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豐順留隍,有一種深受周邊和潮汕地區民眾喜愛的獨特工藝,它歷史悠久、經久耐用、美觀大方、舒適環保,它具有抗風濕性強、預防久臥肌肉筋骨酸痛良效等特點,它就是潮客文化交融的民間純手工藝,編織著濃濃家鄉情結的留隍草蓆。
基本介紹
發展歷史,製作工藝,舒適耐用,梅州留隍草蓆編織濃濃家鄉情,
發展歷史
留隍出產草蓆的歷史可追溯到200年前,在環市村下柵、下欄、古連一帶都非常適合種植席草,一度形成家家戶戶打草蓆的繁榮景象,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席村”。可以說,這種純手工藝與當地民眾的生活息息相關。
在環市村,年近60歲的陳婆婆正在嫻熟地編織草蓆,她微笑著說:“像我這樣不停地編織,一天可以編織1到2張草蓆,每張草蓆的市場價格從60到300多元不等。
留隍草蓆已有數百年歷史,當年陳氏始祖為維持生計,從福建漳州遷徙至環市村下柵,並帶來草種,拉開了留隍編織草蓆的帷幕。從此,留隍草蓆就隨著陳氏家族的繁衍而發展起來,並且擴大到當地其他姓氏也學習編織草蓆,成為當地一項家庭重要生產項目。1833年,下柵人在留隍街設店鋪“新興號”購銷留隍草蓆。1945年澄海外砂人陳朝來到店中當店員並傳授印花技術,在席面印上“鳳凰朝牡丹”、“鴛鴦戲蓮池”等彩色圖案,鮮艷奪目。
製作工藝
留隍草蓆有兩種材料,一種是環市下柵村陳氏始祖從福建省漳州市帶來草種進行種植的席草,另外一種是在農田中種植的大細麻。兩種材料都需要經過多種程式編制而成。編織一張草蓆需要蒲草、細麻繩以及十多種織席工具,要經歷十八道繁瑣而細膩的工序才能編織而成,而現在市場上的草蓆大多是用鹹水草機械編織的,功能相差甚遠。
工序有:
一、備料:收草、割草、曬草、揀草、紡線;
二、編織:編織草蓆時嚴格按照祖傳的口訣操作,邊穿草邊扣緊,同時還要絞邊,直至織成席;
三、“規”實:織出草蓆後曬乾,曬後又掛上席規用力“規”實,再剪邊成席。它就是潮客文化交融的民間純手工技藝,編織著濃濃家鄉情結的留隍草蓆。
舒適耐用
一張留隍草蓆可用數十年,不僅文雅、美觀、精緻,而且質量實在、可靠。環市村主任陳育武向我們介紹說:“好的留隍草蓆,表面平整而光滑,蓆子細密均勻,甚至就連嬰兒尿床時,尿液也不會滲透到床上,具有良好的吸水和排毒功能。”其具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價值。2013年12月已列入豐順縣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現具備申報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條件。
梅州留隍草蓆編織濃濃家鄉情
如今在留隍,一些村民仍以賣草蓆為生,有些老人則是把編織草蓆當成業餘愛好,這在一定程度上讓留隍草蓆編織工藝得以保存下來。除了留隍當地,其他鄉鎮也可見到這種草蓆的身影,現居住在湯坑鎮年近五十的張大叔動情地說,跟許多年紀相仿的人一樣,他小時候就是睡這種草蓆長大的,至今他還記憶猶新,特別是對於一些旅居海內外鄉親來說,留隍草蓆更是寄託著他們對家鄉的深深眷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