論依據
三、大學生政治觀結構模型及理論闡釋
四、政治觀結構模型的啟示
五、本章小結
一、堅持黨的領導作為方向保證
二、鞏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主導地位
三、注重理性愛國主義的培養
四、拓展大學生社會實踐教育
五、本章小結

創作背景

“培養什麼人”,“如何培養人”,是中國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發展中必須解決好的根本問題和戰略問題。大學生政治觀如何,關係到人才成長的方向,關係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未來發展。改革開放以來,大學生政治觀研究始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基礎性話題,也是一個常思常新、與時俱進的話題。基於此,《當代大學生政治觀研究》對這一主題展開了研究。

作品思想

第一,該書以鄧小平的“政治即大局”的思想為指導,在對政治廣義理解的基礎上對當代大學生政治觀的內涵和外延進行分析。提出大學生政治觀關注視野的拓展,從階級、國家視野拓展到歷史整體性視野。政治觀客體對象不僅包括以國家、政黨為中心,圍繞公共權力運行的活動、事件、制度等,還包括關係整個社會發展和巨觀大局的社會大事件,即以公共權力運行為中心的政治現象和社會發展巨觀大局這兩類對象。這與中國共產黨對馬克思主義政治觀的豐富和發展的實踐路徑是一致的。
第二,該書以思想道德素質結構“五因素說”為依據,以實證調查和大學生政治觀現實狀況為基礎,對當代大學生政治觀的層次結構進行了劃分,形成包括政治關注、政治認知、政治情感、政治信仰四要素的四維結構。特別是提出“政治關注”這一要素並把它作為一個重要的維度構成進行分析,真實反映出當代大學生政治觀的現實狀況和運行規律。書中系統分析了政治觀四維結構:政治關注是前提,政治認知是基礎,政治情感是動力,政治信仰是價值追求與目標,這四大要素共同構成了大學生政治觀的發展過程。
第三,該書實證分析得出當代大學生政治觀的基本特徵,並提出政治觀教育創新和拓展的思路。書中揭示出當代大學生政治觀與時代發展、社會變遷共時性律動的特徵:一是政治關注方面,關注度呈穩中有升的曲線式發展,關注焦點由淺層直觀向深層審慎的理性化發展,關注空間由中國國內大事向國際事務的全球化發展,關注點分化呈現關注度差異趨勢加強的波浪式發展。二是政治認知方面,總體水平較高,涉及意識形態領域的問題,理論認識不夠清晰。需要提高政治理論課程的有效性,特別是低年級學生的政治教育。信息網路對大學生政治認知影響巨大,需拓展政治教育空間,書中提出“大學生虛擬社會實踐”這一新的概念。三是政治情感方面,激情與理性交織,務實與功利並存,複雜與多變共生,加強大學生入黨動機教育、理性愛國教育。四是政治信仰方面,改善政治環境,始終如一地加強大學生社會主義信仰教育,發揮大學生黨員、高年級學生及研究生群體的引領作用。

出版信息

書名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當代大學生政治觀研究》
2015年9月
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
978-7-5647-3264-6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