畔山村(廣東省東莞市大嶺山鎮連平村轄自然村)

畔山村(廣東省東莞市大嶺山鎮連平村轄自然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畔山村,隸屬於廣東省東莞市大嶺山鎮連平村,位於大嶺山鎮西北部,距大嶺山鎮政府約6千米,面積約2.5平方千米。該村坐落於丘陵地帶,境內有水濂山,海拔378米,村邊有畔山河流過。東為莞長立交連馬路,南鄰新屋場村、西接大環村,北接計嶺村。2015年末,戶籍人口465人。

清乾隆元年(1736年),畔山村境域屬東莞縣梅林十三鄉。清末,屬缺口司。民國時期,屬濂平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屬東莞縣第二區、第三區連平鄉,寮步人民公社大沙營,大嶺山人民公社連平生產大隊,大嶺山區連平鄉,東莞市大嶺山鎮連平管理區,大嶺山鎮連平行政村。1980年,連平生產大隊(含畔山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大嶺山人民公社第一個進行“分田到戶”的村。

2015年,畔山村有工業企業10家,集體廠房配套設施面積約5萬平方米,經營總收入666萬元。村民主要收入來源有商業經營、工資性收入、集體經濟股份分紅、房屋出租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畔山村
  • 行政區類別:自然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東莞市大嶺山鎮連平
  • 地理位置:大嶺山鎮西北部
  • 面積:2.5 km
  • 電話區號:0769
  • 人口數量:465 人(2015年末戶籍人口)
  • 車牌代碼:粵S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人口,經濟,社會事業,文體事業,基礎設施,交通運輸,歷史文化,風景名勝,地方特產,著名人物,

歷史沿革

清乾隆元年(1736年),畔山村境域屬東莞縣梅林十三鄉。
清末,屬缺口司。
民國時期,屬濂平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屬東莞縣第二區、第三區連平鄉,寮步人民公社大沙營,大嶺山人民公社連平生產大隊,大嶺山區連平鄉,東莞市大嶺山鎮連平管理區,大嶺山鎮連平行政村。
1980年,連平生產大隊(含畔山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大嶺山人民公社第一個進行“分田到戶”的村。

行政區劃

畔山村為東莞市大嶺山鎮連平村轄自然村,行政區劃代碼沿用連平村行政區劃代碼為441900118208。

地理環境

  • 位置境域
畔山村,位於大嶺山鎮西北部,距大嶺山鎮政府約6千米,面積約2.5平方千米。該村坐落於丘陵地帶,境內有水濂山,海拔378米,村邊有畔山河流過。東為莞長立交連馬路,南鄰新屋場村、西接大環村,北接計嶺村。
畔山村

人口

2015年末,畔山村戶籍人口465人,其中男218人,女247人;80歲以上13人,最年長者97歲(男)。外來暫住人口約5000人。祖籍該村的港澳台同胞50多人。

經濟

畔山村傳統經濟以水稻種植為主,兼種植花生、甘蔗、橙橘、西瓜、荔枝、龍眼等。改革開放初期,村有糧油、榨糖、碾米等加工廠。1990年後,隨工業化的推進,農業生產逐漸衰退。
2015年,畔山村有工業企業10家,集體廠房配套設施面積約5萬平方米,經營總收入666萬元。村民主要收入來源有商業經營、工資性收入、集體經濟股份分紅、房屋出租等。

社會事業

文體事業

2015年末,畔山村村內有籃球場1個,老人活動中心1所,農家書屋和電子閱覽室1間,有畔山公園、廣場等。

基礎設施

1980年,畔山村通電,1990年,通自來水、通電話,2000年,全村村道實現水泥硬底、通網際網路。

交通運輸

畔山村有國道G107、鄉道連馬線經過村境。

歷史文化

  • 地名由來
畔山村始建於清乾隆元年(1736年),因村東西有一條小河,河兩邊開墾田地,兩側有山脈連綿至厚街大徑村,故一半是山,一半是水,而取名“畔山”。
  • 傳統民居
畔山村傳統民居為客家民居,無存留。
  • 張氏族譜
1996年,張胡開始篆修《張氏族譜》,2003年,張東檢、張海潮接力篆修,2004年,篆修完成大部分資料。
  • 世居村民
世居村民為張姓,其先祖最早由福建上杭遷至五華,後相繼遷至惠陽鎮隆鎮井隆村、東莞縣厚街新圍羅探埔,清乾隆元年(1736年)遷至畔山村。
  • 本地方言
畔山村村民均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 雙肩石斧
1984年,畔山村村民在畔山爛坡頭耕田時,發現一對雙肩石斧,經有關機構用同位素鑑定,屬原始社會晚期——新石器時代(10000年前~4000年前)的文物。

風景名勝

  • 張氏宗祠
張氏宗祠,建於清代,1980年,重修,占地面積180平方米,用泥磚、青磚、杉木材料建築,布局二進。後因修路拆除。2012年,新建,占地面積約230平方米,用青磚、杉木、琉璃瓦材料建築,布局二進。
楹聯“由歸善而駿發其祥延綿長樂,溯羅溪之鶯遷有志翹仰畔山”,書寫於清代,存張氏宗祠神台兩邊。其他建築有古井1口,建於清乾隆三年(1738年),仍在使用。

地方特產

畔山村農產品有荔枝、龍眼,傳統節慶食品有米橙、松糕、米餅、油角仔、豉油鵝等。

著名人物

張仲鳴(生卒年不詳),民國十三年(1924年)入黨,曾任潼湖區蘇維埃政府主席、鴨子區委書記及《少年先鋒報》《真理報》《黨的生活報》主編。
張大水(生卒年不詳),烈士。
張榮佳(生卒年不詳),烈士。
張容根(1928年生),曾任龍川縣紀委書記。
張石秀(生卒年不詳),1951年,被評為全國“五一”勞動模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