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節文廟

畢節文廟

畢節文廟又稱孔廟、夫子廟,畢節文廟要追述於明正統年間,由當時畢節衛指揮唐諫於正統三年(1438年)以其宅地修建。隆慶六年(1572年),兵備道沈聞遷建於東門青螺山。萬曆十八年(1590年)兵備道陳性學又遷建於城南虎踞山。天啟二年(1622年)遭兵燹。天啟五年重建於英濟祠。順治十八年(1661年),兵備道王鼎遷建於城北長慶山之東北隅(原進校處)。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遷建於現廣惠路中段的畢節市第一人民醫院處,乾隆年間知縣凌均、董朱英曾多次維修重修。

文廟在歷史上作為育才的杏壇名符其實,民國時期的男子國小,貴州省立畢節師範學校都先後以文廟為校舍,為畢節造就了不少的人才,在教育上作出了貢獻。解放後,政府利用文廟舊址興辦了畢節地區醫院,現文廟已無從尋找到昔日的蹤影。但文廟是畢節已經消逝的古建築中保存照片最多的一座。在畢節教育界的很多老前輩是畢節師範學校的學生,從他們當年的畢業照片還可見文廟當年的輝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畢節文廟
  • 地理位置:位於現廣惠路中段的畢節市第一人民醫院處
地理位置,主要景點,意義價值,

地理位置

畢節文廟又名夫子廟(位於現廣惠路中段的畢節市第一人民醫院處)。
畢節市第一人民醫院

主要景點

文廟座北朝南,依山而建。沿廣惠路遠遠就能看見跨越廣惠路兩架高聳的石牌坊,坊高3層,4柱3門。東坊中門上方刻著“金聲”二字,西坊中門上方刻有“玉振”二字。兩坊中間是長約50米的紅色門牆,牆上用青花碎瓷鑲嵌“萬仞宮牆”4個楷書大字顯得格外絢麗奪目,站在紅牆之外就使人感受到孔廟威嚴雄壯。大牆東西各有一拱門,東為“禮門”,西稱“義路”,但兩門長期關閉,據說是畢節未出過狀元的緣故;在兩拱門邊立有高約1.5米,寬約40厘米石碑各一塊,碑上刻有“文武官員至此一律下馬”,可見當時封建統治者對孔子之尊重。紅牆東西轅門內是高大的木製牌坊,東坊上端刻有“德配天地”四字,西坊刻有“道冠古今”四字。
進入廟後是一個不大的廣場,廣場四周古柏參天,當年男一小、畢節師範學校的學子就是利用廣場進行立正、稍息的操練。廣場的北端為一半圓形水池,曰:“泮池”,上架小橋一座,橋欄板上雕龍畫鳳,裝飾精細。沿石階而上是一平台,平台中央為4柱3門的“欞星門”,平台右側建有“忠孝祠”,西側建有“節義祠”。站在平台上仰望石階上黃瓦翹檐的“大成門”威嚴雄壯,大成門兩側為青瓦磚牆的“鄉賢祠”、“名宦祠”。
沿石階而上過大成門,就可看飛檐斗拱,黃色筒瓦的大成殿,殿內有8根朱紅色木柱,柱腳均有石雕石墩。大殿中央供奉“大成至聖先師孔子”牌位,兩側則供奉孟子、曾子、顏子、思子等72賢人的牌位。莊嚴雄偉的孔廟如今已不復存在,前幾年在醫院門診部門外還能見幾個殘存的石柱墩,訴說著文廟過去的輝煌歷史。

意義價值

在建文廟崇尚孔孟之道之時,官府興建了官學、書院、民間興辦義學、辦私塾,畢節文風因此而盛。民間還在城東修建大、小文峰閣祈求畢節文運昌盛。在五龍橋畔翔龍寺後山修建奎星閣(魁星閣),望城坡(現煙廠對面)修建帝君廟祭祀文曲星君,讀書人赴省城、京城趕考求取功名者都要到這幾個廟宇拜祭文曲星君。
由於文廟、官學的普遍建立,極大地促進了畢節教育文化的發展,數百年來人才輩出。遠不說貴州的第一個進士張諫是畢節人,清代順治六年(1649年)至光緒三十年(1904年)在畢節市現所轄範圍內,共考中進士的78名(包括特賜進士4名),其中畢節縣為37名居各縣之首。特別是清代路家一門五進士,科甲連登,盛極一時;路元升為乾隆元年進士,曾孫路孟逵嘉慶十九年進士,孟逵子路璋、路璜分別為道光十六年和二十五年進士,孟逵孫路朝霖光緒二年進士,可見畢節縣歷史上教育與文化之發達。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至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現畢節市所轄範圍經鄉試中舉者共406人,僅畢節縣就達151人,居各縣之首。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康有為聯合各省在北京會試的舉人1300餘人簽名上書,提出拒絕契約、遷都抗戰、變法圖強三項主張,參加簽名的舉人就有畢節縣葛明遠、楊懋林。悠久的文風一直延續到現代使畢節畢節縣人才輩出,如周素園、林清、徐健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