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異發演替又稱外因演替,是指由外因主導的群落演替,即指由於外界生物或非生物因素而引起的群落演替。
特點
異發演替是由
生態系統外力所引發的演化過程,如因為溪流流量減少而使沼澤水位逐漸下降,並導致一個適應較乾
沼澤地的新群落的出現,那么這個變化過程就叫異發演替。
引起群落演替的外因主要有外界自然干擾、環境變化以及人類破壞因素等。群落異發演替是由生態系統外力所引發的演替過程,這種演替是由於外界環境因素的作用所引起的群落變化,包括由氣候的變動所導致的氣候發生演替、由地貌變化所引起的地貌發生演替、起因於土壤演變的土壤發生演替、如由於某些食草動物、挖土動物等侵入植物群落所引起的動物性外因演替、由火的發生作為先導原因的
火成演替和由人類的生產及其他活動所導致的人為發生演替。
在異發演替中,群落本身對
生境的重大變化並無很大影響。自發演替和異發演替之間的概念差異是顯而易覓的,在自發演替中,生物是變化的起因,而在異發演替中,生物只不過是對發生變化的環境和地理因素做出反應而已。
異發演替雖然是由外界因素引起的,但演替過程本身是一個
生物學過程,即異發演替只能通過使生態系統各組成成分及其相互關係發生改變,進而使系統發生演替。
研究與運用
①
鹽沼是全球溫帶及亞熱帶地區的主要濱海濕地類型之一,在我國分布廣泛。鹽沼
濕地生態系統敏感、脆弱且具有重要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理解鹽沼植物群落時空分布動態的一般規律與生態學機制,是開展鹽沼生態系統研究的基礎與關鍵。海陸交界的特殊環境特徵是影響鹽沼濕地植物群落的空間分布及演替過程的主要因素。在海洋
潮汐作用下,鹽沼濕地中的鹽度、水淹強度、氧化還原電位等
非生物因子往往呈梯度分布,這也導致了生物群落中種內、種間關係的變化。在非生物及生物因子的共同作用下,鹽沼植物群落也往往沿高程梯度呈帶狀分布。環境變化是鹽沼植物群落演替的驅動因素,在海岸線相對較為穩定的鹽沼,植物群落的演替多屬自發演替,而在靠近的大型河口的一些持續淤漲的鹽沼,植物群落演替通常屬於異發演替。沿海地區的水產業、流域上游及沿海地區的工程、污染及生物入侵等直接或間接的人類活動已對鹽沼濕地植物群落的產生了深刻影響。經過數十年發展,國際上鹽沼
植物群落學研究的熱點領域主要包括鹽沼植物群落與其他生物群落的相互關係、植物群落在鹽沼生態系統過程中的作用等。在全球變化背景下,鹽沼植物群落對氣候變化與海平面升高也日益成為鹽沼植物群落學相關的熱點。
②通過對河西人工固沙林植被群落和土壤
生物結皮演替發育及穩定性的調查發現,在降雨量大於100mm的地區,其人工固沙林群落的植物種在不斷增加,向複雜、較穩定的方向演化;能固土保水,並能形成適宜的小氣候環境,使沙丘面發育1~2cm厚的生物結皮,結皮下發生4~5cm的成土層,而且,不斷向養分積累、層次分化、構型地帶性的成土方向演化。在降雨量小於100mm的地區,人工固沙林雖然也能增加物種、固土保種、並形成一定的小氣候環境, 但是,由於其水分的補償較少,所形成的小氣候環境的作用微弱,又由於自然的旱化、鹽化、沙化程度加重,人工植被群落先發生進展性演替,然後又向簡單化、強度早生化方向發展。從其發展階段和速度而言,屬於外因、次生、波動性演替。從生態系統的演替發育觀出發,認為當土壤生物結皮物形成和良好發育才是流動沙丘趨於固定的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