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首支隊

界首支隊

建立於1947年,位於豫皖蘇軍區的一支人民武裝部隊,又稱沙河支隊。豫皖蘇軍區一支重要力量;豫皖蘇第二軍分區主力之一。

1947年春,豫皖蘇二地委決定開闢沈鹿淮縣,派18名戰士組成一個小分隊,晝伏夜行開展游擊戰。經過發動民眾,積蓄力量,小隊擴大至百餘人,番號為沈鹿淮縣大隊。7月為迎接劉鄧大軍南下,豫皖蘇區黨委和豫皖蘇軍區決定,調我(時任軍區警衛團政治部主任)任沈鹿淮縣長兼隊長。不久劉鄧大軍過境、陳粟大軍挺進豫皖蘇掃蕩土頑,大長人民志氣,為縣大隊發展提供良好條件。這時沈鹿淮縣大隊發展到300多人,改為界首縣大隊。這就是界首支隊前身。

11月,粟裕率華野總部來界首,認為界首處豫皖蘇中心,是解放區僅次於石家莊的第二大城市,戰略地位重要,應加強力量,建成鞏固的革命根據地。粟裕同志提議,經區黨委同意,從華野總部警衛團抽兩個半連200多人和幾十個幹部,同界首縣大隊3個連及若干區隊組成界首支隊,起初約700多人。我任支隊長,縣委書記張孓夫兼政委,徐久庚任副支隊長,華野兵站部副政委喬加欽任專職副政委,李光明任參謀長,張興勝任政治處主任。

界首支隊共8個連,以原縣隊3個連為一大隊,劉源泉任隊長,劉振國任隊教導員;華野來的兩個半連,補充一區隊武裝,組成三個連為二隊,姚××任大隊長,華太任教導員;另有機炮連、警衛通訊連,直屬支隊領導。支隊連有支部,班有小組,積極發展黨員,開展活動,保證黨的絕對領導。1948年淮海戰役前,支隊已發展到1000多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界首支隊
  • 建立時間:1947年
  • 性質:人民武裝部隊
  • 地區:豫皖蘇軍區
任務,成就,

任務

它的主要任務是配合軍區、軍分區部隊,消滅沙河沿岸國民黨反動武裝和土頑土匪勢力,開闢沙河流域解放區,建立並保衛人民政權。為此,界首支隊又被稱為沙河支隊。

成就

界首支隊成立後,積極尋機殲滅沙河兩岸的土頑力量,為鞏固新生政權而馳騁戰鬥。1948年2月,臨泉和太和之間的一些地主武裝糾集一起,組成“沙南聯莊會”,妄圖推翻我新生的人民政權,支隊摸清敵情,出其不意包圍他們,採取武裝進攻、政治瓦解相結合的辦法很快就全部消滅了這股反動武裝。由於政治瓦解工作做得好,豫皖蘇區黨委通令表揚了界首支隊,吳芝圃、張國華同志曾將我和喬加欽同志寫給軍區的“關於解決沙南聯莊會反動地主武裝的報告”,轉報中共中央中原局。
3月初,太和一些聯防區頭目,如段敬齋、曹覺、豐同寺、李漢頂、閻萼軒等,錯誤地認為我軍撤出太和城是他們的勝利,便麋集城內開“慶功會”。1948年3月6日,界首支隊配合華野十一縱隊主力,突然對太和城實行圍攻,經過4小時的激烈戰鬥,全殲48個聯防區1萬多人,解放太和城。界首支隊主攻段敬齋匪部,全殲其小隊長以上700多人。段敬齋也被殺。界首一帶穩定下來。
5月以後,界首支隊奉命在二分區內集中機動作戰,主要任務是配合兄弟部隊,圍殲郭馨波匪部。郭馨波系國民黨淮陽專區專員,太康土頑頭子,罪惡累累,經常襲擾我當地黨政機關和地方武裝,使我們受到不小損失。經我多次打擊後,手下尚有有名亡命之徒,常採取游擊戰術對付我們。界首支隊在柘城、太康、淮陽、周口、商水等地殲匪,打了五仗,消滅其一部,擊潰其大部,迫使郭匪帶領殘部逃出豫皖蘇區,竄往川藏邊境。
界首支隊經大小戰鬥數十次,在兄弟部隊配合下,消滅界首一帶1萬多反動武裝,除掉了罪大惡極的饒紹周、張連雲、汪殿奎、張耀明、李老士等惡霸、匪首、地頭蛇,保護了人民生命財鞏固了人民民主政權。
1948年11月,淮海戰役開始。界首支隊奉軍區命令,配合兄弟部隊負擔打援任務,狙擊由蚌埠北沿津浦路援徐州之李延年兵團。支隊駐宿縣、蚌埠之間,英勇戰鬥,頑強狙擊,阻滯了李延年兵團的伸進,爭取了時間,保證了主戰場的勝利。
1949年2月,根據中央軍委命令,界首支隊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八軍第四十八師的一個團,在軍長張國華、政委譚冠三的率領下,參加渡江戰役,進軍大西南,解放貴州,為肅清國民黨勢力,保護、建設新貴州作出了貢獻。(馬捷回憶 楊民清記錄整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