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啟(Joseph Beech,1867~1954),美國傳道士、教育家,文學士,神學博士,華西協合大學(現四川大學華西醫學中心)的主要創建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畢啟
- 外文名:Joseph Beech
- 出生日期:1867
- 職業:美國傳道士、教育家
人物生平,社會貢獻,所受到的評價,
人物生平
1867年 出生於英國吉爾菲爾德市一個經營運輸業的商人家庭
1873年 隨父母遷居美國
1899年 畢業於惠斯聯大學,獲神學博士學位
1899年 受基督教會差遣隻身赴華
1904年 創建成都華英中學,並任校長
1905年 參與籌建華西協合大學
1913年 任華西協合大學首任校長
1930年 辭去華大校長職務,任華大教務長
1946年 獲民國政府授予外國人特殊功績榮譽獎紅藍鑲綬四等彩玉勳章,以79歲高齡返回美國
1954年 逝世,享年87歲。
社會貢獻
大學建立中的積極參與者
1901年,清政府將全國省、府、州、縣的書院變為由高等、中等和初等學校構成的現代學校系統。這是中國現代教育取代古代教育的一個轉折點。在畢啟任校長、位於華美中學附近四川也成立了高等學堂。這既推動新式學校的建立,也為傳教士們發展西式學校提供了最好的機會。他們同時感到,中學“開辦多年,頗著成效,若限於中道不使之上達,則本末未賅,終非全材,而於教育前途,難期進步。”於是興致勃勃,要完成華東地區傳教士們業已建立大學的目標。在早期高等教育的規劃中,差會都在考慮建立小的獨立學院,1904年秋浸禮會已有三名傳教士和兩名中國教師開始上課了。與此同時,美以美會在成都的負責人畢啟和甘來德(HzrryL.Canright)加拿大英美會負責人啟爾德(O.L.Kilborn)、杜煥然(J.L.Steawart)英國公誼會負責人陶維新(R.J.Davidson)在成都商談後認為“除非他們聯合起來形成力量,與政府的標準一致,並且以值得讚揚的基督教運動的方式進行工作,”否則差會的工作是不會成功的,從而達成了建立華西協合大學的計畫草案,提交華西差會顧問部商討。1905年5月,華西差會顧問部通過了這個草案。11月顧問部通過成立“國小和中學聯合教育委員會”對華西所有教會教育進行規劃及“協合大學臨時管理部”,籌建華西大學。隨後他們聘請了芝加哥大學的波爾頓教授和張伯倫教授來成都考察,提出了建設的藍圖。並把第一份申請送達美以美會、浸禮會和監理會的總部。但是差會的總部卻以資金籌措和差會間難以協調的困難而予以拒絕。他們儘管失望,卻未氣餒。又重新起草一個新的章程,提出了採取“牛津體制”,即每個差會建立和資助自己的學院,管理自己的資金和設備,學校則提出教學大綱,制定錄取、考試標準,使集中化與個性化相結合;這個創造性的“牛津體制”既解決了各教會提供資金、設備和相互的協調工作,也反映了現代大學的特點,保證了學校在育才方面擁有獨立的辦學自主權。畢啟被派回紐約和多倫多,霍敬德被派回英國向國內理事部報告。這個方案經多次討論最終被理事部接受,為大學的建立奠定了完善的基礎。
籌集經費,建築校舍的操辦者
