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田調

《畲田調》是宋代詩人王禹偁貶做商州團練副使時就山區看到的真實情況寫的一首詩。詩中描寫山區農民相互幫助、自耕自足的生活。詩人以畲田勞動者的口吻創作,表現了農民的真實心聲。

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作品注釋,創作背景,詩歌賞析,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畲 田 調[1](五首)
其 一
大家齊力斸孱顏[2],耳聽田歌手莫閒。
各願種成千百索[3],禾穗滿青山[4]。
其 二
殺盡雞豚喚斸畲[5],由來遞互作生涯[6]。
莫言火種無多利,林樹明年似亂麻[7]。
其 三
鼓聲獵獵酒醺醺[8],斫上高山入亂雲[9]。
自種自收還自足,不知堯舜是吾君[10]。
其 四
北山種了種南山,相互力耕豈有偏[11]。
願得人間皆似我[12],也應四海少荒田。
翻譯:
種完了北山,再種南山,幫人耕地,怎么能偏袒呢。希望這世間的人都像我一樣,這五湖四海,應該會少很多荒田。
其 五
畲田鼓笛樂熙熙[13],空有歌聲未有詞。
從此商於為故事[14],滿山皆唱舍人詩[15]。

作品注釋

[1]畲(shē)田:燒荒墾種。調:歌詞,一作詞。
[2]斸(zhú);鋤一類的農具。這裡作動詞,掘土的意思。孱顏:通“巉岩”,高峻險要的山岩。
[3]索:古代長度單位,十丈為索。作者自註:“山田不知畎畝,但以百尺繩量之,曰某家今年種得若干索,以為田數。”
[4]豆萁:豆莖。這裡泛指豆類作物。
[5]豚(tún):原指小豬,這裡泛指豬。
[6]遞互:交替互助。生涯:生活,活計。
[7]“莫言”二句:作者自註:“種穀之明年,自然生木,山民獲濟。”
[8]獵獵:形容擊鼓聲。醺醺:酣醉的樣子。
[9]斫(zhuó):砍伐。
[10]“自種”二句:取《擊壤歌》“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於我何有哉”之意。堯舜:即唐堯和虞舜,古代聖明的君主。
[11]力耕:努力耕種。豈有偏:沒有偏心。
[12]皆似我:都象我們一樣能夠互助。
[13]熙熙(xīxī):和樂的樣子。
[14]商於(wū):古地名。在今陝西商南、河南淅川縣內鄉一帶。戰國時,張儀楚懷王絕齊親秦,願以商於之地六百里獻楚,即指此。故事:過去的事。這句是說:商於地區畲田時“空有歌聲未有詞”的情況從此成為過去。
[15]舍人:作者自稱。《漢書·高帝紀》(唐)顏師古註:“舍人,親近左右之通稱也。”作者曾任右拾遺、直史館、左司諫知制誥等官,常在皇帝左右,故自稱“舍人”。

創作背景

《畲田調》這組詩作於992年(淳化三年),作者貶官商州(治所在今陝西商縣)的次年春。
商州地處深山,與外隔絕,生產方式落後,農民墾植的是畲田,即火耕田,火種田。

詩歌賞析

這組詩不是以旁觀者而是以畲田勞動者的口吻創作的,因此表現了農民的真實心聲。詩里,無論是寫農民互相勉勵、奮力墾荒:“耳聽田歌手莫閒”,“斫上高山入亂雲”;農民的希冀:“豆萁禾穗滿青山”,“林樹明年亂似麻”;還是勞動的自豪感:“自種自收還自足”,“也應四海少荒田”。都顯得真切感人,顯示了詩人對農民墾荒種植的重視。
《畲田調》吸取了當地民歌的格調,通俗清新,悠揚生動,藝術上也卓有特色和感染力。

作者簡介

王禹偁(954年—1001年),字元之,濟州巨野(今山東巨野)人。世代務農。983年(宋太宗太平興國八年)進士。歷任右拾遺、左司諫,知制誥等職,因敢言直諫,屢遭貶斥。後奉召入京,為翰林學士。真宗時,因預修《太祖實錄》直書史事,為宰相不滿,降為黃州知州,後遷蘄州,死於任所。
王禹偁是宋代最早倡導杜甫白居易現實主義傳統的詩人,其詩風格與白居易相近。他對當時社會弊端有清醒的認識,也了解民間疾苦,這些在他詩中都有反映。他的散文宗法韓愈柳宗元,風格簡雅古淡,語言平易流暢,對宋代散文風貌形成有積極影響。有《小畜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