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湖鎮

界湖鎮

界湖鎮地處沂南縣境中部偏北,北與銅井鎮相連,南與張莊鎮大莊鎮接壤,西與依汶鄉毗連,東至沂河,是縣委、縣政府所在地,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全鎮總面積1.07萬公頃,耕地面積4333.3公頃,適合種植的農作物有小麥、玉米、 地瓜等,經濟作物主要有水稻、花生、大田菜等。全鎮水域面積311.2公頃,荒山面積312.6公頃, 植被覆蓋率85.2%。該鎮是三國時期著名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的故里,全國最大的諸葛亮銅像坐落於鎮內臥龍山公園。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界湖鎮
  • 電話區號:0539
  • 地理位置:中國·山東·臨沂·沂南
  • 面積:1.07萬公頃
  • 人口:7.6萬人
歷史沿革,名勝古蹟,北寨漢墓群,北神墩古墓群,古銀杏樹,自然地理,人口民族,鄉鎮榮譽,大事記,經濟發展,文教科技,教育事業,衛生事業,人民生活,鎮村建設,歷史人物,曹鳳周,袁順齋,金維三,張友泉,叢洪利,

歷史沿革

界湖鎮歷史悠久。
界湖村北三皇廟建於北宋,由此可知立村當在北宋之前。該村西有山,東有嶺,山嶺下有大片湖窪,村處中間高地,界於湖窪之間,故名界湖。
界湖鎮北宋時期屬沂水縣。1936年2月,設依汶區界湖鄉。
1939年10月設沂南縣後,為沂南縣界湖鄉。1958年10月改稱界湖公社。
1982年2月稱界湖鎮。
界湖鎮委

名勝古蹟

北寨漢墓群

位於沂南縣城西3公里處的北寨村,為東漢時期墓葬。現已探明古墓6座,發掘3座。該墓群1977年12月被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6月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一號墓是大型漢畫像石墓,1947年因民眾取土發現,1954年3月由華東文物工作隊和山東省文物管理處共同發掘。此墓規模宏大,墓室結構複雜,畫像雕刻精美,內容極其豐富,是中國已經發現的漢畫像石墓中畫像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為中外學者高度關注的一座漢畫像石墓。
此墓坐北向南,由墓道、墓門和前、中、後三主室及東三側室、西二側室組成,各室間有門相通。墓室用280塊石材築成,所有石構件都是按尺寸預製,然後安裝成墓室。全墓有畫像石42塊,畫面總面積44.227平方米。墓門畫像石以刻在門楣上的胡漢戰爭圖為中心。圖中部刻有一座含橋柱、欄桿、華表的大橋,橋上及一側為大批行進中手執刀、斧、矛、盾的漢朝步騎兵及一輛軺車;另一側為手執刀、盾、弩箭的胡騎、胡卒,翻越山巒迎面而來,雙方在橋頭展開激戰。橋下有划船和捕魚者。三根門柱上分別刻有伏羲、女媧、東王公、西王母以及羽人、玉兔搗藥、仙人、異獸等祥瑞圖像。
前室畫像以刻於東、南、西三壁橫額上的弔唁祭祀圖為中心。南壁橫額中部雕刻一重檐雙闕的祠堂,祠堂前廣場上陳列著大量祭品,有正在下車的拜祭者。東、西壁上橫額刻有手捧簡牘、執彗、持梃、執笏的墓主親屬,在堂前迎候弔唁祭祀的眾多賓客。南壁橫額下刻有捧盾、執彗、擊鼓的侍吏。其餘各壁及中立柱、斗拱、過梁部位則雕有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奇禽、異獸、仙人、神怪、鋪首、雲紋等。兩室頂分別刻穿璧紋和蓮花紋。
中室畫像石以刻在四壁及橫額上反映墓主人生活的畫像為中心。東壁上橫額刻有樂舞百戲圖,眾多伎藝人表演飛刀、擲丸、頂橦、走繩、七盤舞、魚龍曼衍、戲車、馬戲,敲擊鐘、鼓、磬、鐸,吹奏排簫、笙、竽、塤和撫琴等。南壁上橫額東段刻有生活氣息濃厚的豐收圖和庖廚圖,有糧倉、糧堆和裝滿糧食的牛車,主人督導僕役裝糧入庫,廚夫們抬豬、椎牛、剝羊、釀酒、切菜、燒灶等情景。南壁上橫額西段和西、北壁上橫額刻有墓主人車騎出行歸來圖,眾多親朋在宅院、雙闕前恭迎龐大的車騎隊伍。上橫額下的四壁則刻有蒼頡造字、衛姬請罪、堯舜禪讓、周公輔成王、藺相如完璧歸趙、晉靈公放獒逐趙盾、孔子見老子、荊軻刺秦王、聶政刺韓相等歷史故事和歷史人物,並有榜題“蒼頡”“齊桓公”“衛姬”等12處。八角形柱、斗拱、過梁刻有奇禽、異獸、神怪、東王公、西王母、佛教造像、龍、雲紋等。兩室頂刻蓮花紋、方格紋和圓餅紋。
後室畫像石分布於中隔牆上。在南北兩端承過梁的隔牆上刻有家具、日用品、酒器、兵器架和備騎的僕人,捧梳妝用品及洗滌溺器的侍女以及驅邪逐鬼的方相氏,表明後室為墓主人的壽寢室之地。斗拱、過樑上刻有奇禽、異獸、翼龍、鳳鳥、水波紋等。兩室頂刻菱格紋和蓮花紋,並加施黑、綠、紅三色彩繪。
畫像氣勢恢宏,刻工精麗,線條纖勁流暢,是兩漢雕刻繪畫藝術中的珍品,從中可以考證東漢末年的社會經濟狀況、階級矛盾、典章制度、風俗人情、建築發展、繪畫風格、宗教哲學思想等,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歷史研究價值,是漢畫像石最富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該墓作為詞條,已收入《辭海》《中國大百科全書》,有多幅畫像被《中國歷史》教科書收錄,《世界美術史》《中國美術史》《中國建築史》等也曾分門別類地作過介紹。
二號墓是1994年發掘的東漢晚期磚石墓。位於一號墓南面20米偏東。墓葬布局與一號墓基本相同。除墓門和前、中室四壁,西二側室隔牆使用石材外,均以青磚作材料。各室有門相通,室頂為青磚起券。此墓出土文物有陶鼎、壺、盆、盒、盤、碗等;石五龍戲珠三足硯、滑石豬、黛板等;銅女俑、泡釘、五銖錢等。其中五龍戲銖三足硯和銅女俑,在漢代文物中是極少見的,彌足珍貴。
除以上兩墓外,附近還出土了三號、四號、五號、六號墓,均為小型磚石墓,出土文物有鐵刀、金環、陶倉、陶盆、陶案等。專家綜合地形、地貌和鑽探分析,北寨村地下還分布有其他墓葬。
為加強漢墓群的保護管理,1994年,沂南縣在北寨村修建了漢墓博物館。該館占地6.8畝,建築外形集仿古與園林風格於一體。館內設有一號墓保護房、二號墓保護房、畫像石拓片陳列室、畫像石廊等。1996年開館以來,年接待國內外遊客近萬人次。