還在1907年傳教士們選定成都南門外即後來的華西壩作為學校永久之地,首先在這裡找到了大約150畝可購買的水田和墓地,加拿大教會提前支付了第一張支票,開始修建簡易的臨時建築。1913年畢啟當選為首任校長後,便開始籌集經費,根據英國建築師榮特易的設計,開始修建永久性建築。他首先向四川省當局和民國政府募得大洋萬元,都督胡景伊、省長陳宦,兩人各捐銀三千元以示倡導;民國三年面見袁世凱,爭取袁個人給大學捐贈了4000大洋。為籌措建校經費,他先後15次橫渡太平洋回國及在中國內多方遊說籌集辦學經費,經手的中外各界捐款達400多萬美元。他每到一處,不論資本家、教會人士、中國的官吏,都主動去拜會,爭取同情與贊助。曾在中國賺了錢的資本家、發現鋁的霍爾捐助50萬美金作基金。更多的人則是捐資建築。在他的操辦下,十幾年間,年復一年地爭取各種捐贈,修建了辦公、教學、宿舍樓等大小39幢。如美以美會JCYu及亞克門柯里1914年捐建的華美宿舍;紐約長島北岸的羅恩甫夫婦為紀念白槐氏1915-1919年捐建了懷德堂(行政樓);加拿大哈利法費的霍特為紀念赫裴氏1915-1920年捐建合德堂(赫裴院);高琦夫人為紀念其父1919年捐建高琦中學;美國印地安納波利斯萬德門家族1920年捐建的萬德堂;熱心發展醫學的夏威夷醫生嘉熱爾頓1924年捐建嘉德堂(生物樓)及常年維護恆款;英國倫敦亞興登1925年捐建成雅德堂(廣益宿舍);紐約柯芮氏1925-1926年捐建成鐘樓和塔;美國阿伯丁賴懋德為紀念其子1926年捐建的懋德堂(圖書館,含歷史博物館);重慶勝家公司總經理劉子如1927年捐一萬大洋修了協合中學禮堂;英國嘉弟伯理1928年捐建教育學院;華西加拿大差會的前任建築師莫理森1942年捐建藥劑樓;加莫力生夫人捐資修建女子學院第二幢建築等。華西協合大學中西合璧的典雅堂舍,便是在他的操辦下成為中國建築史上中西融合的典範。
大學教育中反映出的畢啟的教育理念和作為
他的基本教育理念是中西兼及,提倡實業教育,使學生真正實用於社會。他認為“在一個農業人口與絕大多數的地區.幫助大多數農民提高他們的生活水平顯然是我們最迫切的任務.”因此能從實際出發,為西方科技與四川實際相結合進行了廣泛探索,對四川的發展作了種種考慮和努力。在《發展四川省工業及改良經濟狀況的商椎》中他提出:“積極提倡實業教育.以利本省天然出產,增進人民殷富。”他認為.為了發展種桑、養蠶,繅絲、造林教育、皮毛生產、製革工業、礦業開發、五金製作等方面的事業.必須培養人才,詳細論述了辦學準則、條件、方法、經費自力來源,以及現代工廠管理、技工培訓等。而且把實業教育與實驗教育、生活教育結合起來,十分重視華西協合大學培養的學生要“真正實用於社會”;在他的管理期間,華西協合大學興辦了醫科、牙科、藥學以及農藝專科、農藝系、鄉村教育系、鄉村建設系等;學校開辦了女子學院,1924年9月7日他在事務所門口迎接報到的8名女生。她們步入大學,後來便成了四川歷史性的人物;為保證學校的水平和聲譽,並努力與西方接軌,學校還取得了紐約州立大學賦予頒發文憑的特許狀,使學生的文憑在美國能得到承認。
推動中西融匯
他在推動中西融匯,實現學校的中國化方面也發揮了巨大的影響。20年代以後,在激烈的中外碰撞中,教會學校,形成了一批具有自由思想的現代派傳教士教育家,主張教會與宗教分離,滿足中國青年求知渴望和中華民族自強自立的要求,並積極參與中國社會變革,使教會學校逐漸成為中國高校體制的一部分。他在四川傳教多年,對四川有深切的了解。他對中國傳統文化及在四川的代表人物是尊敬的。在與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合影中,堂堂的洋校長卻站在後面。在外聘教授來校任教中,特別重視中西兼及,聘了合格的西洋教師外,也聘了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學者如廖平、劉豫波、龔道耕、程芝軒、林山腴等來校任教;他親歷了如1926年萬縣慘案後,學生聲援萬案,在英國教師的慫動下,他採取的壓制,反而激起了更大的退學與罷工罷教浪潮,使他終於認識了錯誤,允許改進校政並與學生達成了相關協定。多次的中西碰撞,使他明確了學校中國化的趨勢,1933年在報告中說“我們希望,一個基督教大學生,他獻身和忠於中國的歷史文化方面會做得更好。在混亂時期,我們可以作為一個屏障,擋住對傳統價值無情和膚淺的破壞與拋棄。”因此在向中國政府立案中他能以自己的閱歷說服董事部接受並最後完成了立案的手續,促使學校發生里程碑的變化,開始了中國化的新篇章,並為她的長期存在和發展創造了必要條件。
