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在延安:一位北京知青的心靈隨筆

留在延安:一位北京知青的心靈隨筆

這是一本北京知青創作的隨筆,目前,無論知青小說還是知青散文都已經退潮,好象內容早已寫淨,即使是成名作家寫知青的作品,格式相同,手法相近,沒有多少東西值得回味。作者依夫的寫法不同,既不是返城後的青春記憶,也不是發達時的追思遙看,或流水賬般的往事陳述,而是在一個個故事和人物中找尋更深層次的東西,那就是“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它代表著許許多多生活在最底層的勞動者和有過知青閱歷的一代人所具有或追求的最高境界。從北京到陝北,從學生到知青,然後是法院的法警、公安民警、國家某重要部門的工作人員,依夫的閱歷豐富了他的人生,也為他打開了更廣闊的寫作界面。作者通常通過人物的描摹中及事件的分析中娓娓道來,於平淡處直指人心。靜下心來,值得一讀。

基本介紹

  • 書名:留在延安:一位北京知青的心靈隨筆
  •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 頁數:281頁
  • 開本:16
  • 作者:依夫
  • 出版日期:2014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010129495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留在延安:一位北京知青的心靈隨筆》作者通常通過人物的描摹中及事件的分析中娓娓道來,於平淡處直指人心。靜下心來,值得一讀。

作者簡介

依夫,男,北京市人,1976年高中畢業後到陝西省吳起縣插隊。後任縣法院司法警察、縣公安局副局長、延安市政府某局副局長等職,三級警監。工作之餘,關注高原風情和社會世態,深思於文學。2004年後發表過若干小說和散文,其作品題材廣泛,視角獨到,文風質樸,自成一格。

圖書目錄

上 篇
李師傅
生活的另類教育
吃豆腐
搞清楚才能說清楚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婁神探(上)
婁神探(下)
誠信
語言病
成人
柔與剛
朋友
小狗“陽陽”
老師們(一)
老師們(二)
老師們(三)
升遷的“秘訣”
小西
說吃
白姐(上)
白姐(下)
下 篇
坐火車
再說坐火車
等候
三女生
原則
外地人
扎勢
暈車
褲子的故事
輕鬆一刻
朱先生(上)
朱先生(下)
三天
小事
還是小事
打井
讀書
身份
黃河清了

