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攀援草本。莖圓柱形,橄欖色,上部有傘房狀分枝,枝開展,具細條紋,被灰色短柔毛,雜有腺體,下部的枝長達16厘米,節間4-5厘米;葉硬紙質,中部葉披針狀橢圓形,長8-9厘米,寬2-2.5厘米,頂端尖,基部楔狀尖,緣或中部以上有不明顯的具短小尖的疏細齒,羽狀脈,
側脈明顯,向邊緣綱結,上面下凹,下面凸起,上面綠色,下面稍淡,兩面被糙短毛,下面雜有腺點;葉柄長3-5毫米,密被短柔毛;上部葉長圓形,橢圓狀長圓形或狹卵形,長達2厘米,寬0.9厘米,頂端尖或稍鈍,基部楔形,全緣,最上部葉小,近無柄。
頭狀花序盤狀,具短或無花序梗,單生或2-3個簇生,
花序梗長達6毫米,具卵狀披針形的苞片;總苞鐘狀圓柱形,長5-5.5毫米,寬3-4毫米;總苞片5-6層,外層卵形,長1.5-2毫米,頂端稍尖,中層卵狀長圓形,長2.5-3毫米,內層長圓形,長約4毫米,頂端鈍,背面及邊緣被疏柔毛,常雜有腺;
花托平,徑約1毫米,具小窩孔;外圍的雌花1層,約7個,舌狀,管部圓柱形,長約2.5毫米,舌片極小,頂端具不明顯的3雌齒;花柱分枝線形,頂端鈍;央的兩性花少數(約3個),
花冠黃色,管狀,長4.5-5毫米,管部圓柱形,檐部狹鐘狀,具5個不等長的裂片,裂片線狀披針形,內彎,外面2裂片長1.6毫米,內面的裂片長約1毫米;瘦果長圓狀倒卵形,長1.5毫米,兩面具2肋,被疏微毛;冠毛淡黃白色,糙毛狀,長4.3毫米。花期10月。
該種外形,特別是分枝體態及總片質地酷似斑鳩菊屬的某些種類,但花的結構完全不同。
產地生境
分布於中國廣西上金縣,生於山谷石灰岩石邊。
繁殖方法
異裂菊尚未栽培研究。可用種子繁殖。
主要價值
異裂菊是中國特有的寡種屬,分布區極狹窄,數量稀少,必須加強保護,以免滅絕。保護該種,對研究菊科某些類群的分類有一定的科研價值。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異裂菊被列入中國重點保護植物,Ⅱ級。
種群現狀:稀有種。異裂菊是中國的特有屬。1937年發表時是一個單種屬,僅產於中國廣西龍州,截止到沒有再來採到該種的標本,可能已經絕滅或瀕於滅絕。直到近年才又在廣西陽朔發現小花異裂菊和絹毛異裂盪兩種。
瀕危原因:異裂菊為頭狀花序,平均9朵單花聚合在一起組成,單生於枝端葉腋或2-3個簇生於莖或分枝的頂端。異裂菊在開花過程中,花的顏色由淡黃色漸變成褐色,花冠較小,不具芳香氣味,單花壽命為2-3天不等,單花開放不同步。這種集成花序結構的花朵對昆蟲的吸引比單花效應的總和要高,開花持續時間長且開花不同步。一方面保證植株在較長的時間內能成功完成異花傳粉受精過程而保證生殖成功,另一方面也可降低花期惡劣的自然環境對其生殖成功造成的不良影響,成為其長期適應環境影響所形成的一種生殖策略,這與許多研究結果相吻合。
異裂菊的主要有效傳粉媒介為食蚜蠅科灰帶管食蚜蠅和胡蜂科黑尾胡蜂等昆蟲,訪花主要集中在10:00-12:00。許多因素如光照、大風、溫度、陰雨天氣等都可以影響訪花者的數量、行為和頻率並進而影響植物的傳粉和結實。食蚜蠅和胡蜂的活動受氣候條件的影響明顯,上午12:00前數目較多,活動頻率相對高,當溫度升高和光照增強後,訪問頻率低。異裂菊分布於石灰岩石山山頂,其開花期山頂溫度可以高達40℃左右且持續時間長,光照強烈,白天和夜晚的風速都相對較高。石灰岩石山山頂氣候下影響傳粉的主要氣象因子是風速和溫度。強風和高溫會導致柱頭表面乾燥和花蜜快速蒸發,使傳粉者的活動減少。如果盛花期遇到持續陰雨天氣,雨水會衝掉花粉並使昆蟲活動減少。氣象因素可能還會影響生境昆蟲區系,進而影響訪花者的種類和數量。表明異裂菊具有不穩定的傳粉環境,成為異裂菊能否成功傳粉的重要影響因子。
自交衰退作為物種的瀕危機制的重要原因已在很多物種中有過報導。一方面,異裂菊的雌雄同花可進行自發自交,另一方面,傳粉昆蟲也可對異裂菊進行協助自交。異裂菊居群僅分布於石灰岩石山山頂部分,兩個居群之間距離較遠。傳粉昆蟲很難在不同居群之間進行飛行。異裂菊居群的植株數量一般在10-50之間,其中只有部分開花,昆蟲隨機的訪花方式極易引起同株異花授粉,從而導致自交。異裂菊自然分布十分狹窄,居群規模很小,長期的自交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居群遺傳多樣性降低。野外調查發現,異裂菊小苗非常少,表明其居群自然更新能力很差,暗示異裂菊可能存在近交衰退。異裂菊的有性繁殖能力低,種群復壯最主要的途徑就是提高有性繁殖能力。因此,保存現有異裂菊居群面積或者人工促進居群內與居群間的傳粉,增加後代的基因雜合度,可在很大程度上達到復壯種群的目的。
保護措施:異裂菊是多年生草本,均不引人注目,除專業採集者外,一般不易被人發現。但民眾割草時,很可能割去當柴草。為使這些稀有植物不致滅絕,除宣傳保護植被的重要意義外,有關單位應進行引種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