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壇輯佚

畫壇輯佚

《重慶舊聞錄1937-1945》叢書以八年中國抗戰的大後方指揮中心——重慶為歷史背景,以不同的分類,從不同角度對發生在這裡的許多鮮為人知的歷史人物、事件、佚聞、風俗等的串聯,展現給我們一幅幅鮮明的、立體的歷史畫卷。 本書為其中一冊,以人物事件為主線,以選入本書的具體人物或事件劃章節。對陪都畫壇藝術大師的生活、藝術成就、趣聞軼事作生動地描寫,並配以相關的文獻資料和歷史圖片,極具可讀性,集閱讀、收藏於一體。

基本介紹

  • 書名:畫壇輯佚
  • 出版社:重慶出版社
  • 頁數:334頁
  • ISBN:753668262X
  • 作者:黃宗賢 范美俊
  • 出版日期:2006年12月1日
  • 開本:16開
  • 品牌:重慶出版集團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

內容簡介

《重慶舊聞錄1937-1945》叢書以八年中國抗戰的大後方指揮中心——重慶為歷史背景,以不同的分類,從不同角度對發生在這裡的許多鮮為人知的歷史人物、事件、佚聞、風俗等的串聯,展現給我們一幅幅鮮明的、立體的歷史畫卷。

本書為其中一冊,以人物事件為主線,以選入本書的具體人物或事件劃章節。對陪都畫壇藝術大師的生活、藝術成就、趣聞軼事作生動地描寫,並配以相關的文獻資料和歷史圖片,極具可讀性,集閱讀、收藏於一體。

圖書目錄

總序 往事豈能盡如煙 重慶舊聞錄1937-1945
呂鳳子碧山被劫
徐悲鴻在渝上課片斷
徐悲鴻畫獅抵房租
陳之佛“流憩齋”復興工筆花鳥畫
張善子兄弟合寫《忠心報國圖》
林風眠隱居南岸舊倉庫
林風眠:更大的寂寞,從重慶開始
沙坪壩中一路“二流堂”舊事
傅抱石與“金剛坡下山齋”
吳作人在重慶的灰色記憶
抗戰時期的王琦
盧鴻基批評抗戰“春宮”
趙望雲的中國畫改革
劉開渠為抗戰英雄造像
葉淺予初訪重慶印象
唐一禾重慶吹響《七·七的號角》
吳冠中重慶記趣
張善子的《飛虎圖》與“飛虎隊”
呂鳳子與張大千聯袂作畫
陳立夫登門聘請呂鳳子
滕固的悲情與寂寞
於佑任北溫泉吃瓜得妙聯
張書旎炸彈下繪《百鴿圖》
李際科騎馬走三峽
司徒喬艱難的團山堡歲月
徐悲鴻畫貓與贈馬
唐一禾創作《勝利與和平》
丁聰與吳祖光相識在劇場
李可染與“師牛堂”
傅抱石的繪畫創新無人賞
林風眠與徐悲鴻恩仇錄
前衛得無法歸類的龐熏瑟畫作
生不逢時的龐熏瑟畫展
葉淺予夫婦幽居北溫泉
林風眠與潘天壽桃李相報
林風眠到黑院牆上課
磐溪黑院牆學生趣聞
唐義精為陸定一尋兒
呂鳳子拒畫與贈畫
於佑任光天化日提燈見蔣
陳之佛六辭國立藝專校長
張大千佚師四則
周恩來延安紅棗贈悲鴻
徐悲鴻與胡羽文短扎
豐子愷與沙坪美酒
金剛坡傅抱石以畫謝妻
豐子愷鞭炮美酒慶勝利
毛澤東紅岩村當模特
黃苗子與《沁園春·雪》的發表
徐悲鴻與蔣碧薇在渝婚變
廖冰兄《貓國春秋》刺暴政
陸儼少過三峽而變畫風
後記

文摘

書摘
沙坪壩中一路“二流堂”舊事

一、“二流堂’主人唐瑜

抗戰期間的陪都重慶,“二流堂”是一個聲名顯赫的“組織”。

它的形成,與一個叫唐瑜的人有關。

唐瑜,是“一個公認的好人”,廣東潮州人,緬甸仰光的華僑。上世紀30年代初,因反對家庭包辦的親事逃婚到了上海,與當時上海的中共地下黨員潘漢年、夏衍以及著名的電影導演蔡楚生、作家陳荒煤等關係密切。他在上海編小報、副刊,寫影評,並先後在幾個電影廠擔任宣傳工作。在仰光,唐瑜有一個胞兄是位富有的商人,而這個胞兄非常看重手足之情,對胞弟關懷備至,曾經給他一把金梳子,對他說:“如果沒錢了,就折下一個梳齒換錢用。”

抗戰爆發後,唐瑜是從上海回到仰光,然後經緬甸到昆明的滇緬公路輾轉到了重慶。胞兄曾經送給他兩部大卡車和一部小轎車,在一輛卡車上裝滿當時暢銷的物資,想讓他做點生意賺錢。而另一輛卡車上,唐瑜卻裝滿了食品,一到重慶便和朋友們分享,不久就吃完了。後來沒錢用了,先把貨賣了;貨賣完了又沒錢了,最後乾脆把車都賣了。

