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就是異同的“異”,質是本質的“質”。“異質思維”那就是不同的思維或者是不同的言論,等等。語言學研究中,索緒爾對於語言學的研究開了結構足以語言學的先河,在他對於語言的理解中提到了“言語活動是異質的”,也就是說言語活動並不是內部一致的結構系統,相反的由於人們在使用語言的時候涉及了生理、物理、心理、個人、社會、系統和演變諸多方面。所以對於言語的理解應該是在綜合了諸多因素之後的一個複雜體。此為語言學中的異質。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異質思維
- 概念提出:弗迪南·德·索緒爾
名詞解釋,多元包容,大智興邦,
名詞解釋
思維是人腦對客觀現實概括的和間接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質和事物間規律性的聯繫。思維是人腦對客觀現實的反映。思維所反映的是一類事物共同的、本質的屬性和事物間內在的、必然的聯繫,屬於理性認識。
多元包容
多元表達難免會有“異質思維”,甚至給人“雞同鴨講”的感覺。在這一過程中,欣賞理性平和討論,期待聞過則喜的態度,但也不無遺憾地看到,一些人在討論中容不下異見,相互對罵、攻訐,動輒給對方扣上嚇人的帽子,用意氣之爭代替真理追求;一些人對待批評建言,非但不虛心聽取,反而搞起了“誹謗定罪”,甚至以權力意志壓制不同聲音。
思想觀念的價值,在競爭中才會彰顯,在實踐中才能檢驗。“我不同意你的看法,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這是一種胸懷,更是一種自信。那種扣帽子、抓辮子的辯論方式,“不同即敵對”的思維模式,本質上都是狹隘虛弱的表現,無助於社會和諧的構建、健康心態的形成。
同樣看待一件商品的價格,有人顯得很“淡定”,有人表示“鴨梨”很大;同樣面對一樁刑事案件,有人焦慮等待“正義到來”,有人則在尋找“程式瑕疵”;同樣衡量一項改革措施,有人雙手贊成,有人卻提出質疑……今天的中國社會,正處在一個思想和文化多元、多樣、多變的時代。
這無疑是一個歷史性變化。從一種聲音到百花齊放,從千人一面到豐富多元,反映出思想的極大解放,也體現著中國的前進方位:在改革深水區和攻堅期,不同利益的調整與博弈,自然帶來不同訴求的表達;隨著開放擴大和全球化深入,傳統與現代、國外與本土,不同的價值觀念也必然會產生碰撞交鋒。
大智興邦
不同聲音乃至反對的意見,還是提高執政水平的重要資源。所謂“聽不到不同意見不決策”,只有允許不同聲音存在,才能了解掌握各方面情況,做出理性判斷和正確決策。所以毛澤東同志認為“讓人講話,天不會塌下來”,所以鄧小平才說“七嘴八舌並不可怕,最可怕的是鴉雀無聲”,所以中央領導才反覆強調“創造條件讓人民批評監督政府”。
多元乃繁榮之奧秘。一個社會越是向前發展,就越需要多樣的個性表達,越需要整合各種意見形成統一意志的能力。以包容心對待不同聲音,在“存異”中“求同”,我們的社會就不會成為“一袋各不相干的馬鈴薯”,並在思想的交流碰撞中不斷凝聚、升華。
社會心態是社會現實的折射。以管理思維要求老百姓用“理性思維”代替“情緒表達”,以“淡定心理”驅除“焦灼疑慮”,顯然難以達到。對執政者而言,既需倡導公民樹立良好精神風貌,重視“無形”的心理疏導,更應積極解決那些“有形”的問題,讓公平正義的社會現實,提供實實在在的“心靈雞湯”。
在“社會心態”被歷史性地寫入“十二五”規劃後,“培育奮發進取、理性平和、開放包容的社會心態”,正迅速進入各級政府的任務列表。
良好的社會心態在任何時候對一個國家民族都很重要。之所以在今天備受重視,蓋因中國發展已站在一個關鍵時期: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國際排位,讓擁有一個怎樣的“大國心態”引人矚目;小康社會的目標內容,令提升大眾“幸福基因”分量加重。就此而言,社會心態既指向未來發展的“軟實力”,也承載“以人為本”的具體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