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位灶微環境耐受型單核巨噬細胞的形成及作用機制

《異位灶微環境耐受型單核巨噬細胞的形成及作用機制》是依託復旦大學,由李大金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異位灶微環境耐受型單核巨噬細胞的形成及作用機制
  • 依託單位:復旦大學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李大金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子宮內膜異位症(EMs)主要因子宮內膜碎屑返流至盆腹腔所致,異常盆腹腔免疫微環境是異位子宮內膜不能被有效清除的關鍵因素。本課題以異位灶微環境趨化因子調節環路為核心,以子宮內膜間質細胞(ESC)與單核巨噬細胞(M?)間交叉對話為基本思路,通過建立ESC和M?單獨、直接共培養體系,研究內(雌激素)、外(TCDD)環境因素通過趨化因子調節M?的功能,誘導異位灶耐受型M?形成的分子機制,以及耐受型M?進一步誘導na?ve T細胞向Th2型細胞分化,促進病灶局部Th2型免疫優勢形成,從而產生針對子宮內膜碎屑自身抗原的免疫耐受,導致異位種植及存活的分子機制。通過建立EMs動物模型,基因沉默和或過表達本課題組發現的關鍵致病功能基因,及通過過繼轉輸免疫細胞以重建免疫力,體內研究異位灶耐受型M?的形成及其介導病灶局部Th2型免疫優勢的分子機制,以解析異位灶耐受型M?在EMs發生與發展中的致病機制。

結題摘要

子宮內膜異位症(簡稱內異症)是一種常見的婦科疾病,因其發病率高,可致不孕不育、月經失調、痛經等多種臨床症狀,且具有較高的術後復發率而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內異症患者盆腹腔免疫微環境異常是異位灶不能被及時有效清除的重要原因之一,闡明異位灶異常免疫耐受微環境形成的分子機制對於理解內異症的免疫學發病機制及發展新的治療策略具有重要意義。在本項目的資助下,我們對異位灶微環境耐受型單核巨噬細胞的形成及其作用機制,以及調節性T(Treg)細胞、Th17細胞、NK細胞和自噬、趨化因子等參與內異症發生髮展的分子機制進行了深入研究。我們的研究發現:單核巨噬細胞(MΦ)與子宮內膜基質細胞(ESCs)的互動作用通過對Treg細胞、Th17細胞和NK細胞的功能調節參與內異症的發生髮展,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在(Human Reproduction, 2017;Cell Death and Disease, 2014;American Journal of Reproductive Immunology, 2017;Cell Death and Disease, 2017;Reproduction, 2017) 雜誌上;我們的研究顯示自噬、趨化因子和炎性受體能夠調節ESCs和或NK細胞的生物學功能,參與異位病灶的形成和進展: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在(Autophagy, 2018;Human Reproduction, 2015;American Journal of Reproductive Immunology, 2015;American Journal of Reproductive Immunology, 2016) 雜誌上。我們的研究深入解析了內異症發病的免疫學分子機理,為以關鍵靶細胞和關鍵功能分子為靶點進行疾病的防治提供了有力的理論依據和科學基礎。在本項目的資助下完成的研究已發表了多篇高水平的學術論文,並多次在國際重要學術會議上受邀做主題報告,在相關領域進一步提升了學術影響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