北神墩古墓群

位於獨樹鄉北神墩村東,沂河西岸。墓群南北25米,東西15米,封土2.5米。南端一座墓門已出露,橫額畫像石已斷。石上刻有車、馬、人等圖像,鑑定為漢墓。

古銀杏樹

在界湖鎮原計生委院內(原三皇廟內),有一株樹齡500餘年的古銀杏樹,胸圍6.5米,樹高31米,冠幅東西23米、南北19米。

自然地理

該鎮境內大部分為平原,西部和北部為山區,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海拔在130~140米之間。主要山脈有王坡山、團山、仙姑山等。寨子河、沂河、汶河流經該鎮。

人口民族

全鎮現轄69個村(居) ,總人口7.6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8.12‰。全鎮少數民族有回族、維吾爾族等,人口為1021人。有趙、王、李、孫等50餘個姓氏。

鄉鎮榮譽

2000年,界湖鎮農村經濟總收入名列全市鄉鎮第八名,全縣第一名。獲得的榮譽稱號有:山東省“沂蒙綠化工程樣板點”、山東省土地管理先進單位、山東省財政工作先進單位、臨沂市經濟強鎮、臨沂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單位、臨沂市鄉鎮企業明星鄉鎮、臨沂市個體私營企業經濟強鎮、臨沂市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等。