所受到的評價
1913年10月6日四川總督胡景伊行文稱“……美國畢啟博士……聯合英美名彥創辦華西協合大學於四川成都之南門城外,其救世濟人之宏願精進不已,至足傾佩,顧建築校舍造端宏大乃更發大願回國募集巨資期成厥事……又深感博士不憚艱難始終其事,故敢以一言介紹於世之熱心救世濟人之事業者。……異日環球大通,風同道一,和平之慶洽必將以此舉為鳴矢也。”
1914年11月20日袁世凱稱:美國畢啟博士為宗教大家,寓吾國四川境,凡十有五年,與其賢士大夫相習。自蜀至京者,鹹樂道之。比集英美士人,在成都創立華西協合大學校。願力宏大,至可欽佩。方今環球棣通,學術思想,日趨大同,充博士之志,願同文同倫,不難企及,茲之設教猶先河也。
1916年四川督軍兼省長蔡鍔敬祝華西協合大學詞稱:立國之本,曰富與教。富以厚生,教以明道。原人之素,維身與心。心失所導,厥弊頑冥。賢哉西哲,有教無類。萬里東來,循循善誨。文明古國,中華是推。文明大邦,英美是師。宏維西賢,合爐冶之。我來自滇,共和是保。戎馬倥傯,未遑文教。瞻望宏謨,深慰窮喜。我有子弟,何幸得此。岷峨蒼蒼,江水泱泱。顧言華西,山高水長。
1944年中國鄉村建設學院院系主任孫恩山在美國《AsisandAmerica’s》發表的《盧作孚和他的長江船隊》中寫道:盧先生認識了創辦華西大學的美國人畢啟博士由於畢啟博士的幫助,盧先生熟悉了美國生活和文化最好的一些方面並獲得一些美國辦的機構的幫助。反過來,畢啟博士也從盧的成就中找到了最好的證明,證實他長期懷有對中國人民前途的。
1946年畢啟以73歲的高齡,告老回鄉之時,中國政府比照美國杜威博士、哥倫比亞大學校長勃蘭克博士的先例,授予他外籍特殊勳績人士榮譽獎:紅藍鑲綬四等采玉勳章,教育部給他頒發“捐資興學”一等獎,蔣介石為其書寫了“熱心教育”的匾額。
1947年華西協合大學教授、天文學家李曉舫曾撰《教育家的畢啟先生》稱讚:畢啟不僅努力傳播西方文化於東土,也很注意宣揚中國文化於西方。
1990年正式出版,由第五任校長馬俊之主編,1993年獲四川省歷史學會優秀獎,中國高教學會專著二等獎的《華西醫科大學》校史中稱:“大學的創辦人之一、首任校長畢啟博士他雖有使學校接受產國主義政策及出面壓制過師生反帝愛國的行為,但受到師生的掏和批評時,能承認錯誤,接受改進學校工作的要求。在向中國政府立案過程中,國外董事部和國內理事部意見分歧時,他又能以親身閱歷和調查去說服董事部最終完成立案手續。特別是他對如何把西方現代科技同中國和四川的實際相結合進行過探索,為中國的建設和四川經濟的發展作過種種考慮和努力。他擔任校長、校務長30多年,經手為華大向中外各方籌集的捐款即達400萬美元,並經辦了學校的主要建設。他是一位對華大有巨大歷史貢獻的、熱忱的教育家。”
1954年畢啟在美國芝加哥逝世,其時在當地的十幾位華西大學學生參加了奠祭。據學生們回憶,他的逝世孤寂寥落,“只有畢師母與一個女兒守在旁邊,顯得十分淒清。”就這樣既非富豪,也非美國政要的畢啟,默默地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但是,正直的後來者也許可以從他那英俊的臉龐,充滿希望、深邃的眼神,以及飽含熱忱、堅毅與執著的神態中得到些許的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