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菌核病

番茄菌核病

番茄菌核病是由核盤菌引起的、發生在番茄的病害。主要危害莖基部,也能危害莖、葉和葉柄、花、果實和果柄,在幼苗期和成株期均可感病。葉片染病多從葉緣處發病,初呈淡綠色水漫狀,後變為灰褐色,並出現白色菌絲;果實發病似開水燙過並著生茂密菌絲,後期果實上出現鼠糞狀菌核;莖染病多由葉柄基部侵入,病斑褐色,邊緣水浸狀,濕度大時著生白色菌絲,後期莖內外均可形成大量菌核,嚴重時植株枯死。

番茄菌核病在中國各地均有發生,是保護地栽培番茄生產上的重要病害。該病在溫室大棚的番茄上發生普遍,如果不及時防治,會造成落花落果,嚴重的造成番茄減產20-30%。

番茄菌核病的防治方法主要有播種前進行種子處理、土壤消毒;與水生蔬菜、禾本科作物及蔥蒜類蔬菜輪作;加強田間管理,及時打老葉、清理殘留花朵,收穫後徹底清除病殘體。在發病初期還可以進行噴藥防治,每隔7-10天噴藥1次,連續噴2-3次,重病田視病情發展,必要時還要增加噴藥次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番茄菌核病
  • 外文名:Tomato sclerotinia rot
  • 病原:核盤菌
  • 為害作物:番茄
  • 為害部位:莖基部、莖、葉和葉柄、花、果實和果柄
病原特徵,為害症狀,侵染循環,流行規律,防治方法,農業防治,化學防治,

病原特徵

番茄菌核病病原為核盤菌(學名:Sclerotinia scleroriorum (Lib.) de Bary),屬真菌子囊菌亞門、柔膜菌目、核盤菌屬。菌絲體白色,綿絮狀,粗細不一,直徑3-4微米,透明,有橫隔,內有濃蜜的顆粒狀物。子囊盤杯狀,淺肉色至褐色,1個至4個從菌核上生出,子囊盤直徑0.3-0.8厘米,柄褐色細長,微彎曲,長4厘米左右,由盤基部向下漸細。子囊棍棒狀,無色,(108-135)微米×(9-10)微米,內含8個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單行排列,橢圓形,無色,12微米×4微米;小型分生孢子單胞,無色,3-4微米,密生於分生孢子梗上,形成84微米×77微米的孢子塊。側絲細長,線形,夾生在子囊之間。
病菌喜溫暖高濕的環境。適宣發病的溫度範圍0-30℃,最適發病環境,溫度為20-25℃,相對濕度90%以上;最適感病生育期為成株期至開花座果期。發病潛育期5-8天。子囊孢子萌發的適宜溫度5-10℃,菌核萌發適溫15℃。該病原除為害番茄外,還危害辣椒、茄子、黃瓜、豇豆、蠶豆、豌豆、馬鈴薯、胡蘿蔔、菠菜、芹菜、甘藍等多種蔬菜。

為害症狀

番茄菌核病在幼苗期和成株期均可感病,主要危害莖基部,也能危害莖、葉和葉柄、花、果實和果柄。
  • 莖染病,危害莖基部和莖分杈處。發病初始為褐色水漬狀斑,後病斑繞莖變黃。濕度高時病部長出一層白色棉絮狀菌絲體,軟腐無氣味;田間濕度低時病斑呈灰白色,稍凹陷,易折斷。受害後莖桿內髓部受破壞,腐爛而中空,剝開可見白色菌絲體和黑色菌核。菌核呈鼠糞狀,圓形或不規則形,早期白色,以後外部變為黑色,內部白色,大小一般(1.5-6)毫米×8毫米,4-10粒;後期病部以上莖葉枯萎,莖基部葉片染病始於葉緣,形成不規則形、黃褐色的病斑,葉片基部受害形成不規則形、灰褐色水漬狀病斑。濕度高時葉片表面產生白色棉絮狀菌絲體,軟腐,可致葉片枯死脫落。染病後期整株枯婁,病苗呈立枯狀死亡。
  • 葉柄染病,由葉柄基部侵入,水浸狀,病斑灰白色稍凹陷,後期表皮縱裂。葉柄染病的植株易引起莖分杈處染病,病部以上枝葉凋婁變黃,病部以下枝葉則可繼續生長。
  • 花梗染病,蔓延至果實,病部褪色變白,稍帶濕腐。花瓣受害後失去光澤呈蒼白色,易脫落。
  • 果實及果柄染病,始於果柄,並向果實蔓延,致果實水浸狀腐爛,果表長白色棉絮狀菌絲及形成黑色粒狀菌核。

