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雲亭,由古時壓雲亭變名而來。建丁公園北區,位於黃鶴樓以東104米、白雲閣以西170米處的山北坡上。亭中石碑是三百多年前康熙皇帝陪同母親來到處於大江之中的金山寺遊覽時留下的古蹟。亭於康熙二十四年(1685)重修,同治十年(1871)復建,兩江總督曾國藩將康熙所寫的“江天一覽”四字刻在石碑上,放置亭內。這裡是領略金山風姿,俯瞰鎮江全城美景的最佳觀賞點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留雲亭
- 開放時間:全天
- 門票價格:免費
- 別名:壓雲亭
名稱由來,歷史沿革,景觀特色,相關傳說,旅遊信息,鄰近景點,
名稱由來
在留雲亭可以遠眺四面的山光水色。地貌奇特,在霧氣的清晨和風雨的夜晚,雲氣在這裡停留,亭子也就命名為“留雲亭”了。1984年黃鶴樓重建時,曾議取“壓雲”建亭。1992年議建此亭時,覺“留雲”更佳,更富韻意,意在“難留黃鶴欲留雲”。新建的留雲亭,坐南朝北,亭有三段,兩低中高,交疊對稱形式。為八柱長方形,全長5.56米,寬2.6米。左、右段各長1.3米,柱高2.7米,頂高3.2米,中段面長2.9米,柱高3.2米,頂高4.5米。通體花崗石,歇山式坡頂。堅實牢固,奇特古雅。亭名由北京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教授白雪石書寫。
歷史沿革
宋代所建壓雲亭,在武昌蛇山東頭的頭陀寺頂院。亭名由宋寧宗時的鄂州知府、書畫家吳踞所書。據淳熙四年(公元1177年)南宋范成大《吳船錄》載:“鄂營昔皆茇舍,今始易以瓦屋,方畢四分之一。登壓雲亭,則前後盡見,周絡井井,甚有條理。”宋詩人袁說友的《壓雲亭》一詩,足可窺見此亭當時氣貫如虹的氣勢。其詩曰:
一帶城頭四望全,壓雲亭上更無邊。
手攀北斗輕飛肉,目盼南樓僅及肩。
城廓千年高復下,江湖萬里後先還。
平生頗負昂霄志,便欲乘風送上天。
元憲宗八年(公元1259年),憲宗蒙哥抵鄂州屯兵校場,曾親登城東壓雲亭遠眺,觀覽形勝。世祖忽必烈、成宗鐵穆耳亦先後來此亭小憩,亭遂成為元代駐蹕聖地。至元初年(公元1335年),元惠宗妥歡帖睦爾曾下令在此亭址建“大元興寺”,後因群臣諫阻作罷。壓雲亭隨著元朝統治的崩潰而拆毀。
據清乾隆《江夏縣誌》載,壓雲亭毀後,在黃鵠山南建有留雲閣,從石鏡亭數折而下,最為幽勝。清程雲楨的詩這樣讚頌其遊覽景觀:
欄外碧雲落,高秋河漢橫。
天風吹玉笛,隨夢過江城。
潮湧燈無夜,帆飛月有聲。
言招古時鶴,矯首問長庚。
1984年黃鶴樓重建時,曾議取“壓雲”建亭。1992年議建此亭時,覺“留雲”更佳,更富韻意,意在“難留黃鶴欲留雲”。新建的留雲亭,坐南朝北,亭有三段,兩低中高,交疊對稱形式。為八柱長方形,全長5.56米,寬2.6米。左、右段各長1.3米,柱高2.7米,頂高3.2米,中段面長2.9米,柱高3.2米,頂高4.5米。通體花崗石,歇山式坡頂。堅實牢固,奇特古雅。亭名由北京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教授白雪石書寫。
景觀特色
留雲亭是一個石柱涼亭。亭的始建年代不詳,惟知在明景泰年間在原址重建。留雲亭,坐南朝北,亭有三段,兩低中高,交疊對稱形式。為八柱長方形,全長5.56米,寬2.6米,左、右段各長1.3米,柱高2.7米,頂高4.5米。通體花崗石,歇山式坡頂,堅實牢固,奇特古雅。亭名由著名畫家白雪石書。
相關傳說
今名。即亭依詩名,詩以亭傳。建國後修葺。木石結構,二層,六角攢尖頂,高15米,底層除正面外均置護欄。古樸使拔,直插雲表。登臨賞景,令人激情奔放。亭建造年代不詳,明代重修。因發現詩碑所刻“昔有黃鶴在汝南,城遷一去不復返。此處空餘亭春秋,白雲千載留槐山”而易今名。即亭依詩名,詩以亭傳。建國後修葺。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在江夏區金口鎮北長江南岸槐山頂部
開放時間:全天
收費標準:免費
最佳旅遊時間:所在地南北氣候過渡帶,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全市平均氣溫約為17℃,氣候溫暖濕潤,春季氣候多變,夏季雨水集中,秋季最適合出遊。
鄰近景點
神龍溪漂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