大事記

清同治元年農曆6月(1862年7月),飛蝗遍野,農作物受害嚴重。
是年農曆九月二十一日,幅軍遭沂水縣令辛部追擊,攻進界湖。
光緒二十七年 (1901年) 團山莊袁鈿在界湖開辦京劇班,至1907年,先後辦起了“長、 春、富、貴”四個戲班,每班60餘人,演出劇目120多個,除在本地演出外,還到南京、上海、陝西等地演出。1919年初解散。
1940年3月中旬,“沂蒙國劇社”在界湖成立,團長張仲義。
1942年,由陶行知組織的“新安孩子旅行團”一行40餘人,在界湖、依汶、張莊等地以演節目形式宣傳抗日。
1944年5月13~30日, 沂南縣合議會在遠里村召開成立大會,選舉朱亦智為參議長,劉翔鷗為副參議長,何方宏為縣長。
1946年, 魯中區人民武裝部抽調高遠成、金維三等124名優秀民兵組成“高金飛行爆炸神槍射擊大隊”,威震敵膽。魯中軍區授予該隊一等功,並頒發獎旗。
1946年9月8日,界湖完小建立,縣參議員袁明齋借出房屋作教室,並捐地30畝資助辦學。
1949年7月,沂南縣城定駐界湖鎮。
1952年3月,沂水專署在界湖成立第二速成師範(又稱沂南速師)。該校共辦兩期,畢業生200人。1953年3月6日,因炊事員不慎失火燒毀房屋21間,造成嚴重損失。事後,由縣保險公司賠償損失80%,有關責任人員分別受到處分,學校停辦。
1954年3月, 華東文物工作隊與山東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共同發掘了界湖鎮北寨村東漢古墓,墓內畫像石42塊,畫像73幅,內容豐富,浮雕線條行勁流暢,具有重要歷史和藝術價值,系齊魯文化的代表作。畫像石被有關單位製成模型,陳列於北京歷史博物館。石上生動傳神的畫像被專家複製後,編入大、中學課本。北寨漢墓詞條被納入《辭海》、《中國名勝辭典》和《中國大百科全書》。1977年列為第一批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6月國務院批准為國家一級文物。1995年一期投資120萬元,建成沂南縣北寨漢墓博物館,接待中外來客。
1954年7月20日,境內沂南酒廠生產的“沂南白乾”酒在山東省釀酒行業評比中,質量列全省第二名。
1960年3月5日, 金維三被選為出席全國民兵代表大會代表。4月中旬赴京,會上授“五六”式半自動步槍一支,子彈100發。
是年8月17日,暴雨成災,明生橋被沖斷,淹死3人,布稻屯、徐家獨樹一帶因銅井河泛濫沖壞房屋445間。
1963年,界湖、大莊兩區域種水稻100公頃,畝產250~300公斤,翌年9月,中國農科院院長丁穎和省農科院院長秦傑來沂南視察,對稻改成績給予肯定。
1982年2月,界湖公社改稱界湖鎮。
1986年2月,界湖鎮金場礦區農民違章採礦,塌方砸死6人,縣民政局撥款5000元救濟。
1988年6月4日,界湖等10個鄉鎮被列入黃淮海平原農業開發區。
是年9月1日,界湖鎮水湖套村興建的陽都批發市場開業,該市場占地2.67公頃。
是年11月1日, 界湖鎮紅石莊村農民張友全被團中央和農業部授予“全國農民青年技術示範戶”、“全國農業種植帶頭戶”稱號。
1990年1月7日~9日, 副省長高昌禮率省委、省政府赴老區慰問團來縣,先後到界湖鎮棗林莊、岸堤鎮興旺莊、馬牧池鄉橫河村進行走訪慰問。
1990年3月, 界湖鎮西芙蓉村青年農民叢洪利被團中央、國家科委授予“青年星火帶頭人”稱號。
是年,界湖鎮實現工農業總收入1.48億元,成為沂南縣第一個億元鄉鎮。
1993年6月11日, 國家民政部部長多吉才讓在臨沂地委書記王久祜、行署副專員牛泉然等陪同下,視察了原省民政廳扶貧點界湖鎮北德勝村,並提出該村1994年年人均純收入實現2000元的奮鬥目標。
是年10月10日,界湖鎮鎮辦企業沂南華興實業公司成立,該公司下設華興塑膠廠、華興包裝廠、華興機車配件廠、華興機車配件中心四處企業,是該鎮鎮辦第一個外資企業。
1995年1月10日, 山東省省直機關事務管理局局長畢庶學、副局長張善禎等一行三人來界湖中學檢查指導工作,並捐款5萬元用於建教學樓。
是年6月8日,山東省林業廳副廳長孫慶傳,在縣委書記黃宜全和界湖鎮委書記車尊友的陪同下,視察了輝峨、朱家嶺小流域,並確定其為沂蒙綠化工程小流域綜合開發示範點。
是年8月13日, 界湖鎮隆重舉行華興機車組裝廠生產暨遠里汶河橋建成通車典禮。山東省省直機關事務管理局局長畢庶學、副局長張善禎、臨沂市副市長李延華及縣六大班子領導出席典禮並為大橋通車、組裝廠投資剪了彩,三輪機車組裝廠總投資1000萬元,年可創產值1億元,利稅1000萬元,遠里汶河橋投資80萬元,全長420米,其中主橋200米。
是年10月3日,界湖鎮一中教學樓落成並正式使用,該樓總投資100萬元,建築面積2100平方米,可容納10個教學班近千名學生。
1996年7月3日,界湖鎮辦企業沂南龍山鐵石廠正式點火投產,該項目填補了縣內空白,總投資500萬元,年可生產鐵2萬噸,實現產值2500萬元,創利稅450萬元。
是年6月,沂南縣華興實業公司被國家農業部批准為國家中(二)型企業。
是年10月1日, 沂南華興公司與香港仁滿有限公司合資興建的沂南華滿電器儀表有限公司正式投產運營, 總投資420萬元,其中外資27.3萬美元,年生產電器儀表80萬套, 可實現產值3720萬元,創利稅360萬元。是全縣第一家外資鄉鎮企業。縣長王立運為該項目揭了牌。
1997年2月18日,全鎮工農業總產值達到10.26億元,是全縣第一個過10億元鄉鎮。
是年3月25日, 省級機關事務管理局向界湖希望工程捐款儀式在界湖鎮委會議室舉行。管理局副局長張善禎講了話並遞交了6.88萬元的教育基金存款單,縣委副書記魏廷端、界湖鎮鎮長杜維良分別講了話。
1999年,全鎮完成村委和支部換屆工作。
是年7月,完成清理清退臨時工和借調人員工作。
2001年1月12日,原獨樹鄉撤銷,劃歸界湖鎮。