侵染循環

病菌以菌核在土壤中和病株殘餘組織內及混雜在種子中越冬或越夏。菌核一般可存活2年左右。在環境條件適宜時,菌核萌發產生菌絲體和子囊盤,子囊盤散放出的子囊孢子借氣流傳播到植株上,引起初次侵染。病菌很難直接侵染生長健壯的植物莖葉,一般都是在衰老的葉片組織或未脫落的花瓣上穿過角質層直接侵入,侵入後病菌破壞寄主的細胞和組織,擴散和破壞鄰近未被病原物侵染的組織,並通過病健株間的接觸,進行重複侵染病葉、莖與植株健部間的接觸,帶病花瓣落在植株健部,病菌就可以擴展而使健全的莖、葉及果實發病。

流行規律

在中國上海及長江中下游地區,番茄菌核病的主要發病盛期在1-6月及10-12月,常年春季比秋季發生重。年度間早春多雨,寒流侵襲作物受凍、天氣忽冷忽熱變換頻繁或梅雨期間多雨的年份發病重;秋季晩秋溫度偏高、多雨的年份發病重;田塊間連作地、排水不良地發病較早較重;栽培管理上種植過密、通風透光差氮肥施用過多、莖葉過嫩或受霜害、凍害和肥害的發病重;中管棚保護地及溫室栽培關棚時間過長、通風換氣少、大水大肥澆灌的發病重;品種間殘留花多的、莖葉柔嫩多毛的品種易感病。

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

  • 茬口輪作:與水生蔬菜、禾本科作物及蔥蒜類蔬菜輪作。
  • 培育壯苗:苗床定期適時用藥防病,適溫煉苗防止高腳苗、弱苗,秧苗移栽前一定要做到帶藥移栽,不移栽病弱苗,從嚴控制秧苗帶病移栽。
  • 加強田間管理:開好排水溝系,防止土壤過濕和雨後積水引發病害,合理密植,科茡施肥,控制澆水。控制保護地栽培棚內溫濕度,及時放風排濕,尤其要防止夜間棚內濕度迅速升高,是防治本病的關鍵措施。注意合理控制澆水和施肥量,澆水時間放在上午開棚時,以降低棚內濕度。特別在春季寒流侵襲前,要及時加蓋小環棚塑膠薄膜,並在棚室四周蓋草簾,防止植株受凍
  • 清潔田園:及時打老葉、清理殘留花朵,發現病株及時拔除或剪去病枝,帶出棚外集中燒毀或深埋。收穫後徹底清除病殘體,深翻土壤,防止菌核萌發出土。

化學防治

  • 種子處理:清除混雜在種子中的菌核,避免將菌核播入苗床中。播種前乾種子用2.5%咯菌腈懸浮種衣劑(適樂時)包衣,包衣使用劑量為3-4‰,包衣後晾乾播種;或用50-55℃的溫湯浸種10-15分鐘,移入冷水,然後取出晾乾後播種。
  • 土壤消毒:每平方米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10克,與乾細土10-15千克拌勻後撒施,消滅菌源。
  • 噴藥防治:在發病初期開始噴藥,每隔7-10天噴藥1次,連續噴2-3次,重病田視病情發展,必要時還要增加噴藥次數。高效、低毒、低殘留防治用藥:可選嘧霉胺啶醯菌胺戊唑醇春雷黴素等噴霧。常規防治用藥:乙烯菌核利腐霉利異菌脲等噴霧具體用藥量及倍數,須按照作物病害危害程度及各農藥品種使用說明予以確定。
  • 熏蒸防治:春季遇連續陰雨,中管棚保護地栽培番茄棚內可選用煙燻劑每180平方米標準棚100克,開棚排濕20分鐘後進行悶棚熏蒸。
  • 病莖塗藥治病:在植株莖部始發病時,用50%異菌脲可濕性粉劑(撲海因)100倍調成漿糊狀,用毛筆沾藥糊塗病莖部治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