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瓮村

番瓮村

番瓮村位於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縣長青鄉政府駐地東面,公路距11公里。東面與揚武鄉烏仲村相連,南與揚武鄉老冬村接壤,西與本鄉龍塘村交錯,北面與興仁鎮烏猛村相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番瓮村
  • 所屬地區: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縣
  • 面積:8.775平方公里
  • 人口:1226人
基本概況,基本數據,

基本概況

全村土地面積8.775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積1125.6畝,其中:田1053.93畝,土71.67畝。人均占有面積為0.64畝。轄番瓮大寨(含番瓮老寨)、乾也、乾果、烏基、排建(黨堯)和把臥6個自然寨9個村民小組414戶1756人,勞動力為1226人,其中男999人,女757人。有王、李、廖、楊、吳、龍、文、彭、羅9個姓氏。苗、漢兩個民族聚居。是一個以苗族為主,苗、漢兩個民族混居的村,均為世居民族。
番瓮村委會駐番瓮大寨,因而得名。1920年(民國九年)屬第2區第3保(設番瓮)。1932年(民國二十一年)屬仁和鄉。1941年(民國三十年)置第6保,屬長青鄉公所。1951年廢保建翻瓮村,屬長青鄉人民政府,同年9月完成土地改革。1953年建互助組,屬龍塘鄉人民政府。1956年建龍莊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屬龍塘鄉人民委員會。1958年改稱番瓮大隊,屬龍塘人民公社,1959年書龍塘管理區。1961年屬長青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1963年屬龍塘人民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1966年屬長青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1968年改為龍塘大隊革命生產委員會。1980年改為龍塘大隊管理委員會,屬長青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1984年改為翻瓮村村民委員會,屬龍塘鄉人民政府。1992年1月龍塘鄉和長青鄉合併為長青鄉後,屬長青鄉人民政府。各寨房屋依坡而建,塊狀坐落,各寨內居住較為密集。房屋為穿斗式,有五柱、七柱排規格結構,杉木瓦頂,多為二樓一底,多以三間一棟常見,少數為四、五間的。土壤為黃壤土、頁岩風化石沙土、黑色水稻土。年降水量為1200—1450㎜,年均氣溫為16.0℃,無霜期為250—260天,主要農作物有水稻、玉米、紅薯、小麥、油菜、豆類、花生、魔芋等。有野獼猴桃、楊梅、李子、板栗、櫻桃、柿子等水果。尤其是野生獼猴桃屬生態果品,富含人體所需的多種維生素,清涼、酸甜,味美可口,系天然“水果之王”,深受消費者喜愛。
村內溝壑深重,高山與河溝落差大,容易發生山體滑坡等地質災害。
自然資源 有刺三茄、刺五茄、貓爪刺、白刺、刺棹、刺垴苞、見血飛、栽秧泡、羊奶果、螳螂罐、刺梨果、三楂果、救軍娘、五倍子等稀有之物,既是用作屏障,防止禽畜破壞農業生產的天然材料,又是名貴的中草藥材。區內還有享譽四鄰的番瓮大寨三百屯,番瓮大寨茂密的櫸木、楠木等自然屏障等自然資源景點。
番瓮村有較豐富的森林資源,又有較寬面積的草資源,適合生態養羊。
2010年末,農民人均有糧422.5公斤,農民人均純收入3183元。兒童入學率為99.8%,電視覆蓋率為87%。農民家庭經濟收入主要靠種養殖和外出務工收入,個體私營運輸、工商戶等有所發展。
民間手工藝 木匠、篾匠、削扁擔、鑿犁彎、削牛椏、挑花、刺繡、織錦等民間工藝世代相傳。
文化教育 1982年9月創建番瓮國小,有公辦和民辦教師6名,入學學生184名。後來番瓮國小幾異其址,1990年在“翁培牛”修建磚混結構的番瓮國小,並不斷擴建,辦學條件也由高小逐步升至完小。2001年實行教育資源整合後,番瓮國小和龍塘國小合併為現在的龍塘國小。村內學子有考入貴州民族學院、貴州交通學院等高等院校學習深造。
1987年,開始修建烏西至番瓮寨腳公路,1990年8月竣工投入運行。隨後,修建大寨、乾果、烏基、把臥、乾也等進寨公路

基本數據

人口總數:1811人,農業人口:1756人,非農業人口:55人;
行政區面積:8.775平方公里;
耕地面積:1125.6畝;
主要民族成分:苗,漢;
發展口號:創先爭優樹模範 四幫四促解困難 三個建設促發展;
所轄村:番瓮大寨(含番瓮老寨),乾也,乾果,烏基,排建(黨堯),把臥;
生產總值:540萬元;
主要經濟產業:硒鋅農副產品;
名特產品:刺梨果,三楂果,五倍子;
自然條件:低山丘陵地貌;
資源:林木。
地理位置地理位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