經濟發展

新中國成立初期, 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420萬元。2000年為22.3億元,在臨沂市占第八位。鄉鎮企業、個體私營經濟總產值20.8億元,在全臨沂市占第七位。現有個體、私營業戶3800餘家。形成了以建築、建材、飲食服務、商貿流通、木材加工為主體的鄉鎮企業體系。2000年完成財政收入1640萬元,年末社會、金融各項存款金額3.5億元。現在鎮內規模最大的集體企業為水湖套居委的宏達集團,該集團以陽都商城為主體,年可實現產值過億元,連續三年上交稅金逾百萬元;華興公司作為鎮辦第一大企業,現已改制成私營企業;規模最大的私營企業是沂南華懋食品有限公司,主要經營生豬屠宰加工與銷售,產品銷往20餘個大中城市,並通過香港轉口國外,連續5年上交稅金都在100萬元以上;大成莊農貿市場,大牲畜交易量每集日可達300頭以上,在全市名列前茅,專門從事皮毛加工、經紀等行業的人員達400餘人。柳行、石浪頭等村的個體油坊共14處。
第一產業
1953年糧食總產僅513萬公斤,人均171公斤,農民人均年收入36.10元。1978年糧食總產為1201萬公斤,人均222公斤,農民年均分配52.4元。
1978年,全鎮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農業畝產由1949年的60.5公斤增加到1980年的177.5公斤、 1990年520公斤、1997年的700公斤,水稻種植面積由1963年的不足千畝(67公頃),畝產216.5公斤,發展到2000年的600公頃,畝產達480公斤,總產達2.19萬噸。經濟作物主要有花生、黃煙、草莓、西瓜等,花生種植面積年均67公頃左右。1990年草莓已有種植,到1999年發展草莓67公頃多,馬家營村成立了草莓協會,具體負責草莓種植管理技術指導並幫助草莓種植戶跑銷跑運, 在該村的帶動下,全鎮已有近10個村開始種植草莓,每畝草莓年均收入達400 0元以上。
1990年全鎮有林地面積1073.3公頃, 其中用材林192公頃,四旁植樹60萬株,林木覆蓋率24.82%。全鎮有木本植物116種,分屬於32個科、53個屬,有古稀樹木2棵,鎮駐地1株銀杏樹,樹齡500餘年,聖良莊村西1株銀杏樹,樹齡300餘年,用材樹種以歐美楊和刺槐為主,經濟樹種主要有蘋果、板栗、桃等。1990年果品總產量70萬公斤。村辦蘋果園實現利潤14萬元, 繳納稅金2.4萬元。1993年全鎮林地面積1526公頃,林木覆蓋率達到31.1%。1995年汶河西岸的輝峨、朱家嶺村被省林業廳列為沂蒙綠化工程小流域綜合治理項目。1996~1997年,共栽植經濟林150.3公頃,整個小流域形成了千畝(67公頃)板栗園、千畝(67公頃)油桃園、千畝(67公頃)柿子園、千畝(67公頃)雜果園, 至2000年底全鎮林地面積達到1186.7公頃,其中用材林267.8公頃,防護林866.7公頃,經濟林510.5公頃,天然灌木林1.3公頃。地堰開發213.3公頃,農田林網133.3公頃,林木覆蓋率32.5%。總計林木蓄積1.7萬立方米。果品總產量80餘萬公斤。新引進華酥梨、油桃等經濟林新品種,發展面積82公頃。
2000年底,全鎮實現農業總產值1.5億元,其中種植業8200萬元,林業1800萬元,畜牧業5000萬元。
第二、 三產業
1947年土地改革前,界湖鎮有4個榨油作坊、5個釀酒作坊、1個螺絲作坊。1978年後,工業發展迅速,行業主要有:機械、化工、建材、建築、食品加工等。1990年四級企業發展到1500個,從業人員1.26萬人,四級企業完成總產值1.2億元, 其中鎮辦企業完成總產值760萬元,村辦企業完成產值2700萬元,四級企業實現利稅1160萬元。
1992年選聘了13名科技副鎮長領辦了維綸塑膠管廠等46個項目,鎮辦企業新增產值3600萬元,是年完成企業總產值2.09億元,實現利稅2100萬元。
1993年擴建了陽都批發市場, 個體私營企業發展到2116處,比1992年增加了640處。華興公司立足城區優勢,積極與縣級大中型企業搞配套聯合,圍繞機車、製鞋、電子元件、 釀酒等項目發展配套企業42家,華興公司依靠華日集團擴大項目4個,當年完成總產值4600萬元。是年四級企業完成總產值3.12億元,實現利稅3160萬元。
1994年新建了南村商場, 沿縣城街道新建擴建門頭720間,新增第三產業網點900多個。
