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鯝

異鯝

異鯝分布於我國雲南省怒江水系,國外見於印度和緬甸。小型魚類,多棲息於河流主河道,吸刮水底附著有藻類的草屑和沉渣。為產地常見種。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異鯝
  • 拉丁學名:Aspidoparia morar (Hamilton,1822年)
  • 別稱:小白魚
  • :動物界
  • :Chordata:脊索動物門
  • :Osteichthyes:硬骨魚綱
  • :鯉形目CYPRINIFORMES
  • :鯉科Cyprinidae
  • 亞科:魚丹亞科Danioninae
  • :異鯝屬Aspidoparia
  • :morar
  • 分布區域:怒江水系、緬甸、印度
  • 模式產地:印度
  • 俗名:banian  (德宏傣語譯音)
形態特徵,習性分布,分類位置,

形態特徵

口亞下位,吻皮止於上唇基部,唇後溝僅限於口角,無須。腹鰭基部至肛門之間有一明顯腹棱。鰓耙細密,下咽骨前角發達。臀鰭具10根分枝鰭條。體鱗較大,易脫落。側線和緩下彎,至尾柄後半部時上折,止於尾鰭基部。
體甚側扁,外形很像白魚,背緣和腹緣呈淺弧形。頭較短,頭長小於體高。吻短鈍,吻長小於眼徑。口亞下位,深弧形。口寬與該處頭寬約相等;口裂達鼻孔垂直下方。下頜骨後端關節處與瞳孔前緣或中央的垂直下方相對。唇後溝很不發達,只限於口角。上唇與下唇在口角相連。口角溝較深。下唇前緣較薄,但還沒有鯝類那樣的明顯的角質化而成為薄鋒。無須。前鼻孔圓,後鼻孔橢圓,較大。眼側上位,離吻端較離鰓蓋後緣為近,眼問隔稍隆起。峽部很狹,寬度不及眼徑之半。體被圓鱗,易脫落。側線完全,前端和緩下彎,然後靠近腹緣後伸,行走於尾柄下半部而止於尾鰭基部。
背鰭外緣微凹,其起點與腹鰭基後端相對,距吻端顯著較距尾鰭基部為遠;背鰭條倒臥時,其末端與臀鰭起點相對。胸鰭較長,後伸不達腹鰭基,相距l 2個鱗片。腹鰭起點距吻端等於距尾鰭基部。臀鰭外緣平直,後伸不達尾鰭基部,起點距尾鰭基部等於或大於距腹鰭起點。尾鰭叉形,下葉稍長於上葉。胸鰭和腹鰭基外側各有l發達的尖形腋鱗。鱗片有基輻射溝和後輻射溝,側區則無。鰓耙排列較密,短小,呈三角形。下咽骨很特殊,前角很發達,幾乎與前肢相等,為鯉科魚類中少見。鰾2室,後室末端尖。腹膜黑色。生活時全身銀白反光,背部淡棕,眼上緣紅色,尾鰭淡黃,其餘各鰭淡白。

習性分布

小型魚類,多棲息於河流主河道,吸刮水底附著有藻類的草屑和沉渣。為產地常見種,個體較小,無食用價值。分布於我國雲南省怒江水系,國外見於印度和緬甸。

分類位置

異鯝與(魚丹)亞科魚類在骨骼學性狀上缺乏共同離征,一系列的離征卻表明它與現生鯝亞科魚類緊密相關。這些離征包括:咽骨形態獨特,前臂略長或與後臂等長;下咽齒側扁,有明顯的咀嚼面;基枕骨具有向下彎曲的基枕骨突,咽突面發達,橢圓形且向前突出;穿行於基枕骨的背大動脈通道接近咽突長;副蝶骨具有發達的龍骨突;前上頜骨短寬,下邊緣為軟骨;上頜骨外側具突起;齒骨前背緣有外側角等。異鯝之置於(魚丹)亞科僅依據他們在圍眶骨系的形態及排列上的相似性,而它和鯝亞科魚類具有的一些共同離征表明它們可以形成姐妹群。因此,異鯝屬在鯉科中的分類位置應該更加接近鯝亞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