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中國人文大系·唯物主義的現代形態:實踐唯物主義研究

當代中國人文大系·唯物主義的現代形態:實踐唯物主義研究

《當代中國人文大系·唯物主義的現代形態:實踐唯物主義研究》是2012年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蕭前。

基本介紹

  • 書名:當代中國人文大系·唯物主義的現代形態:實踐唯物主義研究
  • 作者:蕭前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作者簡介,內容簡介,目錄,部分內容,

作者簡介

蕭前,(1924-2007),湖北沙市人。著名哲學家,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教育的奠基者之一,畢生從事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和研究工作。1950年起,在中國人民大學馬列主義教研室、哲學教研室、哲學系任教;生前為中國人民大學資深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哲學評議組召集人,中國辯證唯物主義學會會長。著有《哲學論稿》、《蕭前文集》;主編《辯證唯物主義原理》、《歷史唯物主義原理》、《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研究與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等。
楊耕,1956年生,安徽合肥人。哲學博士。北京師範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評審組成員,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學部委員,中國辯證唯物主義學會副會長。先後在《中國社會科學》、《哲學研究》、《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唯物論研究》(日本)等報刊上發表論文200餘篇;先後出版《為馬克思辯護:對馬克思哲學的一種新解讀》、《危機中的重建:唯物主義歷史觀的現代闡釋》、《東方的崛起:關於中國式現代化的哲學反思》等著作12部;先後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等國家級獎6項。

內容簡介

《當代中國人文大系·唯物主義的現代形態:實踐唯物主義研究》從“實踐範疇的再認識”、“主體性原則的再探討”、“唯物主義歷史觀的重建”、“‘合理形態’辯證法的重釋”、“全面反映論的重構”、“新型價值論的發祥地”等方面重新探討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主題和基本特徵,明確提出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實踐唯物主義,並認為實踐的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質特徵,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從實踐的唯物主義這一本質特徵引申出來的,是這一本質特徵展開的內在邏輯和理論表現;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實踐原則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的建構原則;實踐具有本體論和世界觀意義,即實踐是人的生存的本體和現存世界的本體,是客觀世界與主觀世界、自在世界與屬人世界分化和統一的基礎。以此為基礎,《當代中國人文大系·唯物主義的現代形態:實踐唯物主義研究》重新探討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唯物論、歷史觀、辯證法和認識論,重新研究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踐範疇和主體性原則,重新發現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價值論,並提出了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的新構想。

目錄

導論
一、“實踐唯物主義”: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確切表述
二、實踐唯物主義:唯物主義的現代形態
第一章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實踐唯物主義
一、實踐:馬克思主義哲學生長和發展的現實基礎
1.以實踐為基礎反映時代精神的唯物主義哲學
2.以實踐為基礎理解人與世界的關係
3.實踐批判精神與理論批判精神的集中和升華
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主題和理論特徵
1.時代課題的哲學解答
2.哲學主題的根本轉換
3.形上學批判、意識形態批判和資本批判的高度統
4.實踐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高度統
三、唯物主義的歷史形態和實踐唯物主義的理論空間
1.法國唯物主義的兩個派別:機械唯物主義與人本唯物主義
2.唯物主義的歷史形態:自然唯物主義、人本唯物主義和實踐唯物主義
3.唯物主義哲學與“形上學”的關係
4.新的哲學空間的建構
四、實踐本體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體論
1.實踐本身的矛盾特徵
2.實踐本體論的內涵和意義
3.史達林和盧卡奇對馬克思主義哲學本體論的理解
第二章 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的新構想
一、哲學思維的根本特徵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功能
1.高度的思辨性和抽象性:哲學思維的根本特徵
2.從人的主體地位出發揭示人與世界關係
3.世界圖景、總體性方法和理想信念: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功能
二、馬克思主義哲學新體系的建構原則和初步構想
1.實踐性原則
2.客觀性原則
3.主體性原則
4.整體性原則
5.馬克思主義哲學新體系的初步構想
三、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一體化”:內涵、基礎與問題
1.《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原理》的演變及其背景
2.以實踐觀點為基礎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一體化”
3.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體系的新安排
第三章 實踐範疇的再認識
一、實踐:主體和客體的雙向對象化
1.傳統的實踐本質觀
2.實踐的雙向對象化的本質
二、人對物質世界的實踐把握
1.實踐:人所特有的對象化活動
2.實踐:人的存在方式
3.限定中的超越:實踐主體與客體相互作用的實質
4.人對物質世界實踐把握的基本環節
三、實踐的效能、效果和反饋
第四章 主體性原則的再探討
第五章 唯物主義歷史觀的重建
第六章 “合理形態”辯證法的重釋
第七章 全面反映論的重構
第八章 新型價值論的發祥地

部分內容

一定的主體總是有選擇地去認知那些同自身主導的需要、價值觀念相一致的對象。對於同自身的需要、價值觀念相一致的對象,主體往往容易給予較大的注意。這時,認知定勢的作用就特別明顯地表現出來。
由於人的需要、價值觀念不同,即使對於同一對象,不同的主體也往往只注意同自己的需要、價值觀念相一致的方面。意志、情緒是外部環境的影響表現在人們頭腦中的一種內部心理狀態,並轉化為人們的認知活動和一切對象性活動的重要的內控因素。它們極大地影響著人們對真理,對價值對象、理想對象的追求。堅定、頑強的意志,飽滿、美好的情緒,反映著人們對現實和對所追求的對象的一種高度覺醒的態度。主體的意志愈堅定、頑強,情緒愈飽滿、美好,他就愈能保持認知定勢的最佳狀態,具有完成一種認識或一種對象性活動的強有力的主體勢。
認知定勢是構成主體系統並形成主體勢的必要的精神因素,因而也是主體現實的本質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認知定勢本身又包括很多因素,在主體認識活動中,它們相互聯繫、相互制約、協同作用,形成一種統一的現實的認知臨場狀態。一定的認知定勢,既作為準則、規範、範例,又作為必要張力、內控因素,具有對信息的選擇功能和結合、同化功能,使主體能夠在高度覺醒狀態下有選擇地接收信息,按照一定的程式和方式進行思維操作,加工處理信息,通過思維的“反芻”過程使之轉化為思維的內容,從而導致某種知識、理論體系的建立。這是認知定勢對於完成一種新的認識所具有的十分積極的作用。毫無疑問,作為主體的社會的人要在認識過程中保持自己的主體勢,必須有一定的現實的認知定勢,並在認識活動中臨場發揮其作用。
但是,認知定勢一經形成,就具有相對的穩定性。例如,人們置身於某種知識背景下,接受了某種概念和理論框架、觀念和思維模式,形成一種固定的知識結構和思維方法,它可以成為一種強有力的定勢。此外,某種固定的價值觀念,不僅制約著主體的需要、意志、情緒,而且往往影響著主體知識結構、思維方法等理性智慧型因素髮揮作用的方向,成為認知定勢中的強化固結力。
這樣,原有的認知定勢就像具有強烈的慣性一樣,迫使人們不由自主地沿著這種慣性去看待事物、解決問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