1995年鎮委、鎮政府確立了鄉鎮企業上規模,個體、私營企業上速度的工作思路,制定並下發了《關於鄉鎮企業發展的若干規定》,使鄉鎮企業煥發生機和活力。組建了華興企業集團、華盛企業集團、宏達企業集團、金匯集團公司。鎮辦罐頭廠被華興公司兼併, 新建線束廠。小白石村冷凍廠以152萬元的價格一次性出售給鄭光勝,當年即上交稅金近100萬元,成為民營企業的利稅大戶。
是年新發展為華日集團配套的企業36家,在聲樂鞋廠的帶動下新發展製鞋業26家,全年四級企業總投入6800萬元,新建鑄造廠,擴建了華盛公司、金場金礦、團山造紙廠、陽都商場等82個項目,廣泛開展產品質量效益年活動,當年全縣鄉鎮企業產品質量現場會在界湖鎮召開,年底鎮政府拿出56萬元現金,獎勵了在鄉鎮企業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
1996年,鄉鎮企業的發展納入村支部書記政績考核,實行一票否決制,在發展中實行領導掛靠, 政策傾斜。重點抓好了6個強村和16個民營企業大戶的發展,華興公司當年完成產值1800萬元, 實現利稅820萬元。當年新上技改項目75個。新建了占地12公頃的民營工業園和容納120戶批發零售的西村小百貨商場。當年投產見效。年新增產值8700萬元,華興企業集團、宏達集團產值過億。華興企業集團、金匯企業集團被國家農業部批准為中型二檔企業。
1997年對沂南縣暢達塑膠廠、 沂南縣農機配件中心、沂南縣青經貿公司等7處企業由集團企業改為個體私營企業,對華興公司等5處龍頭企業進行了不同形式的改制。金場金礦以轉讓資源探采權為代價,以轉嫁鐵廠的債務為條件,一次性折價1800萬元賣給沂南金礦;華興公司將三輪機車組裝廠、塑膠廠1800萬元的資產轉讓加入華日集團公司。在華日集團長期占有股份,年可分得紅利300餘萬元,下屬的包裝箱廠、燈具廠、線束廠、喇叭廠、配件中心等一次性出售給個人,成為獨資私營企業,將原華興公司改制為華興有限責任公司, 鎮政府回收資金1300多萬元, ;消化轉移債務1400萬元。1997年,全鎮鄉鎮企業發展到2916戶,比1990年增加1816處,從業人員達到2.36萬人, 四級企業實現總產值11.68億元,其中鎮辦企業實現總產值1.86億元,村辦企業實現總產值2億元; 四級企業實現利稅1.17億元。鎮村二級企業固定資產投資1400萬元, 其中,鎮辦企業固定資產投資400萬元,村辦企業固定資產投資1000萬元。
1999年, 全鎮根據年初制定的“經濟發展十條意見”,新發展個體及私營企業570個,全年實現鄉鎮企業總產值17.2億元,實現利稅1053萬元。全鎮累計固定資產投入3000萬元,超額完成年度投資計畫,全鎮財力86%來自鄉鎮企業、個體、私營經濟。鄭光勝的華懋集團經過技改,擴大生產場地,在利稅上又有新突破,1999年上交稅金243萬元,成為全縣個體、私營經濟第一利稅大戶,被縣人大授予“沂南人民勳章”1枚,鎮黨委、政府授予其“界湖鎮人民勳章”1枚。
1997年全鎮有商業企業1060處, 比1990年增加720處;從業人員4200人,增加2900人;營業額達到5600萬元,增長3倍;實現利潤580萬元,上交稅金68萬元,分別增長3.2倍和2.9倍。
1990年先後建成陽都商場、城南綜合商場、西村小百貨商場、民營工業園,總投資5200萬元。
1990年全鎮共有飲食服務業124處, 從業人員854人,年營業額355萬元,實現利稅38萬元。1997年飲食服務業發展到430處,其中私有416處,年完成營業額2200萬元,實現利稅230萬元,實繳稅金52萬元,村辦14處,營業額900萬元,實現利稅92萬元,繳稅12萬元。沂蒙大酒店、麗都華府、天山大酒店等10餘處,設施完善,服務一流,遠近聞名。
1990年有運輸專業戶251處, 拖拉機243台,從業人員850人。1997年運輸業發展到640處,汽車80台,拖拉機920台,從業人員1800人,實現利稅600萬元。
1990年鎮村兩級有建築企業4個, 從業人員1380人,年建築產值3000萬元,到1997年鎮村兩級建築企業8處,在職職工3060人,年建築產值4200萬元,實現利稅460萬元,上繳稅金240萬元,個體建築隊26個,從業人員1200人,建築安裝產值2300萬元,創利稅290萬元,繳稅12萬元。
1989年建敬老院一處, 占地面積0.8公頃,房屋63間,總投資48.7萬元,1999年敬老院有管理人員4人,安置五保老人22人。