戲劇家吳祖光有次和唐瑜一同走在重慶中山一路近四德里的馬路上,這時看見一輛嶄新的豪華小轎車遠遠地開過來。唐瑜忽然停步不走了,當時大雨初晴,路上積水很深,汽車從他們身邊飛馳而過。兩人躲避不及,都濺了一身泥水,尤其是唐瑜,更是滿臉的泥水。

車已經開遠了,唐瑜仍舊呆呆地望著汽車。好久,他才回過神來,對吳祖光說:“這車是我的……”

在重慶,唐瑜先是租房。他在臨江門下租一個小院和兩間平房,一間房裡住的是女作家、演員鳳子,另一間住的是三個單身漢:漫畫家丁聰、音樂家盛家倫和主人家唐瑜。單身漢的房間沒有床,三個人合睡在一條非常漂亮的高級地毯上。當然,地毯也是唐瑜買的。

後來,唐瑜對建房發生了興趣。有一天,唐瑜拿著那把金梳子突發奇想:把金梳子賣了,用換來的錢蓋房子多好!

於是,唐瑜租地買地,並自己擔任總設計師和施工監理,新房子就不斷修建起來了。他全部免費提供給朋友們住。因為,不斷有一些從上海等地逃難到重慶的文化人,包括文學、戲劇、電影、美術、新聞各界的朋友,而他們往往身無分文,連容身之所也沒有。

所以,唐瑜寬大的房子就成了大家臨時寄居和集會的場所。而實際上,這裡也是一處知識分子與文藝界流浪者的“高級難民收容所”。

杜甫當年避“安史之亂”而入蜀,在距離重慶不到400公里的成都郊外的草堂里,寫了一首著名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屋漏偏逢連夜雨”的老杜,在詩歌中渴望:“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而實際上,窮苦的老杜是有心而無力的,自己的茅屋尚不能遮風擋雨,何來“廣廈千萬間”去“大庇天下寒士”?

唐瑜肯定是看過老杜的詩歌,而修建了“廣廈千萬間”。一是因為他好客,更要緊的是:他太有錢了!

其中,有一次建房,包工頭拿了他預付的建房款跑了,最後也無處查找,他也只得算了。

在重慶建房,往往就地取材,大都採用當地極易取得的巨大的竹子捆綁起來做成屋架和門窗,然后里外抹灰和加蓋屋頂,便成為居室,這種在當地統稱為“捆把房子”的建築,經過細緻的加工也完全可以成為漂亮的西式住宅。唐瑜先後修建起不止兩三處住房。第一套房子叫“依廬”,曾經給文學家夏衍一家人居住;唐瑜最後建造的最大的一幢房子叫“碧廬”,在重慶沙坪壩中山一路四德里下坡的四德村。為建這所豪宅,他把昆明一家電影院的股本都賣了。它有一個很寬敞的大客廳和三間住室,裝修比較考究。因為唐瑜特別喜歡壁爐,在大客廳里砌了一個很講究的漂亮壁爐,所以給房子取了一個名字“碧廬”。“碧廬”與“壁爐”同音。冬夜裡,在壁爐里架柴燃燒,大廳被映照得又紅又暖,開個舞會或搞個沙龍什麼的,情調相當浪漫。

重慶的朋友當中,只有書畫家黃苗子和畫家郁風夫妻倆才有一幢真正的漂亮洋房,位置在枇杷山下。由於黃苗子是國民政府財政部的機要秘書,連印鈔票的事情都管,人家有求於他,存心討好而向他進獻的。但他的別墅也沒有“碧廬”那樣款式的大廳和壁爐。

唐瑜的“碧廬”,就是“二流堂”的革命根據地。在鼎盛的時候,住過十幾位房客,經常出沒於該處的文化人有吳祖光、呂恩、夏衍、丁聰、方菁、張正宇、郁風、黃苗子、張光宇、盛家倫、薩空了、沈求我、戴浩、金山、張瑞芳、高集、高汾、馮亦代……

這裡無需要一一介紹他們是乾什麼的,反之他們都是當時或後來文藝界的“腕兒”。比如,丁聰是漫畫高手,吳祖光是戲劇大家。現在看來,很少發現純粹在“碧廬”里騙吃騙喝、毫無成就的人。在重慶的文藝界,它是一個引人的去處,正如古代文人雅集的西園或是蘭亭的集會之所,而來往之人,也是“談笑皆鴻儒,往來無白丁”。

或許,正因為他們都不是白丁,在建國後就引起了陰謀家的關注,把他們統統都搞成了“二流堂”反革命集團”成員,一個一個地迫害。

這讓1912年出生、當時的“二流堂”堂主、令已是94高齡的唐瑜老先生感嘆不已:都是造房子惹的禍!不但沒有“大庇天下寒士”,反而害了別人。

1979年,黨和政府為“二流堂”撥亂反正。新華社發文稱:“這是我黨和一些黨外人士聯繫的一個場所。”

當然,這是後話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