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佳麒麟燈

留佳麒麟燈是鄉風民俗。

起源於清乾隆年間,興於光緒六年(1880年)。2011年,留佳麒麟燈被列為四川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麒麟燈》表演動作和造型介於《貔貅》和《硬頭獅子》之間,《麒麟燈》是晚上舞,燈隊出發前,先是吹三聲先鋒長聲,接後吹一聲趕鬼長聲,緊接著是兩隻大開鑼一雌一雄開路,二盞燈籠前導,繼後是旗牌燈二幅,分別寫有“麒麟吉慶”“麒麟吉祥”,再接著是火蓴二隻,持者二人,各背松香粉一袋,煤油一瓶,在“麒麟”前後左右角,遂時在麒麟舞時作葉火用,隨後是鑼鼓隊,最後還有擔柴者(火蓴燒柴用)和協理人員。進入場地後,燈籠和旗牌在上堂分立兩旁。先鋒和開鑼則在三叉路口吹、敲、壓邪。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留佳麒麟燈
  • 類別:鄉風民俗
  • 起源:清乾隆年間
  • 遺產級別:四川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起源於清乾隆年間(1736—1796)。它以人、仿製麒麟的頭、身、尾及樂器組成,由二三十名隊員圍繞麒麟起舞表演。以川劇“五錘半”“黃板”“將軍令”等曲牌為主要旋律。寫有“麒麟”二字的帥旗先出場,接著橫幅出場,然後依次由旗隊、仙女出場亮相。火龍上場後,由天將、土地公各攜日童、月童並肩上場,然後麒麟噴火,駕霧出場。土地公上前接拜,戲麒麟開始,經“開四門”後,仙童迎上與麒麟嬉戲一圈,天將又與麒麟戲耍一圈(即關四門)。麒麟燈舞表演完畢,由雲童率先快步到前台排成一字形,仙女、流星、天將、土地公攜日童、月童緊靠其後,再由麒麟噴火。集體造形亮相謝幕。 2011年,留佳麒麟燈被列為四川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麒麟燈》主要動作是繞頭、兩面甩、橫退、田雞蹦、蹲(矮樁)、吐火等,其套路分踏字、走陣兩種。走陣有“九星結”“走八卦”“古錢結”“五角星”,踏字有“三、六、九”“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等,其表演以橫移、橫跨、橫跳和蹦為主,舞至高潮時能嘴裡噴火,該燈全套舞完要一個小時。
留佳鎮《麒麟燈舞》整個表演取《麒麟燈》的精華部分,表演情節圍繞“麒麟送子”的神話故事展開,由村民自編自導,“麒麟送子”意味著吉祥、幸福安康,在當地每到新春佳節、婚慶、重大節日等喜慶日子都會組織表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