文教科技

教育事業

抗戰前境內有私塾23處, 學生250人。1939年日軍入侵全部停辦。1949年境內有國小25處,在校生1500人。適齡兒童入學率48%。1964年王家獨樹建獨樹農業中學, 招收國小畢業生50人,學制三年,學校有實驗田5畝,師生邊教學邊勞動,1970年轉為聯辦中學。1976年徐家獨樹徐遠封辦私立國小,翌年,因教師另謀職業停辦。80年代,全鎮學校房舍、設備均達到省級標準。90年代,鎮投資2200萬元,建立2處高標準中學, 3處標準國小和2幢教師公寓。2000年,全鎮有國小36所,在校生2600人, 中學2所,在校生1760人,學生入學率、鞏固率及學校設施均達到省級標準,先後為國家輸送大中專生2000名。

衛生事業

1949年前,境內醫療條件較差,防病治病以中醫為主,界湖村等幾個大村有中藥鋪,其中:濟生堂、同濟堂、李春堂遠近聞名。1947年薛增吉開了一個界湖大眾藥堂,是境內的主要醫療機構。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在國外做工的周家獨樹村的周錫賢,於1919年自法國回鄉,在界湖村開設了境內第一所西藥房。1950年,縣人民醫院在界湖設立門診部,1952年,本著自願結合、民主管理、政府領導的原則,農村私人行醫人員聯合開辦診所。1956年改稱保健站,境內有42處,從醫人員50人。1958年大部分村辦起了衛生室, 至1968年, 境內共有農村衛生室46個, 保健員改稱赤腳醫生。1989年全鎮有村衛生室69個, 鄉村醫生、衛生員共73人,達到了村村有醫有藥。1990年全鎮共設衛生機構2處,衛生專業技術人員58人。設定科室15個。縣城門診4處,衛生人員52名, 其中專業技術人員45名, 設床位12張, 年門診量4.2萬人次,年收入27.57萬元。1992年5月,動工修建門診樓1座,建築面積1560平方米,1996年1月交付使用,共投資60餘萬元。1999年共有衛生人員71名,其中專業技術人員69人,設防保科、西醫門診、中醫門診、治療室、X光室、化驗室、婦產科、消毒室、B超室、心電圖室、 口腔科、 一體化辦公室等18個科室, 設床位36張,縣城門診5處,年門診量6.98萬人次,年收入60.78萬元。

人民生活

1949年前,廣大人民民眾過著半飢半飽的生活,年均糧食80公斤,經濟收入很低。新中國成立後,隨著經濟的逐步發展,農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57年人均糧食290公斤, 經濟收入46元。70年代,農村以玉米、地瓜為主糧,80年代,以小麥麵粉為主食,90年代,以麵食加雞、魚、肉、蛋。有90%以上的農戶建設磚石結構的新居。界湖(東、西、南、北四個村)及水湖套村60%以上住進二層高檔小康樓。全鎮人均住房面積25平方米,電話裝機總量3萬餘部,行動電話2萬餘部,閉路電視普及率70%。80年代普及腳踏車,90年代機車、機動三輪,各種汽車已逐步成為代步工具。200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2356元。

鎮村建設

新中國成立後,界湖成為全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縣委、縣政府很重視縣城建設和各項事業的發展,不斷擴建新區,特別是1978年以後,制定了縣城建設規劃,開創了建設縣城的新局面。至1989年,縣城北至文化路,南至芙蓉路、東至界湖4個村,西至仙姑山東城,面積350公頃,人口33041人 (其中非農業人口19266人),平均每人占地106平方米。
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原界湖村(現為東、西、南、北4個行政村) 成了集中的居民區。新城區東自鎮中街,西至仙姑山東城,北自廣播電視局,南到日用玻璃廠,縱距2.5公里,橫距1.8公里。新建樓房139座,總建築面積32.26萬平方米,其中住宅樓35座,建築面積3.59萬平方米。有文化路、人民路、市場路、交通路、芙蓉路、歷山路、花山路、勞動路、南外環路9條主要街道,總長度為14.13公里,平均路寬23.7米,瀝青路面占43.5%。公路密度為每平方公里2.64公里,其中人民路、歷山路、花山路、交通路、市場路為主幹路、全為瀝青路面,計長1.89萬米,平均寬度28米。
組織建設
中共地方組織建設
新中國成立後始稱東平區委,1951年以後命名為沂南縣第一區委,1955年10月又以地名稱謂,一區委改稱大成區委,該鎮於1955年秋成立,1958年區劃調整時撤銷並以此為基礎擴建為界湖鎮(大鎮),改稱界湖人民公社,劃歸沂水縣。1961年8月, 沂南縣制恢復, 界湖公社重新劃回沂南縣, 1963年又改稱界湖區委,1968年恢復稱界湖公社,1981年12月界湖公社改稱界湖鎮至今。
1949年底, 境內有中共黨員372人,黨支部28個,1976年底,中共黨員總數達到1560人。
2000年底,全鎮黨員人數發展到3130人。1997年在全鎮開展了農村黨支部達標升級活動,全鎮62個黨支部全部通過檢查驗收。1998~2000年共完善調整班子21個,調整支部書記18人,占黨支部書記總數的26%。加強了黨組織規範化建設,69個村支部健全了“三會一課”民主評議。鎮委投資1.5萬元,購置一套電教設備,裝修了黨校,各村重新修建了文化大院,全鎮累計投資20餘萬元,實現村村有活動室,52個村配備了“兩機”。通過三年組織整頓,有6個村被臨沂市委評為“九間棚式”先進黨支部,有9個村被縣委評為“五好黨支部”,有28個村被縣委、縣政府評為“小康村”。
基層政權建設
1958年2月, 境內有界湖鎮人民委員會、獨樹鄉人民委員會、明生鄉人民委員會。1958年10月。界湖鎮、獨樹鄉、明生鄉合併,成立了沂南縣界湖鎮人民政府。1963年5月改稱界湖區公所,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改稱界湖區公所,1968年4月又改稱界湖公社革命委員會, 1981年12月選舉產生了界湖公社管委會。1982年2月,經省人民政府批准,界湖人民公社管委會改稱界湖鎮人民政府。1985年9月,鄉鎮區劃調整,原界湖鎮東部20個村和原銅井鎮東南部5個村組成獨樹鄉。2001年1月12日,獨樹鄉又撤併到界湖鎮至今。
現任界湖鎮黨委書記:趙成林
現任界湖鎮鎮長:張德新

