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甲亞綱又名鰭甲亞綱Pteraspidomorpha,這是一類最古老而又為數眾多的原始脊椎動物,其特徵是頭胸部為數塊骨板所包圍,骨板內缺少像頭甲魚那樣的真正骨細胞構造;軀體常被以菱形鱗片;無中鰭和偶鰭;反歪型尾;口腹位或端腹位;眼靠前而側位;無背鼻孔;鰓區常被一排鰓板所掩蓋,由總鰓孔與外界相通。
基本介紹
主要歷史,典型代表,主要發現,
主要歷史
典型代表
Pteraspis(鰭甲魚) 本亞綱的典型代表。體呈棱形,長約6-10cm。頭部蓋著沉厚的甲冑,分別由一個吻片、一塊松果片、兩塊眶片、一塊很大的中背片、兩塊鰓片、兩塊角片、一個背棘構成背部和兩側的甲冑;腹部則由一塊很大的中腹片及其前端許多細小的口片組成。吻片由背面包裹到腹面,是完整的一塊。口腹位,後圍以許多長形的口片。眼側位,洞穿眶片,無偶鰭,尾鰭作反歪尾型。
所有各甲片的表面飾以同心紋,或光滑。體軀覆以菱形小鱗片。生活於淡水或濱海地帶。晚志留世至早泥盆世。
主要發現
華可特(Walcott) 1892年描述的Astraspis(星甲魚)是當時世界上已知最早的脊椎動物化石,因其頭甲的細微構造類似異甲類,因此也歸入本亞綱之中。標本發現於北美科羅拉多、懷俄明和蒙呂拿中奧陶世哈丁砂岩(Harding Sandstone)中,都是一些小骨片,僅有極少兩塊相關聯的骨板可知Astraspis的頭部為一塊骨板覆蓋,其他關於眼、鰓、鼻和鰭的位置等形態特徵均無法推知。
英國《自然》(Nature)在1976年3月4號上報導在斯匹茲卑爾根早奧陶世的地層中發現有此類化石的碎片,比Astraspis還早約2000萬年,無法復原其形態。
理奇(Ritchie)等1977年描述從澳大利亞中部愛利斯-斯普林斯南面查勞特嶺(Charlotte Range)地區中奧陶世樓梯砂岩(Stairway Sandstone)中發現的一種魚類化石也歸入本亞綱,名為Arandaspis prionotolepis(鋸鱗阿蘭達魚),因其在兩眼孔之間有左、右並排的兩個松果孔,和兩個眼睛一齊像是有四隻眼睛,非常特別,該魚又是在南半球首次發現的最早脊椎動物化石,故又稱它為南方四眼魚。這是世界上迄今所知能夠根據一些相關聯的主要骨板推斷部分復原其形態的最古老的脊椎動物,比北美中奧陶世的Astraspis大約還要早200萬年。該魚長13cm,身體高圓;腹甲深圓弧狀,背甲較平三角狀;背、腹甲之間有一排覆蓋鰓區的菱形小骨板,包圍鰓囊,可能組成總鰓孔與外界相通;口端位;眼側位而靠前;體軀被以狹長的鋸齒狀鱗片;尾部特徵不知。Arandaspis與鸚鵡螺、三葉蟲等海洋無脊椎動物伴生,其應是生活在淺海環境之中。與Arandaspis伴生的魚類,就目前的發現研究尚有Porophoraspis(孔甲魚)等三種。樓梯砂岩中魚類化石多樣性存在的事實表明在中奧陶世之前脊椎動物的多樣性已經存在很長時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