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甸坑村
- 面積:40.2平方公里
- 人口:2330人
- 氣候條件:年平均氣溫 17 ℃
村情概況,基礎設施,農村經濟,人口衛生,文化教育,人文地理,村務公開,發展重點,新農村建設,
村情概況
全村國土面積40.2平方公里,海拔1660米,年平均氣溫 17 ℃,年降水量 1700 毫米,適合種植烤菸、蠶桑、核桃、糧食等農作物。
全村耕地面積3465畝,人均耕地1.5畝,林地20749.5畝。2008年全村經濟總收入306.5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945元。
該村屬於貧困村,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畜牧業、林業為主。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3465畝(其中:田769畝,地2696 畝),人均耕地1.5畝,主要種植烤菸、蠶桑、核桃、糧食等作物;擁有林地20749.5畝,其中經濟林果地3429畝,人均經濟林果地1.48畝,主要種植核桃 等經濟林果;荒山荒地 34272.5 畝,其他面積1810 畝。有金、鉛、鋅等資源。
基礎設施
截止2008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五通,無路燈。全村有595戶通自來水。
有594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370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96.43 %和60 %);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450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450戶(占總數的73.05%)。
該村到鄉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 ;距離最近的車站23公里,距離集貿市場23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3輛,有農用運輸車33輛,機車159輛。
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556 畝,有效灌溉率為16.05%,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 556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24畝。
到2008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179戶;裝有太陽能農戶74戶;建有小水窖 6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50戶。
全村有9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9個自然村已通電;有9個自然村已通路;有9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9個自然村已通電話;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7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7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560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42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306.57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206.12萬元,占總收入的67.23%;畜牧業收入 63.9萬元,占總收入的20.84%(其中,年內出欄肉豬 1902頭,肉牛80頭,肉羊130頭);林業收入16萬元,占總收入的5.22 %;第二、三產業收入20.55萬元,占總收入的6.7%;工資性收入6.96萬元,占總收入的2.27 %。
農民人均純收入945元,農民收入以種植、畜牧、林業等為主。
全村外出務工收入6.96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49人(占勞動力的3.63%),在省內務工 49人。
人口衛生
該村至08年底有農戶616戶,共鄉村人口2330人,其中男性1236人,女性1094人。其中農業人口2316人,勞動力 1348人。
該村以漢族、拉祜族為主(是漢族、拉祜族混居地),其中漢族1753人,拉祜族361人,其他民族241人。
到2008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6人,占人口總數的0.26%;參加農村合作醫療2054人,參合率 88.15%;享受低保283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室和鄉衛生院,衛生室面積為60平方米,有村醫生2人,該村距離鄉衛生院23公里。該村人畜混居的農戶 409戶,占農戶總數的66.4%。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1 所,校舍建築面積1749平方米,擁有教師11人,在校學生142人,距離鄉中學23公里。
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97人,其中小學生142人,中學生55人。
人文地理
境內有氣勢磅薄的凹古河、小街河,有魅力無窮的原始森林,風景秀麗、杜鵑滿山坡的哀牢山主峰大雪鍋山。
曲徑通幽,流水潺潺,秀竹夾道,可以領略秀麗的九甲梯田,迷人的高山雲霧奇觀,原始的拉祜山寨、彝族村寨,錯落有致的核桃林,還可以體驗拉祜族、彝族的風俗民情,如彝族跳歌,傾聽拉祜族對山歌等。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5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608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3679.29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851.00畝。
是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 0.00 元(人均 元),一事一議籌勞8個(勞均0個)。
年末集體總收入0.00萬元,有固定資產97.00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42.02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是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等方式公開。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村大、人口多、耕地少、經濟薄弱。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發展思路及發展產業:大力發展核桃、烤菸、桑蠶及畜牧業。
新農村建設
2010年以來,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各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施方案,積極組織,從中央到地方共投入15萬元資金,開展了本村文帽村民小組的整村推進項目,幫助每家每戶扎瓦、打地板、改造豬圈和廁所等,改善了村民的生產生活條件,村容村貌得到明顯整治。