歷史人物

曹鳳周

(1919~1947) ;石浪頭村人。1940年參加區抗日游擊隊。1944年參加八路軍。1945年3月7日,解放蒙陰戰鬥打響,曹鳳周和曹世范奉命爆破西門。被魯中軍區授予“爆破英雄”稱號,由班長升為排長。1945年5月,在莒沂戰役中,他率本排打阻擊,擊退了敵人一個營的進攻。在攻打孟任慶漢奸中隊的戰鬥中,他一個人刺死了8名敵人。後參加博山戰役,左臂和頭部負傷,堅持不下火線,帶領全排用30分鐘,攻下了敵人占領的制高點, 消滅敵人120多名。戰後,升任連長。10月,隨部隊在東北參加撫順保衛戰。翌年5月,參加四平街戰鬥,率全連衝破北門,斃、俘敵360餘名。戰後,部隊黨委給他記二等功一次。1947年5月,他任四野三縱炮兵營長。9月,在吉林梅河口戰鬥中犧牲。

袁順齋

(1903~1956) ;又名承泰,界湖人。他少入家塾,1917年到北京求學。1919年參加“五四” 運動,1920年回鄉。宣傳“天下為公,耕者有其田”的思想。平易近人,生活儉僕,樂善好施,不嫖、不賭、不吸鴉片,愛好書畫。佃戶婚、喪、嫁、娶,他都贈送錢物。
抗戰爆發前,任沂水五區區長。該區所征田賦,不足部分,他經常用自己的家產墊補。他熱心醫術,為人治病,有求必應,不收費用。他深明大義,不怕反動派威脅,主動和共產黨接觸。1939年,在共產黨員徐洪思、袁印秋等人的幫助下,出錢出槍,組織了100餘人的抗日武裝。1941年,任沂河獨立營參謀。他讓出自己的房屋,又賣了3.3公頃, 成立了一處抗日國小。為支援反“掃蕩”鬥爭,他變賣了大批家產,為八路軍籌軍糧6萬公斤。他還動員了16名青年參軍, 拿出5.3公頃地,贈給新抗屬。1944年,當選為沂南縣參議會參議員。後多次冒著生命危險,掩護來往的共產黨員和革命幹部。1946年,土改開始,他當眾燒毀了自家的地契,把政府給他家留用的房子和土地讓給了貧僱農,攜全家到團山莊住草房。1954年,他回響政府移民支邊的號召,到黑龍江甘南縣行醫,兩年後病故。