序言

幾十年間十數次往返陝北,不僅僅因為那裡曾是紅色的搖籃,悲涼壯闊的黃土高原原本就是生命的底色,溝溝坎坎里有著許多看似尋常但卻鮮活動人、蘊意深遠的故事,牽引我一再向她邁進。記得第一次到陝北是一九八五年,我以新華社記者的身份從北京、西安到延安採訪,並在棗園過春節。正月初四,長途客運通了,我坐上了延安到吳旗的班車。滿目荒涼,遍地殘雪。吳旗縣即吳起縣,紅軍長徵到陝北後在這裡打了個勝仗,由此出名。縣城吳起鎮擠在一條不長的山溝里,只有三千多人口,街道寧靜空曠,悄無人聲。採訪完後,我便來到依夫的家裡。窯洞裡燒著水,白蒙蒙的霧汽飄浮著。他那時已結束了插隊生活,先在縣法院,又調到公安局工作,已經當上了副局長。他抽著劣質煙,談生活,談工作,還講了好幾個發生在自己身上和身邊的小故事,我聽得倒是饒有興趣。那天我們徹夜長談幾乎未眠。第二天我離開吳旗,又來到了陝西定邊,晚上住在同樣是用窯洞建成的招待所里。服務員說,你不會看爐子,睡覺前必須把火滅了,防止風倒灌煤氣中毒。飛沙走石,寒氣瀰漫,我擁著被子端坐在床上,又是一夜無眠。先想著依夫,想著在他身上發生的和過去截然不同的變化,這個曾經稚嫩的北京男孩是怎樣熬過來變成陝北漢子的?後來又想起他講的那些故事,想著以後能把它寫出來結成一個集子倒是一件挺有意思的事情。
——算起來,距今已經近三十年了。
我是最早閱讀《留在延安——一位北京知青的心靈隨筆》的。有人說,作家的水平在於寫與不寫之間,這就如同好的人物畫在似與不似之間一樣。但是,優秀的作品畢竟是寫出來、畫出來的。黃土高原是有文化傳統的,行走在那片土地上,即使是偶爾遭遇也能產生寫作的靈感,比如劉文西的畫、賈四貴的剪紙、路遙和高健群的小說。問題是,能靜靜地坐下來並寫出來寫得叫人喜歡看的人很少,現在,依夫可算一個。打開集子,一個個鮮活生動的人物站在我們面前,如不停地“跳槽”的小張(《一分耕耘,p一分收穫》),“鬧”離婚的婆姨白姐(《白姐》),被大夥稱為“神探”的縣公安局警官(《婁神探》),或怨而不怒,或哀而不悲,或位卑而志遠。幾個案件中的當事人也寫得有趣,儘管犯法或犯罪了或受到案件的牽連了,但仍不失陝北人的質樸和憨厚,不時表現出叫人喜愛的一面(《小事》、《還是小事》)。生活中也有一些不和諧的東西存在,特別是在現在這樣一個多元化的社會中,於是有了“老丁”和不拿“革命委員會”的章子當章子的小警察(《朋友》、《扎勢》)。當然,一個人過得無論好不好,誰也不願意一天到晚吊著個臉,這就要有“樂子”或找“樂子”,以博自己開心一笑,許多事情便像一頁書一樣翻過去了(《語言病》、《輕鬆一刻》)。有寫人的,也有寫事的,《搞清楚才能說清楚》里的三個小故事看似並不新奇,可它卻是對陝北歷史和革命史教課書中有關內容的一個小小補充。在依夫的考證和描述下,喜怒哀樂愁加上連綿起伏的大山和藍天白雲,構成了陝北的全部。
作為一名曾經的北京知青,依夫肯定是要在“知青”這個話題抹上重重一筆的,所以在這部集子裡的大部分文章中都能找到知青生活的印記,如《說吃》、《吃豆腐》、《成人》等等。目前,無論知青小說還是知青散文都已經退潮,好象內容早已寫淨,即使是成名作家寫知青的作品,格式相同,手法相近,沒有多少東西值得回味。依夫的寫法不同,既不是返城後的青春記憶,也不是發達時的追思遙看,或流水賬般的往事陳述,而是在一個個故事和人物中找尋更深層次的東西,那就是“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它代表著許許多多生活在最底層的勞動者和有過知青閱歷的一代人所具有或追求的最高境界。依夫跟我說,好幾個人看了《生活的另類教育》後都提出疑問;這是真的嗎?老陳這一家人的故事是不是你編出來的?!依夫說這是真的,並且在那個年代還不是個別現象,一旦遇到天災人禍“跌了年成”(農作物因災欠收),一個村里幾戶十幾戶拉家帶口出門要飯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即便如此,陝北人也會把最後一口糧食讓出來,這叫“節口待客”——自己少吃一口或餓著肚子但要把客人招呼好。正是這種獨特的“教育”讓依夫和他的同學們從中感到了震撼,受到了啟迪,也使得知青生涯有了更豐富的內涵。
從北京到陝北,從學生到知青,然後是法院的法警、公安民警、國家某重要部門的工作人員,依夫的閱歷豐富了他的人生,也為他打開了更廣闊的寫作界面。這裡面有機關工作的體會(《升遷的秘訣》),有出門在外的不易(《坐火車》、《再說坐火車》);有對尷尬和無奈的調侃(《原則》、《褲子的故事》),也有對人的社會性所進行的深入追索(《外地人》、《身份》)。在《三天》和《三女生》里依夫通過講述的幾個小故事或說是小人物肯定了我們這個社會中始終不乏的美德,《小西》則寫出了“潛伏”者和他們的家人不為人知的另一面,令人動容。善於思考的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時常進行回顧和反思,依夫也是一樣,這就有了《朱先生》和形成一個系列《老師們》,從兒童時期到青年時代,每一步都值得珍惜。《黃河清了》我認為是一個小結,既是對自己,也是對陝北,對我們面對的這個時代和社會。“黃河清,天下平”,黃河清,人安寧,我們每一個人都祈盼著黃河之水終有一天能真正清亮通徹起來,以“大河”這個響亮的名字重新出現在中國的版圖上。
當年我曾對依夫說你講的這些故事挺好聽的,有空兒時你可以寫出來。依夫說我也就是刀啊槍啊什麼的,搞這個不行,你是專業作家,還是你寫。遺憾的是我一直沒有寫。現在,依夫寫出來了,就擺在我的面前,以黃土做底色,深沉厚重,力大氣鈞;融時代之潮流,風格高亢,從容而舒緩。開卷時想起了三十年前的那個夜晚,馬上有了一種久別重逢、“少小離家老大歸”的欣喜——在當下,無論是在青山依依的江南小城、還是喧鬧的北京或蓬勃發展中的陝北,能不時地閱讀到一本好書一定會使人感到愉悅。
你說呢。
朱幼棣
2013年8月
(作者曾任新華社國內部政治采編組主任、
國務院研究室司長,為著名學者、作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