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灰斑病

番茄灰斑病

番茄灰斑病又稱褐斑病,是由番茄殼二孢菌侵染所引起的、發生在番茄上的病害。主要危害番茄葉片、莖和果實。葉片發病後出現褐色小點,後擴展為灰褐色橢圓形或近圓形大斑。輪紋較明顯,病斑上著生小黑點,呈輪紋狀排列。後期病斑易破裂。

番茄灰斑病在中國各地均有發生。中國上海及長江中下游地區番茄灰斑病的主要發病盛期在4月中下旬至9月間。常年春季發病重於秋季、年度間早春溫度偏高、多陰雨、光照時數少的年份發病重。

番茄灰斑病的防治方法主要以農業防治和化學防治為主。首先及時清除病果及病殘體,集中燒毀、深埋,減少初侵染源。與非茄科作物實行2年以上輪作。再結合化學藥劑進行防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番茄灰斑病
  • 外文名:Tomato grey spot
  • 別名:番茄褐斑病
  • 為害植物:番茄
  • 病原:番茄殼二孢菌
病原特徵,為害症狀,侵染循環,流行規律,防治方法,

病原特徵

病原菌為番茄殼二孢菌(Ascochyfa lycopersici Brun),屬半知菌亞門真菌。分生孢子器深褐色,球形具口,先產生於寄主表皮下後露出葉面,直徑100-250微米。分生孢子亞圓形,雙細胞,分隔處縊縮,大小(4.5-15)微米×(2.5-5)微米。
病菌喜溫暖潮濕的環境。適宣發病的溫度範圍7-32℃;最適發病環境,日平均溫度為18-27℃,相對濕度90%以上;最適感病生育期蓮座期至採收期,發病潛育期3-10天。菌絲體發育最適溫度為20-26℃,孢子囊形成和萌發的最適溫度為10-20℃,侵入適溫16-20℃。在黑暗條件下產孢量多且快,光照對孢子囊的萌發有促進作用。孢子囊和卵孢子的萌發均需高濕條件。
番茄殼二孢菌番茄殼二孢菌

為害症狀

番茄灰斑病主要危害番茄葉片、莖和果實。發病初期葉片上出現褐色小點,逐漸擴展為近圓形的大病斑,病斑上的輪紋不明顯。發病後期病斑迅速擴大至葉片的1/3-3/4,輪紋不明顯。病斑上著生小黑點,呈輪紋狀排列,邊緣暗色,易破裂或脫落。莖部發病多始於中上部的枝權處,初為暗綠色水浸狀,後變黃褐或灰褐色不規則形斑,病部粗糙,邊緣褐色,也有小黑點,輪紋不明顯,易折斷或半邊枯死。嚴重的莖髓部腐爛、中空或僅殘留維管束組織。發病果實蒂部附近呈水浸狀黃褐色凹陷斑,並產出深褐色輪狀排列小點,後果實腐爛。

侵染循環

病菌隨病殘體在土壤內及地表越冬,第2年遇雨及灌溉水時侵染植株,田間的病菌不斷積累,引起病害的發生和流行。病菌主要靠雨水和氣流傳播。

流行規律

中國上海及長江中下游地區番茄灰斑病的主要發病盛期在4月中下旬至9月間。常年春季發病重於秋季、年度間早春溫度偏高、多陰雨、光照時數少的年份發病重;田塊間連作地、排水不良、與感病寄主間作的田塊發病較早較重;栽培上種植過密、通風透光差、偏施氮肥的田塊發病重;管理上早春保護地栽培溫室和大棚內關閉時間長、空氣流通不良、濕度過大的發病重。

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及時清除病果及病殘體,集中燒毀、深埋,減少初侵染源。與非茄科作物實行2年以上輪作。
化學防治:發病初期開始噴藥,每畝每次用50%乙烯菌核利乾懸浮劑(農利靈)75-100克,加水100千克稀釋成1000-1300倍液,進行莖葉噴霧,每間隔7-10天噴一次藥,共噴藥3-4次。常用藥還有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36%甲基硫菌靈懸浮劑500倍液。每隔7-10天防治1次,連續防治2-3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