金維三

(1900~1990) ;民族英雄,沂南縣大成莊人,回族。1938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不久參加民兵抗日游擊小組,歷任游擊小組組長、民兵隊長、河防大隊長、鄉治安主任等職。1939年春,參加全縣民兵射擊比賽,奪得冠軍,人稱“神槍手”。賽後, 全縣發起“金維三射擊運動”,他四處傳授經驗,培訓的射手有800多名。1940年夏, 他率7位民兵,在沂河西岸伏擊敵軍,斃敵3名。1942年1月,銅井戰鬥打響,他率游擊小組配合區中隊作戰,斃敵3人,活捉7人,繳獲長槍2支,短槍1支。1943年春天的一個晚上,他和幾位戰友冒雨去苗家莊子抓土匪頭子郭麻子,繳獲步槍一步,手榴彈兩枚。他帶領民兵,在沂河沿岸開展游擊戰,給敵人造成很大的威脅。敵人懸賞5000塊大洋捉拿他,沒有得逞。
1945年10月,魯中軍區某部圍殲頑軍王洪九部,被敵射手擊中多人,部隊衝鋒受阻。他奉調參戰,用5發子彈打死了敵人的3名特等射手,拔掉了前進路上的釘子,榮立一等功1次。1946年6月,魯中軍區抽調沂南縣124名民兵,組成“高金飛行爆炸神槍射擊大隊”,配合主力部隊作戰,金維三任副隊長。10月,“高金大隊”調往魯南戰場,易名“魯中第一爆炸先遣隊”,途中,參加了洪山千里溝阻擊戰。在魯南,山東軍區舉辦軍事訓練班,請他作射擊表演,百米射擊,他三發三中。2000米臥、蹲、立三射,又是三中。接著,他仰臥在地,一發仰射,又中靶心,表演完畢,報以一片掌聲。他抽槍站起,往回走了幾步,突然轉身,甩臂一個“回首槍”,又中靶心,全場一片歡呼聲。12月,國民黨軍隊北犯嶧縣,高金大隊奉命扼守卞莊大橋,掩護主力部隊轉移。金維三射擊組,在陣地上堅持七晝夜. 擊退了敵人的多次進攻。戰後,山東軍區為高金大隊記特等功一次,獎“八一錦旗”一面,為他記一等功一次,獎“火車頭”獎章一枚。在萊蕪、孟良崮、南麻、臨朐、淮海等戰役中,他勇敢作戰,沉著指揮,榮立一等功2次。戰爭年代,他參加戰鬥100多次,斃、俘敵56名。為了新政權的創立和發展,他先後將四個兒子送到部隊。
1951年,他出席了山東軍區英模大會,獲“山東民兵英雄神槍手”稱號。1960年4月, 他赴京出席全國民兵代表大會,中央軍委贈給他半自動步槍1支,子彈100發。1964年10月1日, 他作為少數民族的代表赴京參加國慶觀禮,受到毛澤東、劉少奇、朱德、周恩來等領導人的接見。戰爭年代他用過的“漢陽造”和“三八”大蓋步槍,被收藏在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
新中國成立後,他長期擔任村民兵連長。1958年,該民兵連在水利建設工地施工,兩次被評為“紅旗連”。他參加集體活動,苦活、累活帶頭乾,休息時指導民兵習武,一直堅持到80多歲。金維三還兼任縣人大代表、政協常委等職,為黨的統戰、政協和民族宗教工作做出了一定貢獻。

張友泉

1953年8月生, 界湖鎮紅石莊人,中共黨員。他自1976年開始從事水稻、小麥等優質品種的提純、選育及推廣工作,先後培育出水稻糯選1號、糯選5號、臨稻4號和小麥選4, 矮85-1等品種。其中,臨稻4號具有穗大、粒重、抗倒、抗病、高產等特點, 比原推廣品種京引119平均每畝增長40~50公斤。這項科研成果在1987年獲得臨沂地區科技進步二等獎。臨稻4號育成後,他及時成立了推廣聯繫點,帶領全村民眾集中繁殖新稻種,並向省內外宣傳推廣。該品種已在省內外推廣種植1.13萬公頃。
1993年10月,他創辦了沂南縣水稻研究所,致力於開發、推廣科技新技術、新成果。他繁育的水稻良種在全市累計推廣面積6.67餘萬公頃,增加產值1億餘元。
1979年,他榮獲省、市、縣三級新長征突擊手稱號。1989年被農業部和團中央授予“全國青年科技示範戶標兵” 稱號。1990年3月被臨沂地區行署授予“農業勞動模範”稱號。

叢洪利

1962年5月生,界湖鎮西芙蓉村人,中專文化,沂南縣食用菌研究所所長,縣政協第五屆常委。他從1981年開始經營食用菌的接種和栽培技術,為了推廣栽培技術,帶動民眾共同致富,先後舉辦培訓班220期,培訓及諮詢服務對象1.5萬餘人。本縣及沂水、蒙陰等縣經他培訓的幾十個養菌大戶,年收入都在萬元以上。
1989年創辦沂南縣食用菌研究所,至今已有職工25人,擁有固定資產20萬元,平均年供母種2500支以上,他先後引進平菇、金針菇、木耳、靈芝、猴頭等五大類40多個品種, 經反覆試種和改良, 共篩選出適合當地栽培的10多個品種,他主持研究的“袋裝填土、立體栽培、單端相對、分展擺放”科研項目,獲得臨沂市星火計畫二等獎。1991年,他被團中央、國家科委授予“全國青年星火帶頭人標兵”稱號。1992年,他了解到國外靈芝市場價格高漲,決定在全縣範圍內進行靈芝系列產品的開發生產。此後,他舉辦了靈芝養殖培訓班4期,培訓人員500餘人次,與養靈芝戶簽訂統一購銷契約600餘份,在他的帶動下,至1992年全縣發展靈芝戶600多戶,總投料200多萬斤,產靈芝乾100噸, 為農民增加收入400多萬元。1993年5月,他作為臨沂地區唯一的農村青年代表,出席了全國共青團第十三次代表大會,受到江澤民、喬石